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需要研究的东南亚金融风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金融风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次“面向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风险防范研讨会”开得很成功。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就当前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问题发表了很精辟的见解,并展开深入探讨。我想就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背景、过程、性质、特点等,仍需要进行深入的综合研究。目前,这场危机正在深刻化、扩大化。深刻化即这场货币一金融危机,正在转变为经济、社会危机,在个别东南亚国家还导致了政治危机。扩大化即危机从东盟国家扩展到韩国、日本,涉及到俄罗斯和拉丁美洲,并且影响到美国和西欧。有权威机构认为,这次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超过了拉美国家80年代的债务危机。
对于这次危机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可以追溯到亚洲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一系列结构问题,外部原因就是国际金融体制的严重缺陷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兴风作浪。
在过去10年中,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作为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偏重于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生产。二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竞争力缺乏后劲,尤其是缺乏高科技新增长点。三是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存在着缺陷,缺少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机制,泡沫经济构成巨大的潜在危机,一旦贸易赤字剧增,外汇储备不足,就会引发金融风暴。四是政府对经济的不适当介入,银企关系、政企关系过于紧密,造成大量坏帐和腐败现象,使金融结构在外国资本冲击下显得极为脆弱。
这里要着重提出的是,金融结构的严重缺陷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在危机发生的国家中,大多存在着下列几种现象:即脆弱的内部结构和强大的外部冲击并存;极易获取的大量短期资本和极不完备的风险监控机制并存;迅速膨胀的金融市场和开放过快的金融自由化并存;大量公司债务造成的银行坏帐和产品竞争力下降造成的国际清偿能力不足并存。上述薄弱环节导致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过度风险,即资本流动突然转向的风险、泡沫经济的投资风险,以及动荡不定的汇率和利率风险。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产业结构的缺陷和金融体制的薄弱二者结合,产生了产品竞争力弱,出口下降和外汇储备减少,债务负担上升导致货币信用动摇,于是引发了货币汇率危机。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多数与美元挂钩。最近几年美元坚挺,造成东南亚货币的汇价高估,也是这些国家出口竞争力下降、经济泡沫化的重要原因。日元在1994年的增值造成大量日本投资转向东南亚,成为泡沫转移的重要来源。而且在危机前和危机后,发达国家要求东南亚国家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把已经存在的结构缺陷更充分地暴露出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要稍有引发,危机就会立刻爆发,而且会引起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
二、这次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市场过剩?是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与1929年大萧条相比这次市场过剩有些什么特点?
这种过剩是在危机爆发前的泡沫经济中就潜伏着的。泡沫经济是如何形成的?就是投资者为了寻找超高额利润,过多投放于房地产和股市,造成市值的成倍高估。日本就是这种泡沫经济的典型,泡沫经济是日本银行坏帐的主要根源。东南亚国家在接受了日本泡沫经济的转移后,也出现了市场的过度繁荣和过度消费。因此,在这种过度泡沫中已经孕育着过剩经济。
危机爆发后,亚洲股市暴跌、货币大幅贬值,二者跌幅都达到50%以上。换言之,这些国家的财富减少了50%,债务增加了1倍。应当指出,东亚国家的财富贬值已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这就对东亚市场的投资能力和消费能力造成空前的破坏。经济衰退和就业率倒退到20年前的水平,而且在短期内还难以恢复到危机前的繁荣水平。这就预示着亚洲市场的相对过剩还将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亚洲国家在受到危机打击后不得不进行深刻的结构调整,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尖锐地暴露出来,这些因素同样会加重市场过剩的状况。尤其是大多数危机国家的企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有些国家的公司破产率达50%以上,因而要进行大规模公司重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此外,贫困问题、民族冲突等在印尼突发,劳资关系在韩国也是相当紧张,这些矛盾都会影响到宏观市场过剩的时间和范围。
