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时代变革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时代变革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关于实践思维方式划时代变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方式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B0023

哲学的转变归根到底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一种哲学的最高本质,最集中地是体现于它的根本思维方式中。本文拟从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历史变革、哲学思维把握存在根本方式的发展规律和它的现实意义诸方面,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划时代变革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赫拉克利特的批判,古代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否定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整个古代本体论哲学,大体不出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规定,是研究“有”(存在)的“有”(存在)的学问。尽管不同的哲学家对本体究竟为何物的理解不同,但都是从世界万物经验中的动变现象(变体存在)去探寻作为它基础的超经验的不变的本体存在。这决定了古代哲学家的思维只能是否认经验现象的动变性和真实性,从而才能理解、把握本体存在的永恒真实的本性。由亚里士多德总结先前哲人的思维方式而创立并系统化的形式逻辑,为本体论哲学提供了理想的认识工具和思维逻辑。他成为人类认识史上第一位为具体科学思维从而也为哲学思维提供认识工具和证明工具的哲人。

本体论哲学以形而上学为根本思维方式,以消存在为思维或消思维为存在为基本思维方式,满足于形式脱离内容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抽象同一的对立中思维,形式逻辑是其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基础。由此观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中,对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进行责难和批判就不难理解了。列宁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注:《列宁全集》,第38卷,4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坚决反对赫拉克利特、反对存在和非存在同一的思想。”(注:《列宁全集》,第38卷,4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类属于亚里士多德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巴门尼德也反对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和非存在同一的思想,是一种“动摇不定的念头”。赫拉克利特之所以遭受到种种责难和批判,是因为他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所具有的反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性质。如果一切均是变动的东西,按其合理的思考,本原物也应是变动的。而倘本原物也是变化的,那么,世界不就会变成“无”吗?哲人费尽心思探寻的“有”的“有”,势必丧失其存在的根据。

赫拉克利特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反传统性质,还在于他是从直观经验现象来理解把握本原存在的,而传统哲学是从超经验的本体存在来理解和把握本原存在。这一方面决定了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直观性、肤浅性,另一方面,又决定了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外在性、非逻辑性。它思考和表达的是事物之间经验观察到的外在辩证联系,而不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概念)的规定和联系,这使得作为博学智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对赫氏所阐述的哲理也不得要领,无法理解存在和非存在的同一。

亚里士多德对赫拉克利特的责难,本质上是哲学发展中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否定。此后的西方哲学意识的发展,包括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意识,尽管在基本思维方式或具体思维方式上有变化,但在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上均导源于并类属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近代哲学中培根的经验归纳推理法和笛卡尔的理性演绎推理法,也只是在这一根本思维方式下的基本思维方式的变化。由此,就不难理解康德、特别是黑格尔之前的近代各种哲学所具有的形而上学性了。

黑格尔对形式逻辑的批判,思辨思维方式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否定 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是第一个不满足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人。由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形式逻辑,批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就必须批判形式逻辑。他认为形式逻辑没有涉及思维的内容,没有涉及认识的必然形式,就不能保证知识的必然性、普遍性和客观有效性。他试图创立一种“规定这种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的有效性”的新逻辑——先验逻辑。按照康德的先验思维方式,他把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经验材料称作“现象”,它是事物对人而具有的表现形式,至于事物的本身即“物自体”或“自在之物”,人们是无法通过先验的知性范畴对其整理而知晓的。知性范畴又仅属于思维的先验形式,它不可能从经验中产生,也同思维的内容没有联系。它虽须同经验材料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作用,但却只能是在现象界活动,达不到事物的本体界。这样,康德以先验逻辑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既涉及了思维的形式又涉及到了思维的内容,但造成的却是现象与本质、经验材料与自在之物、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对立。所以,创造一种超越形式逻辑的哲学思维新方式的历史任务,康德只是提出了问题,并对解决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尝试和努力,但并没有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哲学意识根本思维方式的飞跃。

黑格尔既不满意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直观性、外在性,也不满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非此即彼性、抽象同一性,同样也不满意康德未经深思对传统逻辑改造的浅薄。在他看来,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之所以不合理、须进行改造,是因为它的基础——形式逻辑是建立在知识内容和形式分离的假定基础上,以为逻辑只构成知识的单纯形式,而作为真理本质的内容,恰恰在逻辑之外。实际上,并没有不依赖内容的思维形式——逻辑。逻辑必须考察被思维的东西的状况,但这并不是像康德的先验逻辑那样,仅在逻辑中涉及到思维的形式和内容,而使二者又处于分离状态。因此,必须站在更高的观点(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和逻辑有机统一)来把握和改造旧逻辑,创造出一种思维方式和内容有机统一的新逻辑。这种新逻辑就是黑格尔创造的有别于形式逻辑的思辨逻辑。

