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化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4)
【摘要】 目的:了解调强放射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8例鼻咽癌病患作观察组,行调强放射治疗;另选取28例作对照组,行常规放射治疗,对比各自治疗结局。结果:(1)观察组、对照组病患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28%、71.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病患疗后发生口干、皮肤等急性不良反应的病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调强放射与常规放射治疗照射技术均可用于鼻咽癌治疗,但调强放射效果显著,更具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调强放射;常规放射;鼻咽癌
【中图分类号】R7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135-02
鼻咽癌因解剖结构复杂且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主要采用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又分为常规放射与调强放射两种。其中常规放射治疗可能会因剂量分布不均而伤及正常组织,诱发远期并发症。而调强放射(IMRT)治疗照射技术的出现则较好的弥补了常规放射治疗的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调强放射与常规治疗照射技术的效果,本文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展开了对比研究,现将比较过程与结果作如下汇报: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2年6月至2016年5月浙江衢化医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随机选取56例按照床位单双号顺序分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30~71岁,平均(61.2±0.5)岁,病理类型:鳞癌31例,未分化癌25例;TNM分期:Ⅱ期39例,Ⅲ期17例,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放射治疗。协助病患取仰卧位,模拟定位后使用常规分割剂量给予放射治疗,照射剂量为2Gy,5次/周,先取面颈联合大野与下颈部前切线野,照射剂量达36Gy,再依次为脊髓、脑干,最后为鼻咽部,照射至总剂量为66~76Gy,淋巴结转移灶总剂量为60~68Gy,颈部预防照射总剂量为52~56Gy。
观察组:行调强放射治疗。协助病患取仰卧位,通过多层螺旋CT模拟定位扫描,层厚约5mm,结合CT扫面图像慢慢勾画肿瘤大致体积、靶体积与计划体积,最大体积肿瘤则用69Gy照射,2.3Gy/次,高危区需用60~66Gy,2Gy/次,预防性照射54Gy,1.8Gy/次。
两组病患均在放射治疗后采用顺铂、氟尿嘧啶化疗治疗。
1.3 评价指标
两组病患均在放射治疗后3个月展开近期疗效与急性不良反应评价。其中近期疗效评定根据WHO实体瘤评定标准:完全缓解(CR):所有病变均消失且维持在4周以上;部分缓解(PR):肿瘤病灶最大直径两径乘积减少≥50%,且维持在4周以上;稳定(SD):变小50%>肿瘤>增大25%;发展(PD):肿瘤变大程度超过25%或产生新病灶。治疗总有效率=(CR+PR+SD+PD)/总例数×100%。放疗治疗急性不良反应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1]进行评定,将口干反应分成5级,其中1级:无显著改变;2级:有轻度口干、唾液粘稠等改变,但基本无需饮水;3级:中度口干,应饮水;4级:口干严重,唾液粘稠,需饮用大量水;5级:急性涎腺坏死。放射性皮肤反应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毒性分期标准(NCI-CTC v2,0)[2]分作I~IV度,其中I度:脱毛、滤泡、轻度红斑、干性皮炎;Ⅱ度:红斑较明显,伴中度水肿;Ⅲ度:有凹陷性水肿;IV度:皮肤出血、坏死,大面积溃疡。
2.结果
2.1 两组病患各自疗后效果对比
观察组病患疗后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5例,稳定5例,发展3例,治疗有效率为 89.28%;对照组病患疗后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7例,稳定3例,发展8例,治疗有效率为71.4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病患各自治疗后的急性不良反应对比
从下表中可看出,观察组病患疗后出现口干、皮肤等急性不良反应的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鼻咽癌属于近年来引起医学界高度关注的恶性疾病,通常男性发病率超过女性。发病年龄大多属于中年人,也有青少年患病人群。病因与种族易感性、EB病毒感染、遗传等多因素相关。鼻咽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则会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症状。鼻咽癌采用常规放射治疗已有数十载,通过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常规放射治疗所存缺陷也逐渐凸显出来,各射野衔接部位剂量分布欠佳,靶区剂量分布不均使肿瘤局部剂量缺乏,局部治疗效果差[3]。很多邻近鼻咽原发灶危及器官受高剂量照射出现严重的急性放射反应,部分病患甚至产生晚期放射损伤(放射性脊髓炎、张口困难等),降低病患生活质量。调强放射治疗属于新兴放疗技术,可更好优化配置射野范围各射束权重,让不同剂量区剂量分布形状于三维方向上与霸靶区形状大致相同。计划靶区中剂量分布更合理、均匀。若情况需要,计划靶区周围能够快速形成相当陡的剂量梯度,提升了肿瘤照射量,降低了邻近正常组织受量,减少了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本文中笔者对28例鼻咽癌病患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最终治疗有效率为89.28%,且仅有4例出现口干反应,3例出现皮肤反应,突出了调强放射治疗的优越性。
同时,放射治疗的目标即怎样最大限度的增强靶区放射生物效应并最大限度的对正常组织进行保护,是保证鼻咽癌高效治疗的关键。而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调强放射对鼻咽癌周围组织的影响小,能有效保护周围组织,安全性高,属于精确的放射治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更占优势,可作为临床该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案。
【参考文献】
[1]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第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49.
[2]翁志根.皮肤放射损伤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6,16(4):218.
[3]孟宪春,郭根燕,刘晓岚.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三个热点问题[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02):253-256.
论文作者:焦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鼻咽癌论文; 病患论文; 剂量论文; 放射治疗论文; 常规论文; 肿瘤论文; 口干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