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研究_政治论文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研究_政治论文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会论文,四中论文,十三届论文,战略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政治建设理论,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 分。认真研究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指导 意义。

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的基石

(一)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政治建设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关于政治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资本 主义政治文明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在认真研究和剖析资本主义民主 政治的基础上,写下了许多光辉的著作,系统地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确立 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即社会主义民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 是多数人的民主。从少数人的民主转变为多数人的民主,这是民主政治历史上最伟大的 飞跃、最深刻的变革,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根本性内容。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都十分重视民主政治的 建设,始终把政治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强调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 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抗日战争时 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革和人民的自由权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纲领上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建立真正的坚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条件。”( 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后来又进一步指出 :“政治需要统一,但是只有建立在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与民主选举政府的 基础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169页,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1962年,毛泽东针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指出:“没有广泛的人 民民主,无产阶级专政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没有民主,没有把群众发动起来,没有 群众的监督,就不可能对反动分子和坏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注:《毛泽东著作选 读》,下册,第824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这些都客观再现了毛泽东同志的民主 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

经过长期反复的探索,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对政治的内涵、政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及政治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重要的论述,初步确立了政治建设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首先,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政治建设的一个突出贡献 ,就是从政治意义上阐释“四个现代化”,并把它提升到“最大的政治”地位。1979年 3月,邓小平同志在一次理论工作会议上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 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注:《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62—163页、第194页、第146页、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同年10月 ,再次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 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第194页 、第146页、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其次,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政治体制 改革”的思想,并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及其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与经济 体制改革、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作了充分的论述,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 现实性指导。最后,强调政治稳定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 是需要稳定。”“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注:《邓小平文选》 ,第3卷,第284、第285、第373页、第176页、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邓 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政治稳定与改革、发展的关系,他反复说明,中国发展的关键是政局 稳定,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安下心来搞建设,更不可能安下心来搞改革开 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 思想的基础上,创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 要目标和基本架构,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战略思想。首先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政治文明”、“政治建设”的新概念,并强调“政治文明”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社会主义文明的基本内涵,把“政治建设”与我们 党长期以来提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并列对应,构成社会主义建设完整的三 大目标。这充分反映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对政治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战 略性认识的创新与发展。其次,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整个现 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民主政治建设,既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现代化建 设的重要保证。再次,提出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发展是当代全球政治 建设的共同要求。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谋求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这种政治发展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走出一条既符合现代民主政治发展趋势,又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政治发展道路。最后,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建设基本方略。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进一步概括、提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的理论。

(二)实践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中国社 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也进行了新实践,取得了新成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 建设战略思想,正是在这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把改革开放推向 深入,如何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 临的重大政治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这种新情况,强调经济建设的中 心地位不能动摇,改革开放必须继续深入,民主法制建设必须抓紧进行,尤其要完善和 发展民主制度与法律制度。党的十四大,我们党作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 策,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高度重 视民主政治建设。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高 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强立法工作,特别是抓紧制定与完善保障改革开放、加强宏观经济 管理、规范微观经济行为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这一论述客观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实践中,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 主政治建设的新思想。世纪之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面临着跨世纪的发展, 从新的发展和新的实践要求出发,我们党进一步强调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特别是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并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的战略目标、方针、原则、任务、重点等方面都作出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形成了一系列 新的观点和新的论断。这标志着我们党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上达到新的水平。新的实 践产生新的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正 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中,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

(三)时代要求:新时期政治发展的新形势

我们正处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时代在前进,政治要 发展,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正 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适应苏东剧变及世界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的形势,我们党坚持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战略 方针,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江泽民指出:“我们对外工作总的战 略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注:《江 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 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 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这是当时作为我国政治建设的一个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我 们对内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对外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独立自主地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政治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与发达国家经济上的差距,使部分人将 其归咎于我国政治体制上的问题。这正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资本、科技优势向我们进 行“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反映。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 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第285、第373页、第176页、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 93年版。)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潮流,我们无可回避。在这种大背景下进行政治文明建设 ,我们要坚持什么原则?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 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事实上,我们借鉴了西方政治文明 中的共和制、选举制、任期制、法治等有益成果,今后可能继续借鉴诸如议会开放制度 、政务公开制度、普选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方面积极的成果,但同时,我们绝不照搬 “三权分立”、多党轮流执政制。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条件,也带来了挑战。西方发达国 家利用高新技术的优势,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而且进行了包括政治在内的体 制改革,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现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面对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 国的政治建设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 、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如何有效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政治思想,如何让民众表达民 意,如何巩固我们的政治战线和阵地等等,是摆在我们党面前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问题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着眼于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社会主义 政治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思 想。

