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吴山文化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设计与操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园论文,操作论文,吴山论文,主题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缘起:对本土文化下主题活动的思考 1.西方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日趋深入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家长和孩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民族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孩子们身上越走越远。如何利用社区和周边资源开发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周边环境、了解乡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2.特色主题活动的实施重课堂轻实践 我园地处紫阳山麓吴山脚下,周边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可能,一些教师也进行了一些有意地尝试,但由于教师个体的能力、经验和精力所限,大部分教师所预设的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周边教育资源,且在开展主题时多从安全和方便入手,大多把幼儿的学习禁锢在课堂,很少真正走进大社会、大自然,失去了开展特色主题的根本目的。 3.特色主题活动的实施重教师主导轻幼儿体验 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反思、调控的能力。而教师在实施活动时主观性强、不能很好地把握主题活动的整个过程,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际感受和个体经验的主动架构。 二、研究的构思:吴山文化背景下主题活动的操作设计 (一)主题设计思路 1.基于吴山文化的主题活动的内涵 吴山文化资源是我们主题建构的活教材,基于吴山文化的主题活动具有以下特征: 适合性:我们选择的主题资源在方圆两公里之内,教师组织幼儿的外出范围根据幼儿年龄在50米至2000米之间。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实践能力。 关联性: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又高于原有经验,能够激发幼儿对原有经验的回忆、整理、提升,并在实践和探究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体验。 开放性:一是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既有课堂的讨论和学习,又有实地的考察和实践;既有个体学习,又有小组和集体学习。二是目标的开放性,教师在目标的设定上鼓励幼儿的个体发现,萌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注重幼儿社会经验的学习和积累。 自主性:我们开发的主题活动是让幼儿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双手和嘴巴,在听听、想想、说说、学学、做做的过程中去了解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在小组和集体活动中不断提升经验、获得主动发展。 2.基于吴山文化的主题网络的构建 在构建主题网络图时,各班遵循的原则是预设活动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而生成活动要遵循幼儿学习过程中新的兴趣点和需要。预设是树枝,生成是枝蔓。主题网络以主题名称为中心,不断以辐射的形式往外发散,并用不同的记号标注“教师预设、幼儿生成”,网络随着主题的不断发展而调整,在主题结束时才真正完成(如表一)。 从上述网络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预设的内容是教师在实地观察、前期准备中能够看到的面上的东西,大致可以预见幼儿的兴趣需要,而生成的内容是幼儿在参观活动中以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而产生的内容。生成活动来源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提问,教师将幼儿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根据幼儿的经验,选取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和幼儿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生成活动的内容。 (二)主题实施策略 1.从教师的教入手:提供安全保障策略、转变教师教育行为 (1)策略一:破解教师心中顾虑 在开发主题活动时,教师们的共同顾虑有两个,一是担心孩子管不住、容易出事故。二是参观场所的工作人员不欢迎、不配合。确实吴山文化下主题活动的开展对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的活动大多需要在园外进行,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对老师们是一次次能力的极大挑战。这些能力包括与社区人员和商店老板的沟通协调能力,有灵活组织和善于观察判断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活动很容易变为园长一厢情愿而教师走过场。 破解方式一: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人员配备保障到位 我们通过头脑风暴、同伴经验介绍的教研方式来研究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达成了以下共识——对于路线近但活动场所小的地方,两个平行班级的教师各自带两个组,再跟一个保育员一起出发,到目的地分头开展活动,回来时再集合以便路上相互照应。对于路线较远、人员较密集的地方采取两个平行班联合行动、相互支援的方式,即每次外出活动两个老师再加平行班的一个老师共带一个班级的孩子,这样每次活动就有三个老师一个保育员一起外出。到了目的地一个老师带两个组。这样虽然老师比较辛苦,但可以保证活动的安全和有效开展。 破解方式二:加强教师经验交流、明确活动应急预案 针对青年教师外出活动经验不足的问题,我们让老教师谈春秋游时的管理经验和教训,谈一些班级日常体育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让青年教师谈谈自己的反思和总结。通过教师们实践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每个教师对活动开展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对万一发生的各种情况有了明确的应急预案。如对于孩子的擦伤、扭伤等该如何处理有了明确的步骤。 破解方式三:增强幼儿安全意识、发动家长热情参与 为了进一步增强活动的安全性,幼儿园根据活动中幼儿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编排了剧本,通过幼儿喜欢的木偶戏的形式进行安全教育,让幼儿明白要跟着队伍走,知道万一走失了可以采取的方法,学习一些常用的求助语言等。同时班级里通过家长会宣传幼儿园的特色主题活动,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帮助孩子记住幼儿园的名称、家里和幼儿园的电话,一些家长以志愿者的方式一起参与其他班幼儿的活动。