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人口容量综合研究_消费水平论文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研究_消费水平论文

环境人口容量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容量论文,人口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人口容量研究背景

产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地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人 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日益突出,由此引起的人口膨胀、资 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更为严峻的是,人口增长的势头还在继续(表1),人 口、资源、粮食、环境、经济发展等全球性问题以前所未有的严重性对人类文明提出了挑战 。

表1 世界和各主要地区人口增长的长期趋势(中方案)单位:亿

年份

世界 非洲

亚洲中国

印度欧洲拉美

北美

大洋洲

1950 25.242.24

14.02

5.55

3.585.471.66

1.72 0.13

1995 56.877.19

34.38

12.20 9.297.284.77

2.97 0.28

2050 93.6720.46 54.43

15.17 15.33

6.388.10

3.84 0.46

2100 104.14

26.46 58.51

15.35 16.17

5.798.89

4.01 0.49

2150 108.06

27.70 60.59

15.96 16.69

5.959.16

4.14 0.51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s.New York,1998

1999年10月12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每增长10亿人的时间在缩短。 第1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第2个10亿用了100多年(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此后,世界 人口加速增长,到1960年增至30亿,即世界人口的第3个10亿用了30年。到1975年,世界人 口达到40亿,即第4个10亿仅用15年。第5个10亿、第6个10亿分别用了12年。1996年以来, 世界人口增长数在减少,但目前每年仍有8600万人左右,其中98%在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 银行的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达到82.17亿。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提出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如全球土地资源生产能力能否实现同步增长 以养活未来的人口?各个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否足以养活其未来的人口?作为回答这些问题的资 源环境人口承载力研究就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00多个发 展中国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能让人乐观。我国自80年代后期也开始了这方 面的研究工作,各类论著和研究报告不断出现,它们或以行政区(省市县),或以自然地理区 为研究范围,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土地资 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国家土地管理局也在FAO的资助下,主要采用农业生态区 域法完成了中国的研究。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

从广义上讲,环境容量指某区域环境对该区域发展规模及各种活动要素的最大容纳阈值, 其中活动要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各种要素(大气、水、土壤等)和社会环境的各种要素(人口、 经济、交通等)。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 系统结构不发生质变、环境功能不遭受破坏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 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资源人口承载力(或称人口承载量)是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给出了一个广为引用的定义:一个国家(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 当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水准相符的物质生活 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资源人口承载力所做的研究工作来看,大部分是针对土 地资源承载力的,即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生产条件(如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投入等)、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能源、贸易等。 其中,资源条件最为重要。在特定技术水平下,作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核心的土地生产潜力主 要取决于土地资源面积的大小及其质量。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人均土地面积少于一定数量的国家或地区将无法实现农产品自给,FAO认为人均耕地面积警 戒线是0.053公顷。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可利用的资源的范围在不断扩展。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无 用的石油、铀等矿产资源却成为工业社会的重要资源,甚至支柱。同时,科技水平的提高, 使人类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增加,从而提高了资源环境的生产能力和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 在狩猎和采集时代,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能够获得的生活必需品极为有限,因而环境 人口容量很小。到农业社会,农业革命使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资源环境人 口容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到工业社会,工业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产品,资源范围扩 大了,医疗卫生技术迅速进步,20世纪60~70年代的绿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有了极大的提高。科学技术,如杀虫剂的使用、灌溉系统的形成等,能够 在一定范围内,削弱环境阻力对生物潜力的限制作用,进而提高资源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密切相关。消费水平越高,同样的资源环境的人口容量就越小。 例如,根据联合国中方案的人口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会达到93.67亿人,如果整个世界 人口的资源消费届时都达到1988年美国的水平,那么全世界的铝、铜、锌等金属矿物储藏将 会分别在20年、4.5年、3.5年内耗尽;世界石油和煤(根据1987年的储量)仅能分别维持4.5 年和51年。

近几十年来,人口的迅速增长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就在于人口具有两重性,即既 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从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社会发展就是具有一定生产 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生产资料,改造自然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与 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的统一。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是整个人口的主要部分,因而人口是 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前提和要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消费者来看,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过 程 的终点落到人口消费上,人口消费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再生产。