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的基本结构

(一)战略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政治,怎样建设政治,这是政治建设的首要基本问题。从 理论上回答,并在实践中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是当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神 圣责任。建设什么样的政治,从战略思想的结构层面来看,也就是政治建设战略目标的 问题。对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进行了长期的思考 与探索,并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早在1990年,江泽民同志到中央工作不久就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 的法制,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注:《江 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 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 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992年他又强调:“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 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 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 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再一次指出:“社 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我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规律,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它在二十一世纪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直到2002年,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至此,我们党通过全国代表大会把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战 略目标,科学地概括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它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建设政治文明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一起 ,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强调三者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全 面发展。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标志,现代政治文明是国际政治发展的趋势和 潮流。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同时,坚 持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这既是我们政治建设的战略目标,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践方向。我们只有不断地 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向前进,才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最为先进的政治文明。正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二)战略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建设政治文明,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民主 发展、执政党建设、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 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战略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资本主义政 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我们党在新时期领导人民进行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一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是我国政权建设 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 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 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 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推进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处理好党的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关系。”(注:《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 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 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 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 、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第31页 ,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及其基本框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指针。

坚持和遵循政治建设的这一战略方针,就必须正确认识并在实践中真正处理好党的领 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种领导地位,既源于党的理论、 纲领和组织上的先进性,源于党的阶级基础的先进性和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更源于中国 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实践过程中的历史选择。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以改 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把握执政规律,要特别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 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是人类发展史上迄今最 先进、最广泛的民主。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人民当家作主 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原则在政治建设中的体现,是我们 党坚持群众路线、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在政治建设中的体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政治 建设与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法 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 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

(三)战略原则:政治改革、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协调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改革、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三者的 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既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社会 主义政治建设必须坚持的战略原则。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 验,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及其意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了科学 的回答。江泽民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 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 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 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他反复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注:《江泽民论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 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 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2年版。)“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 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 什么事也办不成。”(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 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 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 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他还特别强调要用动态的发展 的观点去看待稳定,曾多次指出: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必须处理好改革 、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以改革和发展确保社会长期 稳定。“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更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一些改革任务也很紧迫,但应该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 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 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 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 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江泽民同 志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政治改革、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三者的功能和作用各异,而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三者协调统一,才能相得益彰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这一战略原则,不断推进政治建设的发展。

坚持政治改革、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协调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关 键是要始终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也是稳定的力 量源泉和深厚基础。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并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 手段,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 的利益。

(四)战略任务: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 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应该把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第285、第373页、第176页、第164页,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取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第285、第373页、第176页、第164页,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党的十三大以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逐步深入,呈现良好的 发展势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巩固社会主 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 ,有利于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取得和保持一个经济发 展所必需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 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 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可见,十三届 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既坚持了政治体制改革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又强调政治体制 改革为政治建设服务,为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 的一个重要命题。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尝试,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甚至可以重来。而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稳妥,因为这是事关国内政局是否稳定,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的大 事。但政治体制改革又必须积极地进行。1995年7月,江泽民同志首次提出要“积极稳 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他指出:“我们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 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江泽民论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 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 、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他在“5·31”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 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再一次强调:“必须在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 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 治局面。”这说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战略目标 的强大动力,又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战略任务。

(五)战略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政治建设中,一贯重视和强调制度建设。早在1978年邓 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第194页、第146页、第333页,人 民出版社,1994年版。)1980年他又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 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2—163页、第194页 、第146页、第33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指导下,我 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法制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总结我国政治 建设的新经验,坚持、运用和发展了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 志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使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律化问题不仅在理论认识上有 了新的提升,而且在实践中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从而开启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 新篇章。在新世纪刚刚来临之际,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的“着重加强制度建 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思想,则进一步明确了政治 建设的战略重点,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指明了重点建设的实践 方向。

加强制度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 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意义。社会主义要建设优于、高于资本 主义民主的新型民主,真正创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广泛的民主,就必须建立、健 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将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贯彻改 革的精神,坚持制度创新,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一方面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另一方面完善民主的具体 制度,主要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 、干部人事制度、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等。做好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工作,我们 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也就抓住了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 程序化的关键。

