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学校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研究
——以四川省为例
毛婕妤,马伟娜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为了解听力障碍中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为特殊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促进听力障碍学生沟通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采用《中学生网络交往问卷》修订版对四川省8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的3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和女生在网络交往总分和网络交往依赖上存在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农业户口的学生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在网络交往依赖上存在差异,农业户口的学生显著高于非农业户口的学生.网络交往是听力障碍学生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
关键词: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特殊教育
0 问题的提出
交往在人类社会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人类之间的交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交往”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和来往.它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指信息或物体的异地转达或传输,二是指资源或信息的分享.“网络”一般指“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本研究取其狭义即计算机网络,又称“因特网”或“互联网”.本研究中“网络交往”是指为实现沟通信息和情感的目的,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建立一定稳定关系的活动.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开始接触物理知识,同时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在学习高中物理课程时,依然运用初中的物理学习方法。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可能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从而阻碍新概念和新方法的形成。例如:在高中物理知识中有关于速度的内容,速度是强调方向与大小的矢量;然而初中阶段的速度更强调大小,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解决速度物理问题时,往往忽略方向问题,进而出现知识的遗漏或者错误。物理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要注意概念的解释以及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抛弃先入为主的错误方法,重新认识高中物理新知识。
国外就网络交往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在宏观角度上研究个体的网络交往行为,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的使用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个体网络使用行为的心理因素方面,包括网络交往的心理效应、行为分析、网络人际关系的功能及特点、影响网络交往的因素等[1].针对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一问题,国外研究者持有3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认为网络交往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拓展了学生眼界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沟通与交往能力;第二种认为网络交往带给学生更多的是负面影响,沉迷网络世界会影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第三种则为中立观点,认为网络交往是独立于现实之外的一种交往方式,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两者之间相互独立,影响并不显著[2].
国内侧重于从微观方面对个体的网络交往进行研究,主要涉及网络交往的伦理分析、网络交往主体的道德自律以及网络交往的心理机制等.如黄少华[3]认为网络交往的伦理困境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的不确定性、伦理规范的多元性以及价值标准的相对性,网络伦理建构要遵循“公正、自由、平等、兼容、人性”等原则.而网络交往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求知欲望”“游戏冲动”“压力逃避”“合群心理”等[4].刘在花以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聋人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5.24%的聋人大学生上网成瘾,聋人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显著高于聋人女大学生,聋人大学生网络成瘾显著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5].江小英等采用自编问卷,从网络交往基本情况、影响聋生网络交往的因素和网络交往对聋生的影响3方面调查分析了83名中学聋生网络交往的情况,发现中学聋生普遍喜欢进行网络交往,他们的能力基本能满足网络交往的需要,且网络交往对聋生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学校网络资源配置相对缺乏,聋生网络交往对象局限于聋人[6].
机能实验学课程除了由经典教学实验内容归纳的基础性实验以及由“三理”学科实验有机整合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外,还依托学校的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展开了面向本科生的开放实验。SRTP项目的重点在于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立项开题、书写设计报告,最后完成实验,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与难度。机能实验技术人员应该视其为教学相长的过程,积极配合指导教师,协同指导,高效高质量完成开放实验培训计划[7]。不断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和仪器操作能力,加强实验仪器使用的统筹安排能力,把机能实验开放工作当做全新挑战,丰富教学科研经验。
表4所示为不同户籍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交往上的差异情况。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市、乐山市、泸州市、南充市等8所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听力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8所特殊教育学校中,位于四川中部地区的3所,川北地区2所,川南地区3所,其中有6所市级学校、1所区级学校和1所县级学校.从8所学校中随机抽取320名听力障碍学生,其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3.1.1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性别差异
表1 人口学变量分布情况统计
Tab.1 List of distribution of demographic variables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依据《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7]修订的《中学生网络交往问卷》[8]来测量听力障碍学生的网络交往现状.《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共有26题,包括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人际关系、网络社交自我知觉和网络交往依赖4个因子,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网络交往的频率、强度越高.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 2/df =6.61,CFI =0.95,IFI =0.95,RMSEA =0.08),总量表和4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0.90,重测信度为0.70~0.88.吴俊程对此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剔除了在中学生人群里维度不清的 5个题项,所得《中学生网络交往问卷》[8]可以很好地测量中学生的网络交往状况,其Cronbach α系数为0.878,网络交往内部各维度和网络交往总分的相关为0.633~0.857,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为0.212~0.585,小于各个维度与总分的相关,说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
3.1.4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邮寄和当面发放两种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在自习课时进行问卷发放及施测工作.主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担任,施测过程中由主试宣读指导语,被试根据主试的指导填写问卷,在听力障碍学生完成问卷后对问卷进行统一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83份,回收率为88.4%,其中有效问卷256份,有效率为90.5%.