实际上,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人口过多或过 少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存在所谓的适度人口,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 口数量,它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孙本文、宋健、宋子成、孙以萍等人较早从我国的资源 情况探讨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

如前所述,资源人口承载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因而具有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相对性。由 于 资源、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变化,环境人口容量表现出明显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于一定的生活消费水平而言的,同样的环境相对于不同的生活水平 便有不同的人口容量。对人口容量的估算也是基于特定的技术水平的,针对不同的资源变化 趋势和消费水平,就可得出不同层次的环境人口容量。例如消费水平可以划分为温饱型、小 康型和富裕型,随之就有相应的环境人口容量。资源环境的生产能力与投入水平有密切的关 系,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投入水平(如高投入、中投入和低投入),就有不同的 资源环境生产能力;若再与3种消费水平相配对,便有9种人口容量。

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取决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变成生物化学能的太阳总能量,扣除 植 物为维持自身生命过程所消耗的那部分能量。这种承载能力称为地球的净初级生产力(NPP) ,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食物源。在人类对地球承载能力产生影响以前,地球的森林、草地 和其它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约生产1500亿吨净有机物总量。据斯坦福大学P.维托塞克估计,人 类 大约已经完全毁掉12%的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直接利用了27%的陆地净初级生产力。

对地球能养活多少人的问题(地球人口容量),由于假设条件和估算方法的不同,存在极为 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人口的极限为遥远的事,也有人认为世界人口已经超过了地球能够承 载的数量并导致环境退化。我们从表2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地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这些估 计可以分为三个派别,即悲观派、乐观派和中间派。

表2.对地球人口容量极限的不同估测

发表时间

估算者 地球人口容量(亿)注 释

1679 Leeuwenhoek A 134

世界可居住地的人口密度达到荷

兰当时的人口密度(120人/km[2])

1695 King G 125

1765

Sussmilch J P 139

1891 Ravenstein E G59.94 略低于目前的世界人口数

1924 Penck A 159

1967

De Wit CT10000 仅考虑光合作用

1967 Clark C1570 基于气候和两种生活方式(美国式

和日本式)

1970

Hulett H R

<10

据美国当时的生活水平估算

1974Revelle R 380-480 假定发展中国家谷物产量增加, 对灌溉进行大规模投资

1983

FAO,IASA

56(2000年) 低投入,不包括中国

334(2000年) 高投入,不包括中国

资料来源:科恩.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人口研究》,1998,22(5):69-76(陈卫 译)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悲观论的代表人物是W.福格特。他的《生存之路》(1949) 一书被看作是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作。他在该书中指出:现代世界人口增长已超过了土地 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人类面临灭顶的危险;人类的生存之路在于扼制人口增长,恢复和 保持人口数量和土地、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

稍后,W.S.汤普森和J.O.赫茨勒提出了人口压力论。赫茨勒在《世界人口危机》(1956)中 首次提出“人口爆炸论”,认为世界人口就象氢弹爆炸一样骤然增长了若干倍,亚非拉地区 人民的贫穷和落后的原因是人口迅速增长。

新马尔萨斯主义者D.梅多斯等人以罗马俱乐部报告的形式,在《增长的极限》(1972)中提 出了增长极限论。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假如世界上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关系没有重大变 化的条件下,由于世界人口急剧增加、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世界人口和工业生 产最终会发生非常突然的无法控制的崩溃。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增长, 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实现零增长的“全球性均衡”。罗马俱乐部的一系列报告 都 不断提醒人类,应该时刻关注人类的未来。

乐观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哈德森研究所的H.康恩、W.布朗、L.马特尔和伊利诺斯大学的J.L .西蒙。康恩等人著有《下一个200年》(1977)、《即将到来的繁荣》(1984),西蒙著有《最 后的资源》(1981,我国曾以《没有极限的增长》为书名翻译出版)。乐观派认为,世界经济 增长不会停止,也不应该停止;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技术创新和发明,人类才可以获得新的能 源 和生存空间。经济增长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动力。