黑格尔哲学的新思维方式就是以思辨逻辑为基础的思辨思维方式。对于思辨逻辑如何在它把握的概念和各部分之间贯彻哲学思维的方法,黑格尔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联系的必然性和差别的内在发生。思辨逻辑如何实现概念的联系、转化,造成思维在概念中的纯粹运动以体现这两个基本要求呢?黑格尔认为,关键在于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其对立面,或者说,在否定的东西中把握肯定的东西。作为否定东西的概念是一个新概念,它比先前的概念更高级、更丰富,它作为先行概念的对立物而使自身变得丰富,并包含先行概念,使它和包含的对立物统一。思辨逻辑的概念系统就是按照这条途径,在一个不可遏止的、纯粹的、无求于外的过程中完成的。显然,黑格尔思辨逻辑为其哲学提供了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新哲学思维方式——思辨思维方式。

黑格尔思辨思维方式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否定,一方面,是对以往哲学意识的思维方式(思维逻辑)、表达方式(表达逻辑)的彻底否定,由之创造了哲学的一种新的根本思维方式。它使以往传统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威信扫地,给旧逻辑在往古来今的哲学意识中的广泛贯彻和普遍应用以毁灭性的打击,昭示着哲学意识的旧的根本思维方式的终结和开创新的根本思维方式的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它又是对旧哲学本体论的一种“复辟”。他追寻旧哲学探寻世界本体的观念,在基本思维方式上沿用旧哲学唯心论用消存在于思维的方式来解除思维和存在的对立,使存在统一于思维。他虽正确地揭示出哲学的任务是“消除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达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但他最终未能真正探寻到造成二者对立、实现二者统一的总根源和唯一途径,完成哲学应该完成的任务。

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划时代变革 在哲学意识的发展上,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唯心主义的同一,认为黑氏把思维说成是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思维的外化,是同思维一样的精神性的东西。这样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被思想的抽象的存在,实际上并不存在。”(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上卷,1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因此,费尔巴哈试图以人本思维方式,用人是灵魂和肉体、精神和身体、思维和存在的直接结合来解除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克服先前唯物论和唯心论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端的片面。但由于费尔巴哈一方面不了解人的实践本质,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就只能是二者在人身体上的简单结合、僵死的同一,丧失了其固有的能动性;另一方面,费尔巴哈也不了解思辨逻辑所实现的哲学根本思维方式转变的时代意义,抛弃它而用人本方式思考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就只能是抽象的、僵死的同一,丧失其固有的辩证性。因此,费尔巴哈同样也未能真正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问题,只能成为由黑格尔到马克思过渡的中介环节。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思辨逻辑是一种头足倒置的辩证法,这种以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思维和自身(存在)抽象的同一,是客观唯心论。但对黑格尔哲学我们应进行辩证分析,抛弃其唯心论的外壳而拯救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思辨逻辑通过否定形式逻辑而达到的对概念的辩证理解和把握方式,这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最高成就和本质。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辩证地理解和把握概念,而在于是怎样的辩证地理解和把握概念的。

在马克思看来:(1)费尔巴哈不满意黑格尔哲学关于思维和存在统一的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并没有进一步从人身上探寻到把思维和存在真正统一起来的结合点,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2)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费尔巴哈和先前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缺点。(3)费尔巴哈和先前唯物论、唯心论哲学一样,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认为,造成思维和存在的对立、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的总根源和唯一途径,既不单纯是消存在于思维的旧哲学唯心论关于精神、意识的能动性的片面抽象,也不单纯是消思维于存在的旧哲学唯物论关于自然、物质的根源性的片面抽象,也不是费尔巴哈关于人是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这样的感性直观抽象,而是既包含前述观点的合理内容又克服各自弊端的一种科学抽象。这就必须从哲学根本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

