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经济资本积累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私营经济论文,资本积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信息中心和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对全国私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到1994年6月,我国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32.8万户,注册从业人员501万人,注册资金1041亿元,户均注册资金31.4万元,比开业的注册资金户增多5.2万元,增加了5倍。又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中华全国工商联研究室联合进行的调查,到1993年6月底,私营经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之和达到百万元以上的全国有4072户;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的1432个样本中,开办时注册资金在百万元以上的占4%,1992年底,注册资金在百万元以上的占23.8%,而实际使用的资金在百万元以上的则占33.7%。私营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至1994年6月,全国私营企业平均开业约7.5年),数量急剧上升,规模持续扩大,企业资本高速增殖。私营经济资本积累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当前研究私营经济的一个十分复杂因而至今鲜为人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的初始来源
根据多次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私营企业开办之初,初始资本的重要来源有:以往从事个体户或其它劳动、经营的积累;亲友借贷;合伙集资;银行贷款和信用社借款,有三分之一的私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得到过这种信贷支持;以及私人借贷、继承家业、海外投资、集体贷款等。
从对80年代初期创业的私营企业的多项调查结果分析,私营企业主要靠企业主自有资本和从社会上筹集的闲散资金(包括向亲友借贷,合伙集资,股份集资等)创立起来的,占创业总资本半数以上,其中私营企业主创业前从事个体户或其它劳动、经营的积累占总创业资本的三分之一左右。从银行贷款或从信用社借款占三分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私营企业在创业之初能得到这笔款项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私营企业由于生产性质、规模、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才享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三分之二以上的私营企业是在没有一分钱银行、信用社信贷的情况下创办起来的。私营企业创业之初的自有资本中,比例最高的是原来为个体户的私营企业主,其次为原国有、集体企业的业务人员,具体构成如下表。从表中看出,私营企业创业资本中的自有资本主要来自个体工商户、业务人员、自办的小工厂和承包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个人收入积累。这一结论与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多次调查结果是吻合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并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方针,个体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迅速发展。部分个体户生产经营规模和资金积累不断扩大,原来个体经营的方式不适应了,于是就出现了雇工经营,有的个体户雇工日益增多,超出了个体户请帮手、带学徒的范围。于是就萌生了私营企业。1983年后,随着农村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农村一方面出现了约半数的劳动力剩余现象,另一方面一部分“能人”在从事个体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资金,这就为私营经济资本增殖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条件。
私营企业自我资本来源构成表
资料来源:《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探索》,王克忠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13页。
私营企业资本积累的另一来源是廉价承包农村集体企业的收入。农村改革之前,农村业已建立一些社队乡镇企业,但大都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或长期亏损。80年代初,普遍采取“一脚踢”的办法将这一批企业发包给个人。在实行个人承包时,承包金普遍低。因为,确定承包金并不是以企业已形成的生产能力为依据,而是以承包前实际的经营状况为依据。对发包人来说,长期亏损的企业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急于想“一脚踢出去”;而对承包人来说,企业的长期亏损状况,使他压低承包金的倾向能顺利实现。当时,把承包压低到稍高或等于、甚至低于企业设备折旧水平的情况十分普遍。这无异于集体经济无偿提供生产设备给承包人使用。私人承包后,通过改善经营管理,使企业很快扭亏为盈,承包人又把盈利的大部分再投入企业,使得企业的生产设备属于私人所有部分不断增长,而原来集体所有的生产设备要过几年后,即消耗完毕,企业也就从形式到实质上变成私营企业了。
城市中的私营经济的资本积累途径具有类似情况,不过比农村更加复杂。第一,国有经济的主体在城市,随着国有经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的拓宽和深化,一部分职工的收入迅速增加了,其中销售业务人员的收入增加最为显著。有关研究表明,供销人员的资金积累速度是个体工商户的2倍。这批人信息渠道多,掌握着供销市场的各种关系。一旦个人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伺机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建立自己的私营企业。第二,以私有资本为主的各种混合经济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进入90年代后,私营经济资本积累出现了由单个资本的积聚向许多单个资本相互渗透、联合、合伙及集中的方向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的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为这种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为这种变化的结果,私营经济资本积累速度加快,私营经济资本控制了比它自身更大甚至大得多的资本数量。第三,私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资本积累主要依托先进科技产品的高附加值带来的巨大利润。它们的创业资本常常很小,产品的研究工作或者是依托或者直接是国有经济单位完成的。如“中华肥王”、“巨人集团”等就是典型例子。
二、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的阶段性特征
私营经济迄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79-1985年的萌芽和初具规模阶段,1986-1991年的调整阶段,1992年以后的高速发展阶段。其资本积累也有相应的阶段性。