这次东亚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市场过剩不同于1929年西方大萧条的那种过剩状态。30年代的那次大萧条是自由市场失去控制导致的生产过剩,引发了金融危机,进而扩大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次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陷入了困境,才有凯恩斯主义的问世以及战后大部分西方国家采用这种理论作为经济政策的依据。这次危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阶段上发生的。它是由金融投机引起的货币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和市场衰退,而且是由于国际金融体制的极不完善加重了衰退的程度。这是这次市场过剩和经济衰退的新特点,它需要新的理论说明。这种新理论一旦出现,可能带动全球范围的金融体制大整合,其影响将超过当年的凯恩斯主义。
三、如何使亚洲国家走出衰退,采取什么战略来复苏亚洲经济。东亚市场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下几个关系因素。其一,日本能否在1999年成功地刺激国内需求,日本的GDP占整个亚洲产值的50%以上,其增长率的动向仍不可忽视。其二,美国对亚洲的贸易政策是否会改变,是否能容忍来自亚洲的巨大贸易赤字。其三是中国是否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和人民币不贬值。其四是其他新兴市场是否会出现新一轮金融震荡,以及欧元启动后的全球货币体系将受到什么冲击。其五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走向。目前东南亚国家对待IMF的援助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泰国基本上接受IMF的援助;韩国则利用IMF援助来缓解其债务压力;马来西亚不接受IMF的条件而独立强化金融管制;印尼的信用受到很大打击,IMF还在观望。IMF的政策本身受到大量的批评,最近也不得不调整其政策,不再过分强调金融自由化和货币紧缩政策。
相比较而言,对亚洲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美、日两国的汇率政策和贸易政策,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利率、刺激内需等政策工具。美元和日元的汇率关系一直是复杂而微妙的。80年代以前,二者保持在1美元比250日元的总体水平上。日本由此而获得大量贸易顺差,到80年代末在美国大量购买房地产和债券。90年代日元大幅升值,造成泡沫经济,其中部分原因是美国迫使日元升值。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日本一方面在东南亚迅速收缩,撤回资金以弥补其银行坏帐;另一方面又听任日元贬值,以此刺激出口,积累美元储备。这二种做法均使东南亚经济雪上加霜。而美国的态度又是如何呢?它是利用这场危机,通过IMF的援助政策,企图把亚洲经济纳入美国的金融市场战略轨道。美国和日本在这次危机中都想争夺东南亚市场,其武器就是汇率之争。美国对日元贬值一度采取纵容的态度,如日元贬值过分美国就略加干预,国际金融资本也会出来炒作,于是日元最近又开始上场。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使全球经济美元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逐步从属于美元体系,而美元本身的货币风险却被大大分散和降低了。美国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拉美金融动荡的反应很不一样,它对墨西哥和巴西的金融风波立刻作出防止蔓延的反应,但是对亚洲金融风暴一度采取袖手旁观,拖了半年之久才开始研究对策。这是因为拉美经济对美国的依存度更高,但对美国的威胁更小。可见,美国和日本各有心计,它们的策略将会影响东亚经济复苏。
最后简单谈一点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警惕的问题。一是对东南亚经济结构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旦这些问题积累并交织在一起,引发危机时再去纠正就为时已晚。目前中央的决策是针对这些结构问题而作出的,是非常有远见的。二是出口萎缩引起的生产相对过剩,是个新课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我们的国内市场也有相对过剩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中国应当扩大内需,不能过分依赖外部市场。内部购买力如果没有显著提高,就难以实现自我良性循环。三是在香港金融保卫战初步告捷后,仍要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卷土重来,不能掉以轻心。这次取得的经验是,要同舟共浏,防止被各个击破。如何对付国际炒家,还要认真研究。四是如何在水灾之后把坏事变成好事。一方面把重建灾区兴办包括水利、交通、能源、农业、教育等基础设施作为刺激内需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实行环境保护的长期方针。灾区重建应该是在新的基础上建设新的结构。五是金融体制的整顿和改革,重组银行信贷系统,以信贷启动投资和消费,包括农村消费。金融体制和队伍的整顿是为了发展经济同时又能应对金融风暴。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六是中国要迎接世界竞争,搞市场经济也要有好的规划,尤其要考虑世界竞争力。人民币汇率问题归根结底是个竞争力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是两岸关系。台湾学者在会上提出“为台湾找出路,为亚洲找价值”。台湾经济正在调整。加强两岸经济互利合作是两岸关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两岸同胞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