以实践思维方式理解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体和客体、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而解除二者的对立,实现二者统一的总根源和唯一途径,仍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理解把握人们的历史,就是他们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们在自己的活动中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理解把握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理解、把握人的本质,就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把握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就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理解和把握事物、现实、感性,就不是把它们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理解、把握哲学,就不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等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对于这样的新唯物主义,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对于作为实践思维方式基础的新逻辑,恩格斯称之为“辩证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划时代变革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变革,最高本质是实践思维方式对一切旧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变革,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把握和评价一切哲学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实践思维方式具有重大的划时代变革意义。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出发点、致思趋向、归宿点来看。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客观世界中直观的变动事物,致思趋向是笼统把握客观世界事物的对立统一现象,提供直观的世界普遍联系画面。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现实世界中矛盾实际的某个片面:唯物论哲学以物质为出发点,唯心论哲学以精神为出发点,去解释各种哲学问题、建构自己的世界观理论。唯物论哲学的致思趋向是消思维于存在把握世界的统一性,提供本体的物质的抽象规定;唯心论哲学的致思趋向是消存在于思维把握世界的统一性,提供本体为精神的抽象规定。在这两种对立的学说中,对出发点的理解都既有合理的方面又有严重的失误。思辨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具有能动性的精神性本体——绝对观念,致思趋向是消存在于思维,提供本体为绝对观念的具体规定。在这种哲学中,本体不是被理解为抽象的同一,而是具体的同一、多样性的同一。人本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感性直观的人身,致思趋向是用人身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来把握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提供本体是人的抽象规定。上述这些思维方式的归宿点都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的出发点是实践。它把实践理解为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包含了先前哲学种种思维方式出发点的合理因素,克服了先前哲学种种思维方式出发点的缺陷,同时又对先前任何一种哲学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均具有超越性质。实践思维方式的致思趋向是以实践为基础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提供思维如何把握存在,达到与存在统一的规律性知识。在这种学说中,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被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同一,实践思维方式的归宿点也是实践,从而实现了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从哲学思维方式的逻辑基础看。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依据的是直观的动变事实,缺乏自己的逻辑基础。先验思维方式的逻辑基础是先验逻辑,但不构成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逻辑基础的真正否定。人本思维方式试图否定思辨思维方式,但它的逻辑基础仍是形式逻辑,也不构成对思辨逻辑的否定。因此,哲学思维方式的逻辑基础的否定是:思辨逻辑对形式逻辑的否定,辩证逻辑对思辨逻辑的否定。

作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逻辑基础的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形式及规律的科学。它是以思维形式可以离开思维内容的假定为依据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对对象的考察上,把一个对象的实际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开来考察,并使思维局限于此,就必然进一步造成思维和存在的矛盾。遵循形式逻辑的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这在哲学上就必定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恩格斯指出:“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观的基本原则:a=a。每一个事物和它自身同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形而上学者“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作为思辨思维方式逻辑基础的思辨逻辑,是以形式逻辑的否定形式出现的。它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观念为基础,把思维的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内容不在逻辑之外,就在逻辑自身的展开之中。思辨逻辑打破了形式逻辑概念的凝固性、僵化性、非此即彼性,使概念具有灵活性、流动性、对立统一性;在考察对象上既把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离开来考察,又把它们联系起来考察;等等。思辨逻辑的规律是概念的具体同一(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抽象和具体统一规律。遵循思辨逻辑的哲学思维,就是一种思辨(唯心概念辩证法)思维方式。由于思辨思维方式逻辑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逻辑规律的人为杜撰、主观猜测性质,人们就可通过质疑思辨逻辑的科学根基进而抛弃思辨思维方式,费尔巴哈哲学表明了这一点。

作为实践思维方式逻辑基础的辩证逻辑,是以对思辨逻辑从而也对形式逻辑的否定形式出现的。辩证逻辑以实践为基础,理解把握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认为思维的主观逻辑必须符合存在的客观逻辑,思维规律必须符合存在的规律并且是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本身的历史发展中抽象出来的。辩证逻辑的规律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人类社会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抽象和具体统一规律、历史和逻辑统一规律等。这表明:(1)作为实践思维方式逻辑基础的辩证逻辑,克服了形式逻辑、思辨逻辑的各自缺陷,对先前哲学根本思维方式具有划时代变革的超越性质。(2)由于辩证逻辑规律是根植于现实世界的沃土,奠立于实践这个科学的基础上,实践思维方式和辩证逻辑,就会成为人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须臾不能缺少的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

实践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把握存在根本方式合规律性发展的伟大成果 哲学思维方式从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思辨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发展,是人类思维把握存在根本方式合规律性发展的环节和阶段。实践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把握存在根本方式合规律性发展的伟大成果。

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发展,是人类思维把握存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和体现。人类思维在对存在进行把握和认识中,首先是通过观察、直观了解事物的外部联系、表现现象和感性的整体知觉。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大体反映和体现的是人类思维把握存在的这个水平和阶段的思维方式。然后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而把握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大体上反映和体现的就是人类思维把握存在的这个水平和阶段的思维方式。最后在抽象规定的基础上,思维必须把孤立起来的东西联系起来,片面化的东西全面化,静态的东西动态化,非连续的东西连续化,间断的东西不间断化,实践思维方式正反映和体现着人类思维把握存在的这个水平和阶段的思维方式。黑格尔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的否定,成为过渡到实践思维方式和辩证逻辑的中介。