同时幼儿外出活动要求举园旗、挂胸牌,一方面是宣传幼儿园,同时也是怕孩子万一忘了幼儿园和电话,让路人能够马上知道孩子的来源,及时取得联系。 (2)策略二:把握主题开展的三个阶段 在以往的主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主观性强、幼儿主体意识缺乏的现象。幼儿缺少直接经验,对活动内容缺乏持续的探究兴趣。因此我们对原有活动进行深入地反思,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并结合现在的主题活动开展实践研究,正确把握主题开展的三个阶段。 在主题的产生阶段,教师要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以往老师们在制定主题内容时总是绞尽脑汁一厢情愿,经过反思后,教师们对如何做到“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有了更感性的认识:主题的产生要充分了解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幼儿目前的兴趣需要,及时判断、分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和价值,使主题内容更切合幼儿的发展要求。如托班主题活动“热闹的农贸市场”就是在考虑托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主题内容。事实也证明门口的菜场为幼儿创设了丰富的认知空间、情感发展和对话交流的空间,使幼儿获得了许多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和体验,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又如中班教师设计了《走进吴山民居》主题活动,在构建主题框架时教师们只是预设了一个走走看看的参观活动,让孩子自己去寻找、去发现,教师的任务就是倾听、收集和分析,及时判断幼儿的需要和活动的价值,由此再构建系列主题活动。 在主题的发展阶段,教师要“了解在前,支持在后”: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正确倾听和解读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并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现有发展水平及时调整预设内容和活动目标。并根据主题进展及时提供环境和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对话中主动学习和发展。如中班《走进吴山民居》有个活动是参观小巷,教师预设的目标是让孩子观察小巷里的小路和小路旁的民居生活。可是孩子们却对墙角里的小虫子发生了兴趣。教师并没有阻止孩子的行为,而是让孩子们观察两种虫子的区别,还让孩子自己向周围居民了解虫子的名称,并拍下照片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继续观察和讨论。 在主题的实施阶段,教师要做到“引导在前,拓展在后”: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关注幼儿的个体经验,并能把有益的个体经验引发为集体经验,把个别的生成活动引发为集体或小组共同的学习活动,从而不断完善主题网络,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当大一班教师在确定主题后仔细罗列和分析了河坊街上小吃的内容、特点、经营场地和老板的合作态度。最后结合孩子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把幼儿较熟悉的龙须糖、武大郎烧饼、南宋定胜糕等作为预设的内容。在孩子参观、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再不断丰富和完善主题内容。以下是大一班最后形成的主题网络图。(表二大一班主题网络图) 网络中灰色框里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以及前期观察到的兴趣爱好而预设的内容,而白色框里的是教师利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声音听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世界而生成的新的内容。幼儿的主体参与意识更需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呵护。 (3)策略三:明确教师角色定位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三个阶段,教师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与幼儿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合作伙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合理思考,不要妄加阻拦,即使孩子在解决问题时走了弯路,我们也不要马上纠正,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摸索,以自己的行为方式来解决问题。如大一班在开展小吃调查活动时共分批去了两次,第一次孩子们设计了调查表,可是调查回来后觉得表格没有设计好,游客很难记录,孩子又不会写字、认字,统计就比较困难。根据孩子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预设了更为具体的问题和记录方法,使幼儿和游客的操作更简单。孩子们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和分析,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都需要认真思考。当孩子的探究活动遇到了困难难以克服时我们应及时铺路搭桥,及时扶一把推一把,使活动能够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如果我们的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也要及时纠正,调整活动思路和策略,使活动更接近孩子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避免孩子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如在小吃采访活动中,有的孩子不敢去主动叫游客,有的游客虽然听见了也置之不理,教师观察到后及时和游客打招呼,为孩子解难。在吴山民居活动中,孩子们对小巷里的井水产生了兴趣,但因为缺少经验,兴趣没有成为孩子的持续活动,于是教师拿来了温度计让孩子测量,启发他们和自来水比较,于是活动又得到了扩展和延伸。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反思者:教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后要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及时了解教育活动是否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是否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并由此生成新的探究活动。同时通过反思幼儿的发展状况,可以及时调整教育目标、内容和策略。如小班活动“走进太庙广场”,一开始教师在设计主题目标时比较注重对太庙的认识,但通过对活动的观察和反思,后来教师及时调整目标,淡化认识,利用太庙广场上的物体、人们的活动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并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初浅的环保宣传,大胆和广场上的爷爷、奶奶对话,了解太庙的故事。