1.4 数据整理和分析
第二,通过互联网进行交往活动是听力障碍学生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条重要途径.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分别以性别、年龄、户籍和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各个维度和量表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以了解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2.1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交往方面的差异见表2所示.
表2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性别差异
Tab.2 Gender differenc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注:*表示P <0.05,**表示P <0.01,下同.
由表2可知,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网络交往依赖维度上,两者之间的差异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 <0.01),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
2.2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年龄差异
为了解不同年龄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交往上的差异,按年龄分为未成年组和成年组(13~17岁为未成年组,18岁及以上为成年组),以两个年龄段为自变量,以网络交往及其各因子作为因变量,进行平均数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年龄差异
Tab.3 Age differenc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由表3可知,两组学生在网络交往总分和各个维度上无显著性差异,未成年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交自我知觉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成年的听力障碍学生,而在网络交往总分和其余两个维度上略低于成年的听力障碍学生.
2.3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户籍差异
国内学者的研究对象大多为大学生群体,关于中学生群体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网恋行为和网络成瘾等方面,较少涉及中学生网络交往,而关于听力障碍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网络交往现状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以中学听力障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人际关系以及网络交往依赖4方面研究其网络交往现状,总结听力障碍中学生在网络交往方面的特点,对于融合教育的开展和聋校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表4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户籍差异
Tab.4 Family register differenc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表4数据显示,在网络交往依赖上两组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两组学生在网络交往总分和其余3个维度上的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总分、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人际关系上,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得分略高于非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社交自我知觉方面,非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的得分略高于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
2.4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
表5 听力障碍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网络交往上的差异
Tab.5 Weather or not one-child household differenc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由表5可知,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交往总分和各个维度上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网络交往依赖方面,独生子女的分数略低于非独生子女,而总分和其余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
3 讨论与分析
3.1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称取0.2 g(精确至0.000 1 g)试样于300 mL烧杯中,盖上表面皿,加5 mL盐酸(试样中硅含量高时加0.1 g氟化氢铵),于低温处加热溶解,加10 mL硝酸(硫含量高可加1~2 mL溴)。继续加热溶解,溶解完全后取下,加10 mL硫酸,蒸发至冒烟并保持5 min,冷却,吹洗杯壁,加50 mL水,5 mL酒石酸溶液,加热煮沸数分钟,使可溶性硫酸盐溶解,冷至室温,静置3 h以上,使硫酸铅沉淀完全。
在网络交往总分、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人际关系上,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得分略高于非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社交自我知觉方面,非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得分略高于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但均未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网络交往依赖上两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 <0.05),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农业户口的听力障碍学生.吴俊程[8]的研究发现,普通中学生的网络交往总分以及4个维度的得分在户籍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非农业户口的中学生在这些维度和网络交往总分上的得分都略高于农业户口的中学生.此研究结果与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研究结果相反.究其原因,这项关于普通中学生的研究开展于2014年,与本研究相隔4年之久,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农村”项目的推进,农业户口的学生在网络使用的频率及能力上并不低于非农业户口的学生.
