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悖论及其解决策略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悖论及其解决策略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的悖论及其化解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悖论论文,成人教育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成人教育本身具有的一些特性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构成了矛盾,从终身教育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将会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一、成人教育的悖论

(一)社会需求的超前与成人教育的滞后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成人教育更是如此,因为一个人的素质如何,不单是取决于他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其劳动效率来检验。这也就意味着,成人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必须是超前的,不仅要适应现在,还得预测将来,因为它所培养的是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的爆炸带来了科学技术的瞬息万变,从而带动了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教育必须为这种变化作好知识和精神上的准备,不仅要让人们知道如何接受这种变化,还要让人们从变化中得到好处。这也是教育将主体性统一于客体性的内在要求,达不到这一要求,教育的目的就无法实现。

但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却又具有天然的滞后特性。因为在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的主要方式依然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总是抽象的、理论性的,其内容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还要是在过去的实践中经反复检验而被证明是正确的定论,这就不能不带来教育的滞后特性,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社会变化相脱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研究的全部内容,也就是主体性质和客体性质以及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的性质。应该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的基本理论框架,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均不能脱离这一框架,而对于教育理论而言,在注意主体性质和客体性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二者统一起来的性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提高人的素质,这种素质的现实显现,也就是要使人在主客观的统一中收到更好的功效。而在主观的人与客观自然的关系中,作为人类存在及其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便是劳动,收到更好的功效从根本上讲也就是提高劳动效率;同时,评判主体素质的优劣,也可以通过劳动效率来检验。故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研究报告中归纳了当代教育的“三种新现象”:其一是“教育先行”,即过去“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其二是“教育预见”,即“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其三是“学校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即“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这在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两个“第一次”恰好揭示了在当代教育中凸显出来的一个悖论:超前的内在要求与天然的滞后特性,形成了难以化解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造成了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使得某些已经过时的教育成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人无事做、事无人做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是我们的成人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具体表现。

(二)人才需求的个性化与教育培养的程式化

在工业社会,一切机械产品都必须是标准化的,以便其配件在世界各地都能买到,保证设备能够进行正常的维修。因此,厂家在进行生产时只需检验产品是否合乎标准就行了,而无需考虑使用者的个性问题。在后工业社会或者说信息社会,产品的个性化要求则越来越高。按照消费者的“预约”而设计式样单一的产品以满足其个性化要求,乃是21世纪生产与消费互联互动的突出特点和必然趋势。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决定了产品的个性化,而个性化的产品必须依靠个性化的人才去设计,这也就决定了人才需求上的个性化。正规的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培养社会劳动的“后备军”,重点是让他们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而成人教育则不然,培养的是社会劳动的“现役兵”,没有个性化的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的劳动者。要培养人才的个性化,成人教育本身也必须是个性化的,无论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讲,都应该按照学生的“预约”进行式样单一的设计。这种式样单一的设计规划,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个性化人才。这也是成人教育之所以存在的条件之一。

然而,成人教育的现状却与“应该”有的和“必须”有的要求发生了严重的背离,成人教育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仍然顽强地保持着“程式化的大规模”培养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说,几乎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教学大纲,这个教学大纲往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虽不一定是全世界通行的教学标准,但至少是全国通行的标准;在成人教育的各个专业中,也同样有一个全国通行的“培养规格”,它的标准化要求,比教学大纲更严厉。这两项“标准化”,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不仅没有放松,反而随着各类学校各种专业的所谓“合格”评估,还将它推向了“极致”。从教学方法上说,集团式的班级教学几乎是唯一的形式,程式化的培养模式中,教学上所追求的只能是集团的一致性,学生的不同个性被全然抹杀。与此相联系的是考试是标准化的:标准化的考场、标准化的试题、标准化的阅卷;教学管理也是标准化的:统一的作息时间、统一的行为标准、统一的量化考核,等等;而且,在普通教育大量地扩大招生而师资、管理又无法跟上的情况下,成人教育只能将小班扩大为大班,教学上更加忽视个性,管理上也更加粗放更加强求一致,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将标准化推向了“极致”。这无疑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只能培养标准化的人才。这种标准化的人才就像一个标准化的螺钉螺帽一样,只能适应给他早就安排好了的某个特定的部位,而无法在社会这架大机器中主动灵活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导致这一状况,除了教育的滞后性原因外,程式化的培养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化解策略

(一)提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我

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新的变化,这是教育的任务和责任。不管教育与社会脱节的距离有多大,不管教育与社会的矛盾有多深,仍必须通过教育本身来缩小距离化解矛盾,如果说课堂教学确实有无法克服的缺陷,那么就得想办法在课堂外加以弥补。

弥补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倡导“创业教育”,让学生主动地规划自我,并以这种自我规划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从而缩小学生个人与社会的距离,以便为创造未来打好基础。