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发展,是受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73~5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在古希腊的时代,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范围还很狭小,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只有数学、力学、天文学这三门具体科学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它们主要地还是把客观世界及其事物当成现成不变的东西来研究。同这种科学发展状况相应,一方面产生了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产生了作为对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否定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从古罗马到整个中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裹足不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成为中世纪哲人尊崇的两大权威,他们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为中世纪哲人占支配地位的思维方式。从15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下半叶,除数学、天文学、刚体力学等少数几门学科达到了初步形成阶段之外,其他多数部门还处于搜集材料阶段,需要把自然界分为各个部门加以研究,以在细节上弄清楚许多事实,积累大量的经验材料。这种把事物当作“现成的”、“固定的”和“不变的”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被培根、笛卡尔等人移入哲学,形成了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近代形态。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搜集材料阶段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自然科学深入到了研究客观事物潜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层面。哲学中的黑格尔以思辨思维方式,马克思以实践思维方式在更高层次上所复归的辩证思维,实际上是受自然科学的这种发展状况的时代要求所决定的。

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也是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的。原始社会,人们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社会无阶级压迫,思想无禁锢,他们能够凭借自身对客观世界事物粗浅的直观了解,逐步发展到古希腊早期(奴隶社会初)哲人形成朴素辩证法思维方式。但奴隶社会毕竟是阶级社会的开始,随着后来阶级统治和压迫加深,阶级矛盾展开,奴隶反抗奴隶主、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和战争,对剥削阶级统治造成极大震动和威胁。剥削阶级统治者,一方面给自己的阶级统治和压迫披上带有神秘色彩的合法外衣,把自己的统治竭力鼓吹为“天不变、道不变”;另一方面又通过种种行政的、思想的手段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主要产业是农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给社会造成种种分割,中国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传统,欧洲有如同独立王国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庄园。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反映和体现的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这种状况。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形成和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专制的种种束缚,必须要通过改革、革命来改变现存社会状况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们的交往扩大,产业革命造成的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把整个社会生产变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大工厂”,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并开拓了国际市场。这些使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愈来愈不相适应。应运而生的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反映和体现的正是伴随着大工业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时代状况。

弘扬实践思维方式,宣传本来的辩证法,促进我国现代化大业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它对旧哲学划时代变革的最高本质。这就要求我们:(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构中,应自觉地贯彻实践思维方式,传达出其所具有的这个最高本质。我国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不仅有些观点对马克思、恩格斯包括列宁思想的理解不准确、不完整,更为严重的缺陷是它未能体现和传达出实践思维方式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本质。因此,按实践思维方式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体系应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2)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划时代变革的意义上,就不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变革这种低层次上的变革,而应理解为哲学根本思维方式的变革,后者才体现着最高本质的变革性质和归根到底的划时代意义。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它是人类哲学思维把握存在根本方式合规律性发展的伟大成果。这就要求我们:(1)真正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的辩证法。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是贯彻实践思维方式的马克思称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性质就是贯彻实践思维方式的实践的辩证法。这正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性质是实践的认识论,或者如同毛泽东称谓的“实践论”一样。以往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也包括唯物主义)性质把握不当,在哲学教学、理论宣传中重犯了当年普列汉诺夫的错误。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经验化、现象化,宣传为经验辩证法,直观的外在辩证法、事物现象动变的实例,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本来的辩证法,是贯彻实践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为逻辑基础的、理性具体的概念辩证法的性质。(2)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揭露和反对形而上学错误,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的辩证法。以往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经验化、现象化中,还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名义下,宣传了不少实则是形而上学的东西。例如“一分为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一个方面“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通俗表达,本意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统一体,要找出其内在的对立面,从同一中把握其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否定的对立的性质。在通常的理解中,我们不仅把“一分为二”这个片面当成矛盾分析方法的全体,而且进一步把它当作“二分法”,诸如人的优点、缺点,工作的成绩、不足,文化的精华、糟粕等等;再进一步就把优点理解为纯粹的优点,缺点就是纯粹的缺点。这不就是形而上学的A不是-A,a=a的思维方式吗?现实中这种不胜枚举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本来的辩证法恰恰性质相反。由于应用实践思维方式必须超越形式逻辑思维,揭露和反对形而上学错误,捍卫马克思主义本来的辩证法,在我们这个具有遵循形式逻辑规律思维(即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传统国度中,是多么艰巨的历史重任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具有思维方式上的彻底转变、破旧立新性质,是同社会发展的近代工业化、当代现代化相适应的人类哲学思维方式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在思维方式上应自觉接受、应用实践思维方式这个现代化的思维方式。邓小平抓住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之所以具有率先垂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性质,最根本的是以在中国怎样建设、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这个具体实践,作为分析、解决中国当前和今后建设发展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际上贯彻和应用的是实践思维方式。这应是邓小平理论的最高本质,否则就难以合理地理解邓小平理论为何在有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问题上,强调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实际上就是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方式。用它去理解、把握和评价改革开放中的一切问题,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在各个方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大业。

标签:;  ;  ;  ;  ;  ;  ;  ;  ;  ;  ;  ;  ;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对实践思维方式的时代变革的思考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