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讨论交流”授课研究论文_殷瑛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讨论交流”授课研究论文_殷瑛

殷 瑛 江西湖口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数学“讨论交流”教学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它主张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交流反馈”的方式,探究结论,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讨论交流;教学模式

中国有句俗话:“理越辩越明,道越论越清。”这里的“辩”、“论”就是讨论、交流的意思。所谓“讨论交流”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打破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据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从而探求真理达成共识,并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讨论交流”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因此它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

一、“讨论交流”分析

传授式教学被认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师讲授,甚至灌输为主,通常的填鸭式、一言堂等方法都被归入此列;它重在知识本身的传达,容易忽视学生主体。所以,总是使学生处于被动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

“讨论交流”教学模式每个学生都是信息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是多向的。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课堂上“一言堂”的状况,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积极地、生动活泼地思考和探讨,这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对学生积极思维习惯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讨论交流”授课特点分析

1.参与性

参与性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需要学生和教师全程参与,以激发对同一问题不同意见的争论。学生对讨论结果的理解,只有当他们的意见增加了讨论的深度和准确性,才引起所有学生的参与和共鸣,才能被深刻理解和记忆。因此,讨论期间参与发言的人越多越好。让每个学生评论别人的意见或表达自己的意见,让每个人的参与都能影响到别人。如果发言人的观点很容易被忽略或搁置,就会降低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管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要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2.激励性

激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的有效评价方式。如果你想让学生认真参与讨论,热心倾听别人的讲话,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老师就要善于运用动机语言及时评价,肯定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在讨论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需要投入时,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获取信心,以明确讨论的方向。当学生的观点错误或有偏差时,但思维过程还未结束时,应引导学生重新思考,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纠正自己错误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立即做出负面评价。相反的,教师应该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并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开放性

开放性,让学生有可讨论的空间。为使讨论活跃起来,你应该保持讨论的关键。批判性讨论是以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反复思考有价值的观念,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如怀疑,争辩和驳斥,来引导他们的理解。只有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并提出要求和探索。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讨论氛围,组织公开公正的讨论,形成一个盛开的花朵和思想斗争的局面,营造适合发掘独特见解的教学环境。

4.互动性

互动性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生互动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成为讨论交流的主角,还要善于吸收意见和真诚的互助。师生互动要求教师作为参与者之一,走出“教师培训与指导”的模式,走出以传授为导向的模式,建立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保所有参与者都从中受益。学生有了互动的概念后,他们知道个人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团体的发展,对待他人不仅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信任感,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讲真话,诚实待人。

三、“讨论交流”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和内在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2. 指导自学,展开讨论

根据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的特点,由学生按自学提纲,自主阅读教材。自学提纲包括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关旧知识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材料等。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及自学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当学生偏离讨论主题时,教师或提醒学生加以注意,或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出引导性发言,注意不能剥夺学生的发言机会。

3. 交流反馈,解决问题

在学生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由教师作适当讲解,强化正确的观点,纠正偏差,补充遗漏,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并形成技能。对探索的具体问题,教师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

4. 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知识规律,把学到的知识融进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教师再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使学生在运用中对新知识加以内化,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景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多方面考虑,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殷瑛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1月总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0

标签:;  ;  ;  ;  ;  ;  ;  ;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开展“讨论交流”授课研究论文_殷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