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人口构成研究--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_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论文

中国青年人口构成研究——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青年论文,第六次论文,人口普查论文,人口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青年总体规模与性别、城乡、民族构成

青年数量,地域分布,民族构成,是青年人口的最基本情况,本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提供的数据,把这些情况概括如表1。

1.青年人口总体规模

2010年14—29岁的中国青年为34420万[1],占全国总人口的25.8%,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4—29岁青年当时为33800万[2],“10后”增加了620万,但青年人口在人口总体中的比例由27.2%下降为25.8%,下降了1.4%。

2.青年人口性别构成

2010年青年总人口中,男青年为17521万,占50.9%,女青年为16899万,占49.1%,男女性别比为104∶100,在正常分布之内。

3.青年城乡人口构成

2010年青年总人口中,城镇青年为18928万,占55%,农村青年15492万,占45%。全国城镇人口为总数的50.3%,农村人口为总数的49.7%,城镇人口只比农村人口高出0.6%,不到1个百分点,而城镇青年人口与农村青年相比,高出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转化为城镇青年起到了重要作用。

4.青年人口民族构成

汉族青年为31328万人,占青年总数的91%,少数民族青年为3093万人,占青年总数的9%。与总人口的民族构成汉族占91.6%、少数民族占8.4%相比,青年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比例有所提高。在人口超过100万的18个少数民族中,青年人口数量的排序如表2。

在少数民族青年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青年,有434万多,其次是维吾尔族青年,有326万多,再次是回族青年有295万多。在少数民族青年中回族和满族地域分布比较分散,其他民族的地域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二、青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

本文以青年受教育程度为指标,统计分析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通过这一组数据反映出青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方面。

表3基本反映出中国青年的受教育构成,其中大专生以上人口占青年总数17.79%,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青年相比,差距不小。在“未上学”一项,14岁年龄层的男性青年人口为4.7万,女性青年人口为4.4万,男性青年比女性青年未上学人口多,而在25—29岁青年中男性青年为30.8万,女性青年为45.9万,女性青年比男性青年未上学人口多。这反映男女青年在受教育方面的变化。另外,全国未上学总人口比例为4.7%,文盲比例为4.9%,而青年未上学比例为0.58%,文盲比例为0.41%,远比全国总人口比例低。上述青年受教育构成对比10年前有什么变化?表4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4—29岁青年受教育程度构成。

与2010年相比,可以看到青年受教育程度构成的总体提高,明显的变化有:(1)“未上学”和“文盲”的比例下降较多;(2)大专以上程度的青年比例提高较多,2000年大专程度以上青年比例为5.8%,到了2010年达到17.79%,提高了12个百分点;(3)高中程度的青年,由11.9%上升到24.7%,提高了12.8个百分点。从这数据可以看出中国青年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的发展趋势,表明青年的文化教育十年来有了较大提高。

三、青年人口劳动力资源构成

中国青年人口基数大,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劳动力资源构成如表5:

整个社会16—59岁的劳动力有86158万,其中青年28348万,占三分之一,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从事经济活动的青年人口达到64.2%,在非经济活动青年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有6973万人,占非经济青年人口的76.1%,是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后备力量。青年失业人口有995万,绝对数不小,但在整个青年劳动力总量中只占3.5%,比例不大,低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失业率,处于合理比例区间。青年失业率的原因构成主要如表6。

在失业青年人口中排前三位原因的有:(1)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占49%,20—24岁这个年龄区间的青年多以高中、大学毕业的学生为主体;(2)因本人原因未找到工作占15.3%,主要是中断劳动合同,不继续签约,辞职,内退;(3)因料理家务而失业的青年占9.4%,女性青年居多。青年失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四、青年人口职业构成

青年的职业构成,反映青年在社会结构中社会群体的地位,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也可以看做是职业群体分层。具体状况如表7:

从表7可以看出青年职业分层特点:(1)第一产业从业的青年最多,占37.2%;(2)第二产业从业的青年其次,占29%;(3)第三产业从业的青年位居第三,占20.3%;(4)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整个青年职业人口的9%,只是少数,但这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高,视野开阔,素质好,是精英青年,起到引领青年社会潮流的作用,对青年发展和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很大。

从白领、蓝领的角度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属白领,商业服务人员不能全看成白领,如果一半算作白领,一半算作蓝领,那么白领青年占23.7%,工、农、商等从业蓝领青年占76.3%,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白领人口就超过蓝领人口相比,青年白领职业人口偏少,离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还有差距。与2000年相比,青年的职业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2000年的青年职业构成可见表8。

与2000年相比,青年的职业构成变化有几个特点:(1)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精英青年人口在增加,提高了2.1个百分点;(2)第一产业青年人口下降明显,下降了20.7个百分点;(3)第二产业青年人口增长,提高了7.3个百分点;(4)第三产业青年增长迅速,提高了9.8个百分点;(5)白领青年人口上升,蓝领青年人口下降,白领青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相反蓝领青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总的来看,农业青年人口下降,工业、商业服务业的青年人口在增长,表明大量的农村青年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整个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

青年职业人口会随着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继续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在农业领域就业的青年比重会下降,在工业和商业服务业领域里就业的青年比重会增加。

五、青年人口流动构成

青年拥有未来,不愿墨守成规,勇于探索新的人生道路,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青年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群体,其人口流动构成基本状况见表9。

从表9看,14—29岁的流动青年占全国流动人口的39.4%,接近40%,构成中国流动人口的重要群体。青年流动人口有几个明显特点:(1)青年流动人口的流向大部分在省内,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流向省外;(2)在流向省外的青年中男性居多,在省内流动的青年中女性居多;(3)就全国流动青年人口看男女青年比例接近。青年人口流动的原因和数量构成如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青年人口流动的最大原因是务工经商,占到46.8%,其次是学习培训,占到26.2%,这两项占到近四分之三。从这个统计中可以看到经济活动和求学是青年流动的主要动力。

六、青年人口婚姻构成

求学、就业、恋爱、成家是青年人生发展的四大主题,中国青年人口的婚姻状况如何,可见表11。

从表11可以看出,未婚青年占多数达68%,有配偶、离异、丧偶三类家庭青年人口占32%,共有家庭约4811万个,其中双亲家庭4749万个,占98.7%。单亲家庭约有62万个,占青年家庭总数1.3%,比率不算高。总的看,青年人口婚姻构成的特点是:(1)未婚青年多;(2)双亲家庭多,单亲家庭少;(3)婚姻比较稳定。与2000年相比,除了未婚青年人口下降8.8个百分点外,双亲家庭与单亲家庭的比例变化不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离婚人口35—49岁是高峰期,丧偶人口55岁以后开始明显上升[3]。青年的婚姻年龄构成如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在25—29岁初婚,说明青年晚婚现象明显。另外,在同一年龄层,女青年初婚人口比男青年人口多这是一般规律。2000年20岁以下初婚青年为0.6%,20—24岁初婚青年为22.9%,25—29岁初婚青年为76.5%,与2000年相比,青年初婚年龄现象发生三个明显变化:(1)20岁以下初婚增多;(2)20—24岁初婚的也增多;(3)25—29岁初婚减少,总的特点是初婚年龄下降。

七、青年女性人口生育年龄构成

青年的生育行为是青年人生中的重大事件,标志着青年开始为人父母,开始背负着更大的家庭和社会责任。事实上,生育行为受生育观念支配,人口普查资料只是反映青年的生育行为,不能直接反映青年的生育观念,但是通过生育行为的分析,可以折射出青年的生育观念。表13是女性青年的生育基本状况。