在私营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私营经济资本积累总的特征是创业资本规模小,资本增殖速度慢,资本积累以单个资本积聚为主;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加社会集资)与外部资本(包括银行、信用社借贷和私人借贷)并重;国有、集体经济资本变向转移(包括低价承包、利用国有、集体经济的无形资本等)份额较大。在这一时期,私营企业资本增殖凭借的主要外部条件有,价格的双轨制,国有、集体经济制度刚性所留下的市场空白和人为的市场让渡,政府宽松的私营经济发展政策(即“等一等,看一看”),以及银行、财税的扶持政策。从私营经济内部看,其资本增殖的主要因素有;低廉的雇工工资,较高的积累率(一般在50-70%),企业经营管理的强化,企业所负担的各项非生产性开支很小。私营企业所有的内外环境条件决定了它的资本积累的属性(留待下节讨论)和速度。
1986年后,随着国家的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私营经济从以前的较快的发展速度转入稳定、调整阶段,由于1986年和1989年发生的两次大的政治事件,私营经济的资本积累减速,一部分资本由明转暗,挂靠国有、集体、乡镇、街道、校办、三资或福利性经济单位,形成所谓的“七假企业”,掩盖了资本的性质。同时,在“红帽子”的掩护下,这一部分私营经济资本享受集体或国有或三资或福利性企业的税收、贷款、用地等优惠待遇,增殖速度加快。可以说,这是我国私营经济初始资本积累的一大特点,在“红帽子”的保护下,借着有利的发展条件,避开引起过多的姓资姓社的抽象讨论,似潜艇般隐性发展,待条件成熟,摘掉“红帽子”,显露本相,资本积累已具较大规模。然后,凭有利的宏观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快速发展。1992年后,私营经济资本积累明显加快。一方面单个资本的数量迅速增加,1991年为10.8万户,1992年为13.8万户,1993年发展到23.8万户,1994年6月底又增加到32.8万户;另一方面是单个资本积聚规模扩大,出现了一批百万、千万和几亿到数十亿元的单个资本。随着单个资本规模扩大,资本结构发生了变化,企业自有资本跃居第一位,银行、信用社信贷居第二位,亲友借贷所占份额下降。
三、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的基本属性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资本积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在探索之中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决定私营经济积累的内外条件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或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阶段的资本积累,因而其性质不同。
任何形态的资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阶段,即初始积累。亚当·斯密把这个过程称为“预先储蓄”。现代发展经济学家则把这一过程称之为“初始储蓄”或“资本形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深刻的讨论,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在讨论资本主义一般积累规律时,马克思更多的着眼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因而,马克思的揭示是科学的真理;从单个资本积累的微观进程看,马克思分析的只能说是一种特殊类型,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财富在少数人手里集中并形成资本,大批的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转化为雇佣劳动者的过程。马克思把这个过程叫做“原始积累”。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也需要经历一段工业化资本积累过程。前苏联经济学家把社会主义国家用强制性手段动员农业剩余来筹集工业化资本称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我国的一些经济文献中也出现同样的概念。显然,这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初始积累。
现代发展经济学家在讨论发展中国家初始资本积累时,更多的是强调储蓄的作用,分析储蓄的结构和来源,如何扩大储蓄和使储蓄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形成资本。他们试图找到发展中国家一般的积累过程和规律。也有少数发展经济学家探寻特殊的资本积累途径,如刘易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强调提高少数人储蓄能力的作用,强调转移农业剩余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私营经济资本所处的发展阶段,既不同于马克思所揭示的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资本的原始积累,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发生在15世纪到17世纪。它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过程中发生的。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对直接生产者的暴力剥夺,二是对国外资源的海盗式掠夺。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是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国家有计划的行为,目的是为整个国家利益的增进服务的,不存在一部分人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问题。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资本积累,发生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遵守国家法规政策的前提下进行的,虽然存在一些不合理行为,但它基本上不是通过暴力剥夺进行积累,也不是依靠掠夺海外资源,而是对国内资源的聚集。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直接为私人利益服务,间接地为国家和社会利益服务。
私营经济资本积累,不仅仅只有上述的个性。由于它同样处在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型期,因而,也具有原始积累的一些共同特点。首先,积累方式的特殊性。一是资本积累是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常常处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处在革命性的变革之中,社会的经济秩序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不是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资本积累方式;二是这种积累主要不是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和等价交换取得平均利润并使其转化为资本而达到目的的;三是这种积累方式常常具有侵蚀性,表现为对他人利益的侵蚀。我国当前的私营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以上三点特征。其次,积累速度的暴发性。按常规和通行的准则进行的资本积累,只能是在平均利润基础上积累,或一定时间内通过加强管理或改进技术获得超额利润基础上的积累。原始积累利用不确定的环境,非对称信息,非常规积累方式和手段,积累主体可以在短时间积聚大规模的资本。我国私营经济单个资本积累的发展速度平均每年扩大约70%(开业期平均7.5年,开业时户均注册资本5.2万元,1994年6月底户均注册资本31.4万元)。少数单个资本,尤其是科技型私营企业,几乎从零起步,在短短的几年内,积累到上亿元资本。这种积累速度远远超过了常规水平。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无法从统计数字上了解私营企业资本增殖的真实速度。一是企业主实际投入资本大大高于注册资本;二是企业主实际利润收入大大高于上报纳税的帐面收入。有人对69户私营企业1978-1987年的资本增值作了追踪研究(详细数据见下表),其结果远远高于政府的统计数字。
