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与时俱进论文,经验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新科学成果具体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 俱进的理论品质,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该思想的提出也为我们提供了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这个经验同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同对它的提出的经验的认识结合起来,以提高我们对马克思主 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的认识,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的理论创新过程
与时俱进是一切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的历史就是科学的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马克 思主义作为科学,当然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特别是19世纪初期以来资本主 义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不断发展的产物;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广 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1948年《 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表述。这些原理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规律和趋势的思想,关于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命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阶级斗争、无 产阶级革命道路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等。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分析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总结工人运动的 新经验(特别是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巴黎公社的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内 部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斗争的经验,并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等重大问题 进行了研究,从而在哲学自然观、国家学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及其趋势、社会发展道 路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等方面对自己的已有学说作了 丰富和发展。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方面,列宁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科学到现实的飞跃。在理论方面,列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 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无产阶级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辩证法、帝国主义理论,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 获得胜利的理论,并且指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 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又得到了重大发展,并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两次飞跃产生了两大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走出了由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 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东 的历史功绩,同时坚决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新理论,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际,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 本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两个文明”建设、试办经济特区和“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等方 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 成了邓小平理论科学思想体系。
实际经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那么,何谓“时”?何谓“进”?这里的“时”不应按照纯粹自然主义的观点来理解,它的内涵实际是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人们的实践 生活过程。这里的“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具体表现上就是每一次的理论创新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得以实现的条件和表现形式就是不断的 理论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个不断的理论创新过 程。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的说来是通过对新的历史条件的正确把握和对无产阶级实践的 新 经验的科学总结实现的。具体地说,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创新性的结论和认识是从对新现象、新经验的观察研究中直接地作出的。例如,马 克思、恩格斯对股份公司和工人合作工厂的认识就是如此。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生 产出现了垄断的趋势,股份企业的出现是它的一个表现。马克思对这一新的现象进行研究后 指出,在当时情况下,这种由私人生产的形式向股份形式的转化,虽然还局限在资本主义界 限之内,但这种社会资本形式是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 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这种变化的实质在于,它虽然“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 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但是,它 确 实“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1]。恩格斯指 出,这种变化表明,在股份公司和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里,“不仅没有 了私人生产,而且也没有了无计划性”[2]。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对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 资本主义转化过程中出现的股份企业或股份制度这种新的历史现象的直接研究中获得的 新认识。
马克思还注意到这一时期出现的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这一新鲜事物,并对它的性质和社会 意义很快给予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认为,工人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 一个缺口”,是对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方式与联合的生产方式之间的对立的积极的扬弃。“这 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 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3]
上述两个事例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从对新的现象的观察中得出了新的具有原 创性的认识和结论。但同时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并不都是通过上述形式实现的 。这种形式至多只能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形式、典型形式,而不能算作惟一形式 。如果我们不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作简单化理解的话,那么它还应该包含其他一些 形式或环节。这些形式或环节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时俱进过程的曲折性、复杂性 。
第二,创新往往包含着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无产阶级新的实践的出现而对旧的理论的修 改、完善过程。可以说,在对过去的理论的积极的扬弃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这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通常形式。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也有其历史的经验。例如,恩格斯 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对他早先的对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解的 转变就是如此。恩格斯谈到,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特别是它的末尾,很强调这 样 一个论点: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 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对于这一观点,恩格斯反 思道:“这在抽象的意义上是正确的,然而在实践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仅是无益的,甚至还 要更坏。只要有产阶级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还全力反对工人阶级的自我 解放,工人阶级就应当单独地准备和实现社会革命。”[4]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策略的新认识,也具有理论创新的这种特征。他在研究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形式的变化和总 结工人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他与马克思对于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局的判 断是错误的,并且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采用的斗争方法在今天看来也已经过时了。他认为,有 成效地利用普选权是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5]