西方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口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西蒙一反此论调,认为从长远 来看,发展中国家适度人口增长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要比缓慢的人口增长好得多。因为人口 规模越大,所能孕育的企业家和其他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就越多,正是他们对解决人类面临的 种种难题作出重大贡献。他把“人类智慧”看作是可以胜过任何资源的“终极资源”。

康恩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产业活动将主要是自动化的,许多产品将更 加耐用,能源利用将更有效,生物技术将有重大突破,保健和医疗成本将会有所降低,交通 工具将更有效而清洁。到那时,人们将有较多时间用于康乐、个人发展和环境保护。他相信 ,目前存在的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将消失,人类的智慧克服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人类价 值观念和态度的变化将会降低工业和人口的增长。在能源方面,通过勘探技术的改进,增加 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可能性极大,加上其它能源,可以用到2050年。此后,大部分能源将来 自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由于对工业废物的有效处理,无污染汽车的出现,以及公共交通 系统的实现,技术将会解决污染问题。

介于乐观派和悲观派之间的中间派的看法则较为中庸,他们接受了现代经济适度人口说。 适度人口理论于19世纪中叶以后形成并流行于西方世界,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大为盛 行 ,理论旨在寻找一种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状态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适度人口 是一个国家(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过剩或人口不足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都将带来不 利影响。前述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可以用来确定国家或区域的适度人口。根据许多学 者的研究结果,地球的适度人口可能在77~120亿人。

我国的资源人口容量

我国对资源环境人口容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此前,张印堂在“中国 人口问题之严重”(地理学报,1934年创刊号)、孙本文在“八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 量”(文汇报,1957-5-11)曾经尝试探讨我国的人口容量问题。1981年宋健和孙以萍在“ 从食品资源看我国现代化后能够养活的最高人口数量”一文中,分析了我国土地、草场、水 产品等未来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根据确定的消费水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后食品资源所能承 载的最多人口数在7~7.5亿之间。同年,宋子成和孙以萍以我国淡水资源为约束,利用线性 规划方法,得出我国现代化后淡水资源所能养活的最高人口数为6.3~6.5亿人。

199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完成的报告 ——《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该研究主要从四个层次上展开:

(1)资源之间的平衡;

(2)资源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的平衡;

(3)各类土地资源内部光、温、水、热、养分等诸要素之间的平衡,以及在不同投入水平下 各类作物、林木和牧草等在不同时段的生产潜力;

(4)在上述层次基础上,根据消费水平(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计算出我国土地资源在未 来不同时段的人口承载量(生产潜力/人均消费水平),进而分析人口需求与生产潜力之间的 平衡关系,确定各地区的资源人口承载状况。

该报告认为,我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的极限是16亿人。

2000年11月进行的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人口已经达到12.95亿人,离我 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量极限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目前人地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而且人口增 长、耕地面积减少已是难以改变的趋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较少的国家,不足世界平均 水平的1/3,而且耕地每年还因建设而减少数百万亩。尽管从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情况看,似 乎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 在恶化,农民增收乏力,农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我国农业发展和 农产品增长将困难重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人口数量高峰、就业高峰、人口老龄化高峰可能在未来20~30 年内达到。据预测,我国人口高峰将在16亿左右。这三大高峰的相继到来将给我国社会经济 生活的各方面带来挑战。

正如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 定》中所指出的“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首要的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 素”,“要把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该决定还强调要 “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做到经济要上去,人口数量 要下来,人的素质要提高”。在我国中西部,许多地区环境比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较小, 在大开发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土地开发和利用活动,控制经济活动的规 模和强度,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改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存条件不断恶化的状况,确保资 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西部,尤其是西北许多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少(年降水 量一般在400mm以下,荒漠地带则在250mm以下),许多地方不适宜人类生存。如新疆土地面

积占全国的1/6,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3,但适于人类活动的绿洲仅占全区总面积的4%,却居住了自治区95%的人口。

标签:;  ;  ;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研究_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