四、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的基本类型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但从整体上分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其资本积累还没有超出初始或原始积累阶段。
69户私营企业自有资本增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现阶段私营经济探索》,王克忠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2页。
每个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和经济起飞之前,都需要一段原始积累时间。便采取的方式可以不同。英国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所采取的暴力剥夺、海盗式贸易,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始积累。德国在经济发展开始时,主要依靠自身的银行系统筹集资金,然后向工业资本家贷款。19世纪俄国是运用国家的税收权力加上从外国输入资本。本世纪,拉丁美洲国家主要依靠动员和配置储蓄的金融体制,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国家则更多的是依赖于国家财政制度(政府预算)。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一般积累规律给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毁灭性后果,促使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避免暴力性、敌对性的原始积累方式和手段。他们着力研究财政、货币、企业家精神以及私人的节俭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所有这一切表明,无论从各国的实践还是理论研究,资本原始积累侵蚀性的一面不是客观必然的,非侵蚀性资本积累也可以达到积累资本的目的。
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资本积累,既有侵蚀性一面,又有非侵蚀性一面,但主要是非侵蚀性的。其侵蚀性表现为,一是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侵蚀,例如使用房屋、土地等国有资产牟取暴利而不付应有的代价,行贿受贿,贩毒走私,出卖国家机密,靠黄色淫秽服务赚钱,偷税漏税,滥采滥挖国有资源,唯利是图肆意污染环境,长期拖欠国家银行的信贷资金等。二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侵蚀,例如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缺斤短两、哄抬物价和制造伪劣假冒产品坑害顾客等。三是对劳动者利益的侵独,例如强迫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人工资、雇用童工、拒绝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等。四是对竞争对手利益的侵蚀,例如侵犯他人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侵蚀性资本积累示范作用大,影响面广,因而也极易给人以错觉,好象私营资本都是靠损人利己聚集的。
由于缺乏定量数据,对私营经济非侵蚀性资本积累也只能定性分析。第一,私营企业创业资本中的自有资本比例较大,而自有资本中,从事个体工商户的业主人数多,占的比重大。个体工商户中许多人靠起早贪黑、风餐露宿、粗茶淡饭、省吃俭用等才得以逐渐积聚一定量的资金的。第二,利用机会。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社会资源和各种商品及服务的供给方式和需求方式,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等,都在逐渐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一系列有利可图的机会。由于私营企业是在市场上长大的,对机会的发现、利用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能捕捉到更多的机会,获得超常规收益。第三,敢于承担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与收益成正比,风险是一种损益俱存的“特殊商品”。私营企业产权明晰,风险决策带来的权益要么使资本迅速扩涨,要么急剧下落或破产。两种结果都使单个资本发生急剧变化。第四,迅速开发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由于我国科技体制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许多高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部分掌握先进科技知识、拥有现成的科研成果的科技人员,脱离原单位,创办私营高科技企业,使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占领市场,获得暴利。一些极具科技意识的私营企业主花高薪聘请科技人员或购买科技成果,使资本得以迅速增值。
五、对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的调控
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存在都不是必然的,可以通过各种调控手段,使其朝着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私营经济侵蚀性资本积累的存在有一定的客观和主观原因。从客观上分析,经济监督薄弱、法制建设滞后和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使得侵蚀性资本积累滋生和蔓延。从主观上分析,人们的自利本性由长期被压抑而变成普遍暴发,舆论导向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有些宣传反而推波助澜;旧有的道德规范和准则被放弃,新的又未及时建立,人的逐利行为缺乏适时有力的道德调控;封建遗毒,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等丑陋的东西的输入,寻租行为,权力与金钱交换等现象助长了侵蚀性资本积累行为;地方保护主义,对生产力标准的片面理解等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侵蚀性资本积累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对私营经济侵蚀性资本积累可以从经济、行政、法制和舆论异向四个方面协力调控。经济上,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和不断改进银行、税收、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行政上,加强和改进对私营企业的管理,加速建立经济性中介组织;立法上,一要加快制订相关法规,另一方面要完善司法程序,加强执法力度;舆论导向上,宣传工作应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倡导勤俭节约,强化市场经济先进道德行为和人物的宣传,大胆揭露各种侵蚀性资本积累行为,造成一种反对侵蚀性积累的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总之,要使私营经济资本积累,第一,尽可能采取非侵蚀性手段;第二,整个过程置于国家的严格监督的管理之下,健康、适度、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