3.1.2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年龄差异
网络交往在年龄段上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未成年组的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交自我知觉两个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成年组的听力障碍学生.其原因在于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低于成年学生,防范意识相对较低,更易于在网络上表露自我,也更容易轻信陌生人.而在网络交往总分、网络人际关系和网络交往依赖3个维度上未成年学生的分数略低于成年学生.首先,本研究调查的学生有85.5%是农村户籍,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农村,成年后接触网络的机会才逐渐增多.其次,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家庭经济水平逐渐提高,成年学生接触网络的频率和强度会高于未成年学生,所以更容易在网络上建立更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更容易产生网络依赖心理.吴俊程针对普通中学生网络交往现状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中学生在网络自我表露维度上的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其中13~15岁中学生的网络自我表露得分显著小于16、17和18岁及以上的中学生.在网络社交自我知觉这个维度上,各个年龄段的中学生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8].可见,听力障碍中学生和普通中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网络交往现状呈现出相似的特征.
3.1.3 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的户籍差异
听力障碍学生在网络交往总分和网络交往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花费在网络交往上的时间和精力要多于女生,也更容易出现网络依赖的问题.一些研究者从社会参照、教育互动、性别认同、同伴交往等角度,论述性别差异对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的制约作用并探讨相关教育问题[9].由于早期发展的相对滞后,男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更容易在学业和生活中体会到挫折感,也就更容易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安慰以逃避现实生活.另一方面,男生对于网络游戏的迷恋也是造成性别差异的原因.Tsai等[10]的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加重视网络的实用性,倾向于将网络看作工具或者是技术,而男生更注重从网络获得快乐,将网络看作是一种玩具.因为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存在着差异,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1~2年,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学习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较少,所以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展现.本研究的调查结果印证了以往研究中关于网络交往的性别差异的分析.
结合听力障碍学生的交往特点,本研究在《中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基础上增设一道开放式题目“你认为在网络世界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交往有什么区别”,以了解网络交往对听力障碍学生产生的影响.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在网络交往依赖方面,独生子女的分数略低于非独生子女,而总分和其余维度上的得分略高于非独生子女.已有研究发现,普通中学生中独生子女的网络交往总分、网络自我表露和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 <0.01)[8].在过去,独生子女在物质上往往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各方面条件一般比非独生子女优裕.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日益增长,在所享受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方面,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距日益减少,一般家庭都能满足每个孩子的基本发展需要.
由于车辆运输货物品种特性各异,为提高配送效率、确保货物质量,必须先对特性差异大的货物进行分类。在运输货物的长宽体积过大时候,要考虑厢式货车与飞翼车的选择。
3.2 网络交往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影响
为了解网络交往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影响,本研究在问卷中设置了一道开放题.结果发现,网络交往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网络交往有利于扩大听力障碍学生的交往范围,拓广其知识面和视野,听力障碍学生能通过网络主动向普通人群发起交往,在网络上与普通人群交往的频率高于在现实生活中,使其与普通人的沟通更加方便和顺畅.但网络交往也有弊端,一部分听力障碍学生认为现实世界更真实,而网络交往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欺骗性,容易泄露个人隐私,同陌生人在网络上交往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全感,特别是由此产生的网络依赖、隐私泄露和网络欺诈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4 结论
通过研究听力障碍中学生网络交往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男生和女生在网络交往总分和网络交往依赖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农业户口的学生和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在网络交往依赖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农业户口的学生显著高于非农业户口的学生.
区内外高校对“进一步优化完善部门决算表格设计,建立决算工作奖励和约束机制,并完善决算管理专题分析交流活动”等5个提高部门决算报表质量的改进措施主要因素认知统计数据如表5所示。
在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录入处理后,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平均数差异检验等分析.