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的实践方略

(一)政治建设的根本保证:积极推进执政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特征,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 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 在我国处在执政地位,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这是在长期艰难曲折的革命和建设中 形成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一定要围绕和体现党的领导来进行,党的领导是否 正确有效,决定着中国政治建设的方向和进程,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前途命 运。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 作用。要使我们的党领导好国家,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江泽民强调:“治 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保证, 也是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体现。作为执政党,必须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进行 改进和创新。要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竞争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和法制的 方法进行领导和决策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提高实行科学的文明的领 导方式和方法的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 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和其他方面的职能作用,形 成合力,开创执政党建设的新局面。

(二)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努力实践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依法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也是党领导人 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与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高 度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注:《江泽 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 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 、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2年版。)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我们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江泽民同志还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是 同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的。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注:江泽民: 《论党的建设》,第31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实行依法治国,就是要使我 国的政治制度按照民主、法制、科学、规范的原则,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完善,逐步实现 民主化和法制化,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

依法治国,最根本的环节就是要依法行政。江泽民同志指出:“干部依法决策、依法 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 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 、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在很大程度上, 依法行政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所谓依法行政,就是行政机关 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必须有法律的授权并且依据法律行政。法律是行政机关 活动的准绳,也是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依据。要保证政府机关坚持依法行政, 保障公民权利,坚决制止政府机关中存在的滥用权力、违法行政的现象。依法执政是依 法行政的重点,也是难点,是实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保证,它决定着“依法行 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成功与否。因此,加强执法队伍、执法方式、执法环境 和执法监督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加强各 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在执法监督中的作用,不断改善执法环境。要坚 决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坚决克服执法领域存在的执法犯法、贪赃枉法以及地方保护主 义、部门保护主义等现象。”(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 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 、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 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总之,依法执政、依 法行政、依法治国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层次递进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依法执政 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方略。

(三)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开放是我国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我国的政治 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建设总是同政治体制改 革密切相联的,每一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的出台和实施,总是同政治体制 改革的成果联系在一起的。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 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对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 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做出了科学的回答,形成了一系列新 的观点和新的论断。江泽民反复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一次又一次地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兴利除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 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 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 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我们进 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改革政府机构 ,改革领导干部制度,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江泽民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1页 、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第 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2年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 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维护安定团结。”(注:《江泽 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0 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第327页 、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2年版。)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上,他一再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政治体制改革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要内 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 ,就必须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正确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行了有效实践,依法治国的实 践得到积极推进,并取得新的成效。在新世纪新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 体制改革实践,我们必须坚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 特点和优势,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维持国家统一、民族 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则。在这一实践原则指导下,社 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一是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二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三是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四是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五是加 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总之,只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才 能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四)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全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 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 培养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维护国家利益 和自身权益,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对广大群众进行民主教育,一方面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和民主理论教育;另一 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要进行民主建设的实践教育,主要是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让人民在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真正体会 到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 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 主最广泛的实践。”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 法律化;同时必须加强法制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并监督法 律的实施。江泽民同志强调:“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注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99页、第299 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第299页、 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233—234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因此,加强全民的民主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政治建 设的重要实践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五)创新政治建设的技术方法:积极推进政治建设手段的现代化

在世纪之交,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分重视运用现代科技 创新政治建设的技术方法,推进政治建设手段的现代化。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充 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 影响。”(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28页、第298页、第2 99页、第299页、第301页、第304页、第214页、第211页、第215页、第215页、第299页 、第299页、第327页、第334页、第332页、第298页、第302页、第300页、第334页、第 233—23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 展,不仅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而且对政治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对目前层级管理体制提出挑战,要求构建网络化管理组织模式;促使政府职能转变;促 使政府决策公开,广泛面向社会,增加政府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等等。正因为如此,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这是党 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实践方略。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政治形式和政治制度的合理创新,优化政治结构和功能 ,提高政治能力和效率,是高科技条件下政治建设创新的重要手段。目前我们要做好的 一项工作,就是推行电子政务,实现政府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使政府机构 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 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开放的政府运 作模式。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 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实现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 、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使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 。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府成为最大的应对者,这就要求政府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运作, 按照我们承诺的规则运作,增强透明开放度,实行“阳光行政”,建立“阳光政府”。

标签:;  ;  ;  ;  ;  ;  ;  ;  ;  ;  ;  ;  ;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战略思想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