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整体推进 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再上论文,新台阶论文,粮食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到本世纪末,我国经济体制要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历史性转变中,最突出的问题和最大的制约因素还是农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顺当,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就有了基础。而农业中,粮食又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如何保持粮食稳定发展,有效地解决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实现到本世纪末增产500亿公斤粮食的目标, 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增产粮食任重而道远
我国是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粮食供给状况如何,始终关系到整个经济大局。但进入90年代以来,粮食供给形势逐渐显得紧张,这可以用五句话概括,即耕地面积减少,单产增长缓慢,粮食总产徘徊,人均占有下降,需求逐年上升。据资料,1978—1993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6432万亩,每年净减400多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1.65亩, 下降到1.2亩;在粮食单产高而经济发达的地区,下降还要多一点。 同时粮田转用也较严重,致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993年与1990年比较,水稻播种面积减少4096万亩;1994年粮食播面比上年又减少1600万亩,只有16.32亿亩。近几年,粮食单产虽然保持了继续增长的态势, 但增长速度趋缓。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幅度大,而单产只略有上升,致使粮食总产出现了徘徊的局面。1979—1986年,7 年间全国粮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8%;1986—1991年,5年间年均增长速度为1.8%; 1990—1994年年均增长速度不足0.1%。人口的增加和粮食总产量的徘徊, 导致我国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1994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72.5 公斤,比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390公斤下降近20公斤。 同时值得重视的是,南方水稻生产有一段时间出现了萎缩的态势。自1984年以来,我国稻谷生产出现了5次减产。南方稻谷的减产,使得南方14省、市、 区在粮食产量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由1989年的58.3%下降为52.7%,下降5个多百分点。粮食流向也发生了变化, 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调”。
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粮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四个不可逆转”,即耕地下降不可逆转,粮食比较利益下降不可逆转,人口增长不可逆转,消费水平提高不可逆转。这使得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和条件。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耕地减少的趋势是一时难以避免的。由于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每年耕地下降控制在400万亩左右,那么今后15 年全国耕地仍将减少6000万亩。在农业科学技术尚未有新的根本性突破的条件下,耕地的减少将把粮食生产摆到很困难的境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将会呈刚性增长。目前我国人口已达12亿,并且每年还净增1500万人,这种增长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要养活这么多人,每年至少要增产120亿斤粮食,这是基本的需求。同时,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继续增长,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虽然对作为直接食物的粮食需求会有所下降,但是对于肉、禽、蛋、奶等产品的需求会更大幅度地上升,肉、禽、蛋、奶产品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这就间接地增加了人们对粮食的消费。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将会持续呈刚性增长。
从我国的国情考虑,满足粮食需求只能立足于国内生产。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靠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不现实的。目前世界粮食总贸易量约为2.1亿吨, 今后可能会增长一些,但增长幅度不会太大。我国不可能无限度地大量进口。我国现有的粮食进口规模相当于世界粮食贸易量的5—6%,我国如果粮食的自给率下降,那么,我国的进口量在世界粮食贸易量中的份额上升,其结果将是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吃亏的最后还是我们自己。如果我国进口超过5000万吨,就难以在国际市场如期如数购进;扩大到1亿吨, 则是不可能解决的。同时,如果我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付出大量的外汇,必然减少必需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工业原材料的进口,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大量进口粮食还要受到运力不足的制约。再者,粮食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它不仅为社会提供粮食商品,而且在生产要素、市场、外汇等方面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同时,粮食生产仍是很大一部分农民维护生存和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的基本产业,是实现农村小康水平的重要产业。大量进口粮食,必然会导致国内粮食生产的萎缩,从而对农民、城镇居民及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满足需求必须立足国内。
二、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建国以来的事实证明,科技在粮食增产增效中的作用非常显著。首先,从我国粮食增产看,在单产提高中,科技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我国从1976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水稻平均亩产提高20%,亩产一跃达到280—360公斤。又如,约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4的小麦, 建国以来总产增加了5.5倍,平均单产提高了3.7倍。这一成就的增产范围之大,幅度之高和持续时间之长,世界少见,原因就在于科技进步起了关键作用,仅选用良种一项约占小麦综合增产能力的1/3。其次, 从当代农业发展的实践看,农业生产水平越高,科学技术在增产中的作用就越大,生产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就越明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较低,我国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也较低,只有3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了60—80%。科技方面的差距导致了粮食单产水平的差距。目前尽管我国粮食单产已居世界领先水平,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单项作物相比,水稻平均亩产低60—80公斤,小麦低100—200公斤,玉米低200—300公斤。最后,从提高粮食经济效益来看,科技进步是缓解粮食比较利益低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还主要来源于粮食生产。因此,只有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对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最能发挥作用的应当是科技。科技的运用,不仅增产效果显著,而且能改善粮食的品质。质优的粮食,市场行销,能卖好价钱,农民能得到实惠。而且科技的运用,与其他措施相比,达到同样的增产效果,所需投入要少得多,农民能够承受。只要在技术普及工作上做得实一些,细一些,农民是完全能够掌握的。