此外,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提出也属于这一形式的理论和政策创新。该理论否定了曾经 得以实行的不合实际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我国革命 道路理论,是对照搬俄国的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理论及其“左”倾路线的否定,这也是 这 种形式的创新。邓小平则在对过去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模糊的和错 误的认识的否定中,提出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在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还是这种形式的创新。
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 ,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 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胜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6]。事实也说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就是以完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们自己的理论的,并为我们树立了 光辉的榜样。他们从不教条,从不僵化,总是与时俱进,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 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第三,创新也在不言中。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以下情况也应被看作具有 理论创新的意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往往仅有对过去的结论的否定性表述,而没 有在这种表述的基础上直接地作出的新的结论。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公 开 发表25年后,即1872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曾经谈到他们对《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结论的看 法。他们首先肯定“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 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根据《共产党宣言》中表明的,这些原 理的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又认为《共产 党宣言》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他们举例说:“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 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他们 还认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 首先有了1848年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 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可是,马克思、恩格 斯在这里只是把应该作一些修改的地方提了出来,他们“鉴于《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 实际上却没有作实际的修改。他们只是表示“下次再版时也许能加上一篇论述1847年到现在 这段时期的导言”。[7]1883年,《共产党宣言》真的有机会用德文再版了。不幸的是马克 思刚刚去世。恩格斯指出:“在他逝世后,就更谈不上对《宣言》作什么修改和补充了。” [8]
上述情况是不是意味着没有作出理论创新呢?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这一点,只要我们正 确地理解理论创新的本质,就会明白。科学的理论创新观告诉我们,应该以总体性的观点来 认识理论创新过程,也就是说,在理论创新这一总体过程中是包含着对旧的结论、认识的积 极的扬弃的,或者说,理论创新就存在于对旧的结论、认识的积极扬弃中,是通过这一扬弃 得以实现的。而认识到旧的结论的过时和错误并且放弃它,是作为结果的理论创新得以实现 的必要前提。
还应说明的是,这种“未表达”状态其实也不是绝对的。新的结论可能就在指出一种结论 错误和过时时以前的著作中;新的结论也可能是那种不言自明的东西,属于读者自己从对过 去 的结论的否定性表达中应去体悟和引伸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总结马克思主 义与时俱进的历史经验,意义特别重要。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所面临的第一个事实。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点,正是这样一个事实,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发 展的方向和历史命运。那么,什么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存在、发展及其命运的历史条件呢?这 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所面对的包括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及其 趋势在内的历史形势,尤其是历史进程中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基本阶级之间和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状况。就各个民族、地区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来说, 它不仅取决于它所面对的世界性的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它所在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具 体历史条件。而这后一条件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具有的实际影响,比起前一条件来,则更为 直接和重要。
第二,无产阶级实践的发展状况。一般来说,总体的和具体的历史条件对于马克思主义发 展的影响,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实践来实现的。当然,无产阶级实践的发展同样也可以看作是 马克思主义面对的历史条件,这种历史条件实际上也就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马 克思主义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存在。这里把它突出出来,目的是为了强调以下事实:无产 阶级实践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内容、新的生命力 的 源泉;无产阶级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不同内容的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或 形 态。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的实践由无产阶级革命的阶段进行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革的 阶段,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发 展的不同阶段。由此可见,不断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 条基本经验和规律。江泽民同志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指出,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运动和精神运动关系的一条基本原理。当今中国 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践。这个实践决定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也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 况。
第三,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和经验。这里所说的斗争 ,主要是指工人运动内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斗争。这种斗争由于涉及的内容往往与马克 思主义有关,即它往往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所以它就总是影响着马克思 主义本身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 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错误理论思潮、同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而每一次战胜机会主义的斗争都 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四,无产阶级领袖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主观 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对无产阶级实践的历史条件、历史任务和革命 的道路、策略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创新和发展,需要以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理论素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条件, 其中负有指导无产阶级实践的、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领袖集团在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这些领袖不仅能够代表群众的意志和运动发展的方向,并且具有总 结群众斗争经验、实现理论创新的才能。
