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大力推进应用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大力推进论文,方向论文,现实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当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它能否满足时代发展对理论的需求。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正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深厚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社科界能否抓住历史的机遇,乘势而起,努力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顺应时代的要求,肩负时代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中国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在研究重点、学术职能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根本的办院方针应该是一致的,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当好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持。
地方社科院在应用对策理论创新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各地方社科院,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不仅紧密结合全党全国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紧密结合本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理论创新研究,从多方面为当地党组织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
地方社科院主要为地方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研究的问题许多是局部的。但局部问题的性质不一定是局部的,局部问题的影响不一定是局部的,有不少在全局上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意义。有不少局部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全局问题的解决。因此,各地方社科院在研究地方现实重大问题时,又都十分注重从全局的眼光,深刻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把局部的问题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背景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积极为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开展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提升到全党全国大局乃至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大背景的高度来开展应用对策理论研究,从而做到立足本地,胸怀全局。
哲学社会科学界要成为党和政府名副其实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必须高度重视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必须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面临着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大实践问题;二是党和人民群众所共同关心的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是在对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索中,不断走向前进的。胡锦涛同志2003年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需要深入研究的“十四个如何”;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又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李长春同志在“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也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实践和理论课题。这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界进一步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这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举世公认的,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重大实践和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例如,如何科学地认识当今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进一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如何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毫不动摇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有机的结合更好地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和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针中?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逐步创造有利的条件?如何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对分配问题的研究,以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基本工农群众都能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把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真正落到实处?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等。这些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要求我们社科界深入研究。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命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长期存在。从国内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同志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不断滋长的趋势。面对新的形势,哲学社会科学界必须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认真思考、分析与现代化建设相关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按照胡锦涛同志讲话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我们社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题目是:如何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这个题目下,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研究。例如,如何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如何既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并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既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又反对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挑战和攻击,既不人为炒热、不授人以柄,又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决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并正确区分和处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始终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等等。从而在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敏锐发现、准确把握和科学回答过程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至关重大的研究课题。执政能力建设既是理论课题,又是实践课题。当前,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以执政理论研究为重点,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重大问题,紧密联系执政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借鉴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做法,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其中包括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不断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不断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对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的内涵做了科学的界定和阐发。什么是执政基础?胡锦涛同志说:“主要是党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包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及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等”。因此,党的执政基础更具有决定的意义,更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就是要不断正确地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民主执政既是建立健全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和体制机制,又是我们党执政的目的所在;依法执政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切合实际的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执政方式。我们要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认真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的执政理论,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的新要求,真正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和自觉运用的基础之上,为我们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总之,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社科院将和地方社科院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对策研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推进应用对策研究
应用对策研究,关系到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应用对策研究。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去伪存真,把握本质。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存在着为了谁,服务谁的问题,应用对策研究关注和分析的对象是重大现实问题,更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用对策研究才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辨别真伪,明确是非,真正承担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和前途,是党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的生命工程。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构建全面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学科群,努力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对策研究学科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李长春同志在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既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又反对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抵御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侵袭”。陈奎元同志2004年4月20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也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一是要坚决反对空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根据新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的教条主义,二是要坚决反对迷信西方发达国家反映资产阶级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把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派的理论甚至是发达资本主义的政策主张当作圭臬的教条主义。长春同志和奎元同志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两种教条主义在表现形式上虽有异同,但其认识根源都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方法上都是形而上学,同样会危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这两种教条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必须正确处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关系。我们所进行的包括应用对策研究在内的全部学术活动,必须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点和根本价值。是否坚持“二为”方向,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性质的根本尺度。在思想理论研究工作中,我们社科院系统,必须坚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前提下,要切实贯彻“双百”方针,鼓励不同学派之间的切磋和争鸣,提倡大家敢于追求和坚持真理,同时又要勇于修正错误,使我们的学术充满生机和活力,切实做到“研究无禁区、宣传有纪律、行为守法律”。
第二,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才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旗帜鲜明地反对僵化,反对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用本本框实践,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一切理论和学说。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亿万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将其升华为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要善于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
第三,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要确保应用对策研究的科学性,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既要立足当代,又要立足国情;既要深入生活,又要深入群众;既要了解历史,又要了解现实;既要认识中国,又要认识世界。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获取学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坚持扎扎实实做学问,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回报祖国、回报人民。
第四,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优秀科研队伍。学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队伍建设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所作为,首先要建设一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优秀科研队伍。当前,无论是对中国社科院来说,还是对兄弟单位来说,科研队伍建设都是当务之急。只有建设一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业务精湛、学风优良的科研队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科研方向才不会落空,在各种学术思潮的交锋中,才能听到反映党和人民意志的声音,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落到实处,应用对策研究才能真正得到加强和推进。
总之,加强应用对策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严肃的科学工作,只有明确方向,抓住重点,通盘筹划,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
三、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创新能力
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削弱基础理论研究,相反需要我们更加扎实、深入地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职能,发挥不同的作用,但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都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并服务于这一实践。
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对策研究的源泉和基础,是我们正确认识、科学解答重大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执政提供智力支持的前提条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可以为应用对策研究提供动力、后劲和理论指导,增强应用对策研究的科学性。历史经验表明:基础理论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带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引起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忽视了基础理论研究,漠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就不可能正确认识国情和当代、科学判断形势,应用对策研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中迷失方向,更谈不上推出对党和国家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精品力作。也就是说,我们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分析,必须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依托,必须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哲学社会科学之价值,从来都只有通过关注和影响社会现实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也只有在针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才能获得丰富和发展。在当代中国,这一规律就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积极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同时,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深厚源泉和强大动力。应用对策研究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领域,提出新思想,必将检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开阔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基础理论研究的内涵,从而增强基础理论研究的时代感,推动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以往的学术历史反复证明: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观察和思考中,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启迪,获得新的更大的学术活力,从而推动学术的全面进步。
总之,在指导和规划学科发展中,我们应当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应用对策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应用对策研究,做到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并重,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着应用对策研究的进步,呼唤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必将大有可为,也一定能够大有可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团结协作、奋发努力,为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