当前运用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在我国有很大的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低产田改造潜力大。我国目前现有稻田中,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2%,中产田占41%,其余的为低产田。按照以往的经验,中低产田通过改造每亩可增产粮食50公斤左右,此一项全国粮食即可增产数百亿公斤。如果先行对水肥条件较好的中产田加以改造,投入比较少而见较快,能增加粮食150亿公左右。
二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潜力大。我国目前化肥利用率约为30—40%,灌溉水利用率为40%左右。配方施肥和合理施肥技术,一般可以提高肥效10%,即相当于每年多投入2000多万吨化肥。按目前化肥肥效每公斤纯养分增产10公斤粮食计,每增加1吨纯养分的化肥投入, 就相当于扩大了20—40亩耕地,其增产粮食总量可占到我国2000年增产目标的一半以上。另据试验表明,低压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技术,一般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30—40%,增产粮食20—30%以上;喷灌技术比地面漫灌一般节水30—50%,增产粮食10—30%。我国每年灌溉用水量4500亿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能提高粮食产量0.1公斤,则每年可增产粮食450亿公斤。
三是良种的增产潜力大。我国从50年代到70年代,通过几代良种的培育、推广和更新,粮食单产获得了突破,总产也上了几个台阶。80年代以后,尽管良种研究未获大的突破,但这并不意味不能突破,也不意味没有潜力可挖了。现有的杂交水稻品种就大有潜力。目前其应用面积只占播面的一半左右,提高到70%,就扩大了8000万亩;按每亩增75公斤计,则可增产60亿公斤粮食。有人估计,推广良种能使我国粮食单产翻番。可见良种在粮食增产中大有作为。
四是减少粮食损失,增加供给潜力大。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南北跨度大,南方易闹水灾,北方易患旱灾,有时甚至一年旱涝相继出现。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水旱灾害损失的粮食都在100 亿公斤上下。病虫鼠害也十分严重,我国每年因病虫鼠害损失粮食约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0—15%,仅此就损失粮食达500亿公斤。据有关资料, 我国目前粮食在收获和贮藏过程中平均损失率达9%,每年粮食损失就达220亿公斤。因此,如果在防害技术、合理收获及贮藏技术以及控制自然灾害能力等方面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逐步减少粮食损失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增加粮食供给的潜力是令人鼓舞的。
五是现有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潜力大。目前许多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的实用技术推广和应用还不够,在增产粮食的潜力方面发挥不充分。如,被称为当今育秧技术上的一次革命的旱床稀植技术,现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为5000万亩,若能推广应用到2亿亩,每亩增产按25公斤计, 则可增产粮食50亿公斤。
六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仍有潜力。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复种指数为155%,理论值可达198%,还有43个百分点的潜力可挖。复种指数提高15个百分点可增加播种面积2亿亩,按每亩增产150公斤计,可增产粮食300亿公斤。南方10省市复种指数平均为210%,如果都提高10—20个百分点,即可增加粮食几十亿公斤。
七是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有一定潜力。目前我国尚有耕地后备资源约2亿亩,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 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金三角地区,土壤肥力较好。在2000年前开发20%,即4000万亩,不但能弥补耕地转用面积(每年400多万亩),而且扩大粮食种植面积2000万亩, 以每亩产粮300公斤计,可增产粮食60亿公斤。
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整体推进,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1.加快良种培育、推广及应用进程。一是要增加投入,加快良种的繁育与推广。良种从培育——繁育——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下决心增加农业科研资金,力争使农业科研经费由现在占农业总产值的0.2%有一定的提高(目前发达国家为2.6%),并把育种作为关键,加以重点支持。要逐步增加农业推广机构的事业经费,不能借改革之名,要乡村中的农科站所“脱钩断奶”。对一些刚推广的优良品种,由于农民对其特性尚不完全了解,技术操作尚未全面掌握,投入也可能大一些,当地政府要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酌量给使用者一定的补贴。要利用利益机制刺激诱导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首先使用良种的农户的鼓励同时也是良种经济效益的示范。同时,可采取在征购粮棉和收购其它大宗农产品时,按其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农业技术改进费,技改费要列收列支,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支持农业技术(包括良种)推广工作。
二是要建立良种生产基地,推进种子产业化进程。种子必须实行基地化、专业化生产,企业化和规模经营。种子事业要由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经营模式转化,要促进种子产业化进程。要改革当前种子工作行政、事业、企业不分的现象,改革良种选育、生产、经营、推广脱节的现象;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一体化管理的新体制;要建立良种繁育生产基地。
三是要搞示范,树样板,抓典型,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各级干部,尤其是农业部门的干部要深入乡镇、村组、田间、地头搞科技示范,重点突破,带动一般,帮助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抓好良种推广普及,充分激发农民推广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2.农科教相结合,推行良种良法。目前应着重抓好现有农业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栽培技术模式化,与良种一样加速推广应用,实行良种良法一齐推。一是要抓好对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培训和使用;二是要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转化提供顺畅的渠道;三是要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为农业发展提供一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劳动力。
3.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要广泛动员,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组织下,在我国农村实行“沃土计划”,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要积极抓秸秆还田工作,提倡秸秆过腹还田;要重视挑塘泥肥田工作,这既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用水条件,又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一举多得;要帮助农民起垫牧畜棚圈,利用种种有机废弃物进行高温堆肥处理;要修建和完善积肥设施,恢复一些地方田头窖积肥的好做法,组织城肥下乡,减少粪肥流失;要推广种植绿肥。总之,要采取一切措施,广施有机肥,争取在三、五年内使土地的地力提高一个档次,增强耕地增产粮食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