第五,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虽然上述因素对于马克思主 义的发展都具有程度不同和性质不同的积极影响,但是实际情况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并 不是某一个方面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这些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综合作用中,有另 外一个方面或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和关键性的意义。它一方面对这些因素各 自发展到什么程度起着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并且是特别突出的方面,是它决定着上述每 一个因素作用发挥的程度,从而在总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个方面 或因素就是是否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问题的焦点在于,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发展的 理论,看作无产阶级行动的指南或方法,还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僵死的教条。按照前者,无 产阶级不仅能够取得实践上的发展,而且能够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具 有永久的生命力。而按照后者,不仅会在实践上束缚我们的手脚,使我们的事业不能得到发 展,而且会最终葬送我们的事业,也会阻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博物 馆中的陈列品一样的东西,而没有任何的现实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 史表明,产生在无产阶级运动内部并阻碍其发展的形式各样的错误倾向都是不能正确地认识 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反过来阻碍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以这么说,在 该问题上,总的历史经验是,虽然理论和政治上的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实践产 生过消极影响,但主要的危险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及其导致的政治上的“左” 的错误。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启示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它独特的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的理论创新,具体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它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 论创新的经验也极具普遍性。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系统地阐释了“三个代表” 思想的科学内涵,而且在回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马克思主义 发展的历史经验。他指出:“我们党有八十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 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 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 的贡献。”[9]江泽民同志的上述论断所总结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要求进行理论创新。具体地说,有以下方面:
第一,从历史和时代的新变化和无产阶级面临的历史任务出发,着眼于我们自己的和今天 正 在做的事情,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三个 代表”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和给予我们的基本启示。“三个代表”思想 的提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党80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 科学总结的结果,也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格局冷静观察的结 果,特别是对新时期我们党所面临的复杂形势、艰巨任务客观分析和关于我们的策略、道路 问题长期思考的结果。“三个代表”思想实际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 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客观反映,既体现了科学唯物主义的精神,又体现了马克思主 义的创新精神。
第二,“三个代表”思想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历史上我们党一贯坚持而又个别存在的原则 和要求综合、概括为一个新的总的原则、要求,形成了一个新的科学思想整体,从而产生了 一种这些原则和要求在个别存在的情况下所不具有的理论效果和实践效果。这种理论创新的 思路和形式,对我们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三,“三个代表”思想整体中的每一个思想和命题,都分别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所以 ,“三个代表”思想整体的创新意义不是一种抽象的、简单的综合的结果。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思想和命题,把党的性质与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联系起来,特别是把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质的问题与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之间的联系提得如此具体和明确,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丰富和发 展。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个思想和命题,也具体地体现了马克思 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呼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一 贯强调的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在新的形势 下把精神文化发展及其结构中的“指导思想”或“主导文化”问题有意识地突出出来,以坚 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地位 。同时,该命题也突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发展先进文化中的地位,坚持了在当 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理念。此外,该命题还用“前 进方向”这一范畴从动态的角度对中国先进文化作了更深层次的规定,从而体现了深刻的历 史辩证法和文化发展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思想和命题,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 下党群关系的新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贯彻和发挥。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这个思想的科学阐释,可以看出它比以往党在这个问题上的 论述有很大的发展,它阐释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问题的根本性,强调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 优先性,指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惟一性。
第四,“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和提出是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 结果。江泽民同志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 先要解决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从我们党的历史看,处理好这个问题十分紧要。我们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 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 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 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解决存在的实 际问题,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江泽民同志还阐述 了“两个基本道理”。一个是不能用本本去框实践,而只能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如果一切都 要先看本本上有没有,老祖宗讲过没有,就很难在实践中迈开步子。另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的运用必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转移。江泽民同志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150 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了重 大变化,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 须充分估计到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而在坚持中发展,在发 展中坚持,就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惟一正确的态度。
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包含怎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要确立以 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科学方法。看 我们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就看是否运用它来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推进党的事业 发展。解决的问题越多,就运用得越好。一言以蔽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要在解决实 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落实,要用实践的效果来检验。
江泽民同志的以上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的进一步总结,也是对以“三 个代表”思想为集中体现的我们党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三个代表” 思想所作出的理论创新的经验,证明了坚持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 义。
标签: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宣言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