现在的成人教育,理论的滞后性已经使得学与用脱节,而实践环节又相对薄弱,这就很难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无法打破的情况下,只能想办法让教育对象在已接触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一个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因为从根本上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开展创业教育的措施,要在实践中运用并且得到完善和修正;我们开创创业教育的效果,要在实践中呈现并且扩大和发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其一,通过亲身参与创业实践,能真切感受社会发展的现状,这就可以保证学生即使在理论学习方面是脱节的但在生存意识方面也不会落伍。不管怎样,人的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当大学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之后,培养人的生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才以“学会生存”为题。生存本来是一种客观现实的状态,过去的人们“不学”也生存下来了;但今天之所以要提出“学会”,也就意味着今天的生存与过去的生存不一样。今天,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和理解客观环境,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改造整个客观世界,然后再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来丰富这个世界。这一切说明,人已经成为自己命运的潜在主人。而要让这种“潜在”的因素转化为现实,就必须强化学生的生存意识,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会生存,然后在今后的生存斗争中主宰自己的命运,变“潜在”主人为“现实”主人。而在生存意识的培养方面,现实实践中的生存感受,恐怕比课堂中的理论传授更见效。

其二,有了对社会的真切了解,就可以规划自我创造未来,从而形成超前意识,实现教育的预见性,真正为未来培养新人。在变“潜在”主人为“现实”主人的过程中,“规划自我”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中介,如同一项优质的工程首先必须有优质的设计图一样,“优质”的人生更是必须有“优质”的自我规划作基础。这个“规划”应该既是一个理想目标,也是一个行动方案。过去,我们在理想信念的教育方面没有少费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就在于这种理想和信念是“标准化集团式”的,没有注意到不同的生存状况,尤其是没有通过具体的“规划”来落实。应该说,理想信念教育绝不是空头支票,它必须与人的生存相联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规划自我”也就是要将理想信念熔铸到人生的生存状态中去,并使之外化为一个个人生脚印。如果一个人能在自我“规划”的指引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那么就有可能实现“优质”人生,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现实主人。

这种“创业教育”固然对终身教育过程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必须的,但在成人教育这一环节中尤显重要。因为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劳动者,他们对创业教育有着感性的体验和理念的向往,他们深深认识到,人基于主观的原因,必须不断的“规划自我”。于客观言,社会生活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生存,就得跟上社会变化的步伐,因而不断地规划自我乃是生存的必需;于主观言,人的生存也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在于人的未完成性,人必须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本领,并依靠这些后天学到的本领去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学会规划自我”作为“学会生存”的前提条件,也就意味着整个人生始终处在“学习”与“学会”的过程中。

(二)提倡课外“导师制”,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成人教育在理论上与社会实践脱节,在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方面,集团式的课堂教学也无法做到,这是否意味着成人教育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回答是否定的。成人教育不仅没有失去存在的价值,相反,还必须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所提出的“教育先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指大学教育要与成人教育先行。毕竟,基础性知识的传授要靠大学教育,而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传授实际工作能力技巧得靠成人教育。仅此而论,成人教育就极具存在的价值。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成人教育也要厚基础宽口径,这应该是成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当然,成人教育要想真正全面地发挥作用,仅有课堂的教学改革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应该是教师职能的改变:权威式的传授知识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给以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老师职能的转变当然只是手段,目的还是为了促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显然,学生学习职能的转变必须通过教师职能的率先改变来实现;又因为这种转变很不容易,所以需要加大力度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在这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仍是不可少的,只是这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恐怕难以实现,因而需要以课外的“导师制”来弥补。

“导师制”的形式借用到成人教育的教学中,也就是为了通过“个别化教学”来培养个性化人才。“导师”在这里只是一个借用的概念,用“顾问”可能更准确一些,但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与学生的关系必须是平等的,他的职责绝不是给学生提供权威的现成答案,也不是由他来指定学生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而是应该从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和才能出发,协助他们制订出一个自我规划,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规划去主动地学习、研究和实践。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规划必须与个人和社会的经验事实有意义地联系起来,与个人的需要、兴趣和意愿联系起来,与现有的社会的和个人的价值联系起来,一句话,这个规划必须是个人的,同时又必须是社会的,二者必须统一起来。也就是说,这个规划不仅要弥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还要完成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承担着双重的任务。这个规划的制订绝不能草率,作为“导师”或“顾问”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其责任和意义甚至超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职能的转变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加强了教师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不再以“权威”的形式来体现。

我们也许不能预见未来,但却可以根据今天的规划去创造未来;或者说,我们可以预见多种多样的未来,成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教育者帮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未来中选定一种适合他自己的未来,并以“规划”的形式促使他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和创造者,在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时,我们也就在创造着未来。这种创造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有义务承担,而绝不能推脱。只有这样,成人教育才能摆脱自身的悖论误区,真正达到科学的教育目的。

标签:;  ;  

成人教育悖论及其解决策略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