从表13分析,可以看出四个特点:(1)青年妇女是生育大军,青年育龄妇女15139万人,占全国平均育龄妇女的42.2%[4],但合计出生人口811万,占出生人口的68.2%;(2)女性青年总和出生人口下降,2000年青年女性生育人口为1181万,占整个妇女生育人口的82.7%[5],而2010年女性青年人口生育率为68.2%,下降很多;(3)女性生育第一胎的高峰年龄是20—24岁,有59.14%的女性在20—24岁之间生育第一胎;(4)青年育龄妇女生一胎的多,生二胎的明显减少,生三胎的比较少;(5)生育年龄后移,2000年20—24岁女青年生育率是114.49%[6],而2010年20—24岁女青年生育率为69.47%,明显减少,导致30岁以上妇女生育率上升。以上特点表明,青年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基本上能够接受和执行。

八、青年人口构成的基本特征

概括上述青年人口构成的统计分析,2010年中国青年人口的构成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总体规模、性别、城乡、民族分布方面

(1)青年人口基数大。14—29岁的中国青年为3.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5.8%。

(2)青年人口比10年前有所增加,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下降。与2000年相比,青年人口增加了620万,但青年人口在人口总体中的比例由27.2%下降为25.8%,下降了1.4个百分点。

(3)青年人口中的性别比在正常值范围内。男女性别比为104∶100(男女性别比正常值为107∶100)。

(4)城镇青年人口开始高于农村青年人口。城镇青年为55%,农村青年为45%,城镇青年人口比农村青年人口高出10个百分点。这表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转化为城镇青年起到了重要作用。

(5)青年中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比全国人口中少数民族的比例略高一点。总人口中,汉族占91.6%,少数民族占8.4%;青年人口中,汉族青年占青年总数的91%,少数民族青年占青年总数的9%。这说明汉族家庭的控制生育导致了青年民族构成的细微变化。

2.文化素质方面

青年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青年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比十年前有了较大提高,大专以上青年人口明显增多,“未上学”和“文盲”的比例大幅下降,青年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表明青年分享着十年来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

3.劳动力资源方面

(1)青年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在整个社会16—59岁的劳动力中青年占三分之一。在青年劳动力中,从事经济活动的青年人口达到64.2%,在非经济活动青年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占非经济青年人口的76.1%,是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后备力量。

(2)青年失业率的原因构成呈现多元化。在失业青年人口中排前三位原因的有:一是毕业后未找到工作,近一半的20—24岁年龄段的青年多以高中、大学毕业的学生为主体;二是因本人原因未找到工作;三是因料理家务而失业,女性青年居多。青年失业人口绝对数不小,但在整个青年劳动力总量中低于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失业率,处于合理区间。

4.职业分层方面

(1)青年人口的三产职业构成呈现现代化社会的初步特征。在第一产业从业的青年占37.2%,虽然在三产中人口最多,但比10年前已有较大下降。在第二产业从业的青年占29%,在第三产业从业的青年占20.3%,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的青年人口合计达49.3%,接近半数。

(2)精英青年人口少,但作用突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只占整个青年职业人口的9%,是少数,但这部分人口起到引领青年社会潮流的作用,对青年发展和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很大。

(3)青年白领人口、工业商业服务业人口明显增长,农业青年人口明显下降。与2000年相比,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这部分精英青年人口提高了2.1个百分点,工业运输业青年人口提高了7.3个百分点,商业服务业青年人口提高了9.8个百分点,相反,农业青年人口下降明显,下降了20.7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改变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青年的职业结构。

5.人口流动方面

青年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群体,14—29岁的流动青年占全国流动人口的39.4%。女性青年流动人口与男性青年流动人口总体比例差别不大,只是女性青年更倾向于省内流动,男性青年更倾向于省外流动。经济活动和求学是青年流动的主要动力。

6.婚姻、家庭和生育方面

(1)双亲家庭多,单亲家庭少,婚姻比较稳定。在青年家庭总数中,双亲家庭占98.7%,单亲家庭占1.3%。另外,青年人口中,未婚青年多,未婚青年占15—29岁青年总数的68%。

(2)青年初婚年龄前移,生育年龄后移。

(3)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趋向于少生。青年育龄妇女生一胎的多,生二胎的明显减少,生三胎的比较少。

标签:;  ;  

中国青年人口构成研究--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_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