教师的及时反思使目标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且更具体和可操作性。 2.从孩子的学入手: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注重直接感受体验 (1)策略一:参与探究式 特色主题活动为幼儿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重新萌发了幼儿的好奇和探究欲。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幼儿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的内驱力,让幼儿在持续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经验。 在每次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都会有新奇的发现,对于他们的问题教师们不再包办代替,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究、一起发现。 (2)策略二:亲身体验式 体验式学习是以幼儿的主动体验、感悟为中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的一种学习方式。吴山文化下的主体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许多真实而又丰富的活动场所,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许多综合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最大化的发展。如在看小吃、买小吃、吃小吃、送小吃的过程中,每个孩子完全是一种主动地、积极地认知和体验,他们开始关注食物的价格,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一家一家店走过去、努力地讨价还价,他们有很多见闻想法想表达,他们开始关注大人喜欢吃什么。体验性学习方式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也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 (3)策略三:对话互动式 在特色主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完全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幼儿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进行对话,直接与教师进行对话。对话的过程是幼儿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如托班“农贸市场看看看”主题活动中,在送礼物、与蔬菜做朋友、帮食堂阿姨买菜、理葱、自制蔬菜沙拉的过程中他们认识了很多蔬菜,能够大胆与菜场老板打招呼,大胆地告诉老师和同伴自己做的蔬菜沙拉有好多蔬菜朋友,原本爱挑菜的孩子少了、原本胆小的孩子变得爱笑了、爱说了。孩子的这种变化是在平等的互动中完成的,少了自上而下的命令和约束。 三、研究成效:特色主题活动促进师幼和幼儿园的共同成长 吴山文化下主题活动的探索和实践是一次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变革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成长,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幼儿园的快速发展。 特色主题活动为全体幼儿创设了丰富、自然、真实、开放、多层次的认知和探索空间,幼儿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的学习、积极探究、交往互动,获得了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实际感受,这种感受是幼儿主动获得的直接经验。而这种直接经验包含了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综合体验,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的特色主题活动中,教师们改变了以往主题活动以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方式。而大量的生成性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养成积极主动地观察习惯,用敏锐的的眼睛去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用灵敏的耳朵去倾听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用好奇的心去观察孩子的兴趣,用伙伴者的身份与孩子一起探究、一起发现,在合适地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 通过特色主题活动实施,孩子们从幼儿园走到了大街小巷,走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而幼儿园也由此走向社会,走向特色办园之路。一年来,我园的各项工作获得了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全园的无记名调查中家长对特色的认同99%,家长对我园的满意率98%。幼儿园也成为媒体的关注对象,一年来有关活动在市级媒体报道4次,省级媒体报道7次,幼儿园的特色活动还大量出现在上城教育信息港,有力地扩大了幼儿园的知名度。 四、相关问题的思考 特色主题活动的构建与实施促进了师幼的共同成长,也提升了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但由于研究时间比较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 1.教师的个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个别能力较弱的教师在设计与操作特色主题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儿童观学习还要再深入,对幼儿认识和行为的判断还不够及时和客观,在教师角色扮演中有时还不能很好的定位,有操之过急的现象。 2.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有待完善 虽然我们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但如何完善现有的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将进一步的研讨和检验。 总之,利用社区和周边资源开展主题活动是幼教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相信只要实事求是地学习和实践、积极大胆地探索和反思,我们一定能收获果实——我们的教师能快速成长,我们的孩子能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基于巫山文化的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运作_吴山论文
基于巫山文化的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运作_吴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