第三,网络交往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影响有利有弊.网络交往有利于扩大听力障碍学生的交往范围,拓广其知识面和视野,但由此产生的网络依赖、隐私泄露和网络欺诈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装配数据需求的多色集元素为任务、物料、工艺、质量4个视图,依次用a1,a2,a3,a4表示,记为A={a1,a2,a3,a4}。
5 建议
听力障碍学生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对于其适应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使用网络的频率将会越来越高,使用方式也会越来越丰富,听力障碍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网络交往现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比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制作出教学的大纲:小蝌蚪找妈妈的起因、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找错妈妈的原因、最终的结果。其次,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视频中所体现的知识结构对课文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第一,网络交往是听力障碍学生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提高学生网络交往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计算机课程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网络交往方式,借助语文、书写等课程培养听力障碍学生使用书面语言的能力,使其与普通人在网络上基于文字的交往更加顺畅;听力障碍学生也应主动学习网络交往的相关知识,提高网络交往的能力.
第二,由于网络交往有利于扩大听力障碍学生的交往范围,拓广其知识面和视野,所以政府要加大面向听力障碍学生的网络使用宣传,让听力障碍学生了解使用网络的基本道德和法律法规,并建立和推荐一些利于学生身心成长的网站,促进听力障碍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听力障碍学生要学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学会使用更多的网络交往工具,多渠道、多方式地扩大交往范围,并且努力提高使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关于需求方的特征——企业是否亏损,是影响审计服务供给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企业风险越大,审计成本越高。因此,亏损企业存在更大的错报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亏损企业时会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从而要求更高的收费以补偿审计风险。同时,当企业内控也出现缺陷时,费用可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由此,提出假设二:H2:相对于亏损企业,对盈利企业的审计定价与企业内控缺陷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
第三,基于网络交往产生的网络依赖、隐私泄露和网络欺诈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健全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已有的相关措施落到实处,同时注意规范网络信息产业,打击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其次,学校要通过讲座、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交往知识的教育,约束其网络交往行为,使其能正确分辨网络中的各类信息,远离网络成瘾.最后,家长应以身作则,形成健康使用网络的家庭氛围,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网络交往,控制孩子使用网络的时间和频率.
实验过程中,首先对p型GaN(0001)表面进行化学清洗,目的是为了去除表面的油脂等污染物;然后在超高真空系统中对样品进行710 ℃高温热净化,加热时长20 min,以去除GaN(0001)表面的C、O等附着物;最后,自然冷却样品至室温后对其进行激活实验。成功激活后,利用光谱响应测试仪[15-16]测试了阴极的光谱响应,测试曲线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 闫金山.大学生网络交往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 黄桂梅,张敏强.中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表露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4):93-96.
[3] 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社会科学研究,2002(4):93-97.
[4] 梁明光.坡脚土家族中学生的网络交往及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 刘在花.聋人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8(1):37-41.
[6] 江小英,周静.中学聋生网络交往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0(9):63-67.
[7] 平凡,韩磊,周宗奎.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709-714.
[8] 吴俊程.中学生网络交往与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关系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4.
[9] 乔建中,熊文琴.性别差异与儿童心理发展[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2(2):45-46.
[10] TSAI C C, LIN C C. Taiwanese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regarding the internet: 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J]. Adolescence,2004,39(156):725-734.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among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in Special Schools —Taking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MAO Jieyu, MA Weina
(Faculty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 :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Online Commun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among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in 8 public special schools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e total score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dependence of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oys > girls; and the network dependence of thos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was also obviously different, agricultural > non-agricultur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was an important way for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The influences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on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had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 :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online communi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 2019-01-04
修回日期: 2019-03-11
基金项目: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创新项目.
通信作者: 马伟娜(1970—),女,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E-mail:mwn505@sina.com
doi :10.3969/j.issn.1674-232X.2019.03.004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232X(2019)03-0243-06
标签:听力障碍学生论文; 网络交往论文; 特殊教育论文;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