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是份内应做的事情和我们应该承担的过失。生活中每个人与他人都有或近或远的关系,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而负起了不同的责任。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彼此相互的承诺,与我们扮演的角色有关。
关键词:责任感 培养 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责任感缺乏的原因
1.过多地用物质去弥补爱的缺失。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随之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会给予大力补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
2.监护人教育理念存在误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大多数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很高。有的家长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由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不闻不问。
3.监护人能力太差,无精力管教。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了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往往力不从心。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1.对待他人方面比较冷漠, 缺乏同情心。(1)以淡漠之心对待“我”之外的客体,对他人的困难不予理睬,宁可闲聊侃大山,却不愿参加照顾孤寡老人的活动;(2)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为了一些小事睚眦必报,斤斤计较;(3)不是对有困难或有残疾的人施以援手,而是嘲笑讥讽等。
2.缺乏集体观念。(1)有能力却不愿当班干部,不愿出黑板报,不愿参加各种演讲及其它活动,只想做默默无闻的看客,理由是太影响学习。(2)有的对班级出现的如地上有纸屑、公物损坏等,只要和自己关系不大就视而不见。(3)不爱护集体荣誉,因自己的某些小毛病如迟到、自习课说话等被学生会扣了班级文明分也满不在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更有甚者,对有问题向自己请教的同学以“不会”两字搪塞,更谈不上主动给同学补课了,原因在于太自私、惧怕竞争。
三、培养责任感的方法
第一,通过日常教育,渗透责任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责任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什么是责任。我给学生创设了多看多听的环境,目的是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首先,在课室里设置标语——“责任会让你更完美”“评价他人不如主动承担”“责任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事”“此刻,集中注意就是你的责任”;在楼道里张贴提示——“嘘,此处,不追逐打闹、不大声说话就是你的责任”“这儿,注意安全就是你的责任”等等。其次,我还利用班级展板、校园广播展示和播放责任教育手抄报、名人责任故事等形式,让责任教育入眼、入耳。
第二,开展主题班会,认识责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责任,我利用班会课使学生明确和强化了对责任感的认识。我首先给学生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这时,学生发现:原来我遵守学校纪律,不迟到,不旷课,上课认真,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热心帮助同学,认真完成自己的卫生清洁任务,就是有责任的中学生。
第三,寻找行为结果,发现责任。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可他们未必真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所以,责任教育的下一步就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做。这一步的核心要求是让孩子的头脑动起来,乐于发现角色的责任,就像发掘宝藏一样。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按小组为单位,每天每人收集一件别人承担了责任的一件事,每周汇总一次,看看同学们都承担了什么责任。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承担责任也是一件很有“水平”的事情。学生们只有打开眼界、拓展胸怀,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承担的责任,才能展现出承担责任的行动力和智慧。
第四,落实责任行为,体验责任。当学生知道了怎样的行为才是责任,就会潜意识中去模仿、去体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责任,我设计了责任卡,要求学生每天填写,记录一到两个责任行为。在责任体验活动中,给学生设置的“角色”越小、越具体越好。在填写责任卡过程中,把行为落实到了每一件小事上。我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触手可及的责任做起,在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中培养他们的责任之行。
第五,深化责任信仰,担当责任。责任应该成为我们坚定的信仰。怎样建立信仰呢?其实就是责任的坚持。为了让责任实践体验活动更好、更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我设置了可爱的“责任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日程安排,确定一件或两件事坚持着做下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培养做事负责任的好品质,又能帮他们养成好习惯。
论文作者:廖小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责任论文; 儿童论文; 责任感论文; 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不愿论文; 监护人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