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经济特区的演变看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从世界经济特区的演变看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从世界经济特区的演进看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世界经济特区的演进

经济特区也称经济自由区或自由经济区,是主权国家或地区实行与国内其他地区相异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域。

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已经存在了400多年,其演进过程简单可概括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命名的经济性特区是意大利政府为了迎合经济全球化,在1547年于意大利热那亚建立的雷格亨自由港。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起步较早的一些欧洲国家纷纷建立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之后,这类经济性特区逐步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如日本冲绳自由贸易区、英国南安普敦自由港、法国马赛自由港和德国的汉堡自由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性特区出现出口加工区的新形态。出口加工区由于引入了加工制造业而使经济性特区的内涵得到扩展。例如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出口加工区在其70和80年代出口导向工业化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新科技革命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便出现了科学工业园区,如我国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标志着经济特区进一步的升级换代,向高新科技迈进。世界经济特区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纵观世界经济特区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一、经济特区的演进过程伴随着国际经济发展和一体化的过程,它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经济特区的功能与形态不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而发生新的变化。二、不同背景条件下设立的各类经济性特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都是实施特殊政策和适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载体,其目的都在于为发展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的运作环境,以促进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各国的经济特区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选择与该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密切相关。三、经济特区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在于其能否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化进程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及其现状

1.经济特区——渐进式改革的产物

由于当时我国经济较为落后,对外开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扩大出口贸易不可能一下子全面推开来,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为外商投资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行政支持,只能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点先试验,待条件成熟后才逐步推行开来。根据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思路,中央政府决定建立经济特区,首先在经济特区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探索,并将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哨和窗口。由于我国当时的经济基础和制度环境不符合外资和外商的惯例,因而除对经济特区的政府职能实行市场化改革外,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参与经济特区的建设。因而“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就成为历史赋予经济特区的光荣使命。

2.经济特区的运行

从整体上看,中国特色的经济特区借助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利用良好的基础设施,率先实现了经济上的初步起飞,不仅成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而且为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进发挥了最好的示范效应,通过与周边地区的配套协作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深入,经济特区的运行面临着新的形势:经济特区实行差别性经济政策的积极效应消失,差别性经济政策的副作用日益显现:扭曲效应超过了引导效应,出现了东部和中西部经济链条断裂的宏观经济现象,广大腹地投资环境落后和消费能力微弱,无法呼应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使东部的产品和技术不能顺利地向腹地扩散的尴尬局面。同时特区内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速度受制于各种因素仍然相对滞后,各开发区单独运作的空间受到进一步的挤压,在较低起点上曾行之有效的引资方式容易受到整体环境制约和形成恶性竞争,因而导致重复引进、资源浪费。

3.特殊历史发展时期赋予特区政策优势的“特”将逐步淡化乃至消失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式与国际接轨,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功能告终。同时“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全境开放时代的到来,给予外资国民待遇已成定局,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弱化。

三、对中国经济特区一些思考

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的这一世界经济特区的演进过程基本上是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由贸易领域向生产领域,再向高科技等领域发展的过程。可见,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经济特区必须顺应这一形势,从具体国情和区情出发,重新进行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

(一)特区的定位

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胡平指出:尽管特殊历史发展时期赋予特区政策优势的“特”将逐步淡化乃至消失,但其他方面优势的“特”会继续保持并发挥作用。

特区将继续“特”3个方面,即先行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已对国际惯例相对熟悉,也积累了很多应对各种挑战的经验;特区的区位优势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环境,对投资者颇具吸引力;特区的产业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其产业形成早,上规模、上档次,产生了规模效应,因而具有较强的匡际国内竞争力。充分发挥这3大优势,将为特区在21世纪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出口创汇、发展现代物流业等提供强大的竞争力。

(二)经济特区在资本市场开放中的作用

中国的巨大市场对于国际资本来说极具吸引力,但国际资本对于中国内地情况缺乏了解,对内地的运作的国际规范性存在疑虑,这无疑阻碍了国际资本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而经济特区在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上,在与国际惯例的全面接轨上,却具有区位上和软硬环境上的优势。

经济特区20年的实践使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悉国际化运作的规则和要求;另一方面,特区同内地在经济的各个方面有着长久的联系和文化认同上的一致,这样使特区更了解中国国情和内地特色,在内地经济发展上更具有准确的眼光和判断。这两方面的特点使得经济特区在促使国际资本在中国市场投资与内地经济发展的结合方面比港澳地区更具优势。

因此,中国加入WTO,经济特区应不断优化经济特区的经济结构,减少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实现特区范围的资本流动国民待遇原则,建立起高效、稳健的特区金融体系。要加速银行、保险、证券及与之相关联的中介服务业的全面改革;率先引入和创造多样化的金融衍生工具,开放股指期货,实现利率自由化和金融零售业的全面开放。为国际间接投资者开辟更广的投资空间,并通过引入国际竞争机制,达到最终实现特区金融和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三)必须加强对内开放

经济特区中普遍发展的是外向型经济。以深圳为例,目前在深圳工业中仍以面向国外市场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外国资金也是主要投向这部分的工业。外向型经济为经济特区奠定了产业转型的初步基础,也为特区积累了丰富的与外资合作的经验,但同时也促使经济特区对内开放不够,使得经济特区在内地市场中,丧失了不小的一块市场。而随着经济特区以外的内地市场的开放,内地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已经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市场商机已受到全球的关注。如果经济特区还坚持过去的发展方向,实际上就是放弃这部分市场,放弃了有利于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机遇。

(四)经济特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经济特区应该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研究与确定加入WTO后开放环境下的产业的新定位。

我国经济特区初始外向型的产业方向为沿海经济特区建立了产业转型的基础。现在,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阶段下,这些经济特区根据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

以上海浦东为代表的开发区可以凭据其科技教育优势,发展成为世界性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在将高科技生产环节更多地吸纳入经济特区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吸引高科技生产的前端和后端,争取将更多国外著名跨国公司的海外研发基地和区域性营销中心吸引在经济特区落户。

经济特区还可以利用雄厚的国际资本和较为发达的信息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自身的研发和与外国的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这方面深圳经济特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圳计划到2005年,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科技产品产值将达到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5%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有利于深圳改变核心技术过分对外依赖的缺陷。

而对于经济国际化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的开发区,应当避免效率低下的重复设置和竞争让利的无序竞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和法规建设,加快能量积聚和功能开发,培育适应国际运作规范的市场主体,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标签:;  ;  ;  ;  

从世界经济特区的演变看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_经济特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