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言文字能力运用 培养
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五大内容,而此五大教学内容的本质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皆不离语言文字之核心。此在佐证语文教育之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地位之外,其前后排列的顺序亦则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育指明了方向,即由认读基础通向灵活调用。而此间的过程节点,我们则定位为依次递进的积累、语感与运用。
1.多种形式下的语言文字积累
输入是输出的前提,积累是运用的基础,所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契约形式的存在,形成对其进行灵活驾驭的能力的第一步便应在对其元素的不断累积,以做好量变而为质变的发生铺就稳固的前提。但基于对小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师则应在抄写、背诵此机械灌输的方式之外,还应以多样化的方式还原语言文字本身彼此之间的相通性、规律性与灵活性。如分类、归纳、替换、摘抄、鉴赏等,并允许且鼓励、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进行语言文字接受与积累。
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的教学中,为让同学们掌握课后生词“铺”、“迟”等字,我除却让其进行抄写、组词、造句等作业外,还为其提供了这样两种记忆方法作为范例以鼓励其对自主个性化记忆方法的寻找:(1)在校园里、街道上、生活中注意寻找这些字,并将其记录。(2)在忘记了它的读法、写法或含义时,可以通过字典、网络等媒介进行查询。除此之外,在对其中“亮晶晶”、“湿漉漉”、“金黄金黄”、“一片一片”等词的引导理解中,在向同学们介绍了其表达意义之后,我还带领其归纳出相同用法的词语,如:沉甸甸、白茫茫、黑压压;通红通红、考虑考虑、滚烫滚烫等。并与其共同分析了每一种构词法的特点及表达效果。此外,在平常的课内课外阅读中,我皆会让其进行好词好句的摘抄与鉴赏,以在深入的观察揣摩中深化对语言文字组织和意义理解,逐步积少成多,以待厚积薄发。
2.朗读形式下的有声文字转换
文本篇章为语言文字提供了一个实际运用以阐述事件、刻画人物、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平台,对此阅读平台的关注亦便成为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运用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即如叶圣陶所言: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出声朗读凭借其与“说话”的共通性,而具有能够适应口语编辑惯性以深化理解语言意义的能力,而应当成为在基础积累之后的语感培育方向。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亦言:“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办法即是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过渡到文字世界”。
例如:在《观潮》一文的讲解中,除却默读课文,在文章讲解之后,我便先带着我的理解和感情向同学们范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我会特别注重句子的节奏、句式、语速等、以尽可能读出形象化的情境,让同学们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时,我在“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处做了延长处理,在“山崩地裂”、“颤动”处重读,以展现画面的磅礴性与震撼性,同时使其感知到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之后,再让同学们根据范读经验,进行自主朗读。其在朗读过程中,则会根据自己的口语表达习惯,对文本语句的节奏、语速等进行自动化的划分与掌控,以此逐步培育语言文字表达语感。
3.模仿形式下的语言文字运用
继基础积累与通过阅读对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整体感知之后,便应是学生自主性的知识调用与自主化的表达输出。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面对既定信息的朗读理解与根据自身表达需求的独立创作具有区别性,即在这里,我们依旧需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主动输出规律,按照从粗略到细致、从模糊到精准的顺序进行逐步的引导过渡。
例如:在《草原》一文的讲解中,我则让同学们针对“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一情节进行细化描写。对此,则有“鄂温克的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含羞地出来了,但他们的歌声洪亮大方,好似释放着他们的好客与热情”等的描述。对此,我又再次让其去细化,如可将“含羞”细化为“她们闪躲的眼神下又有真诚的笑”,将“洪亮”细化为“她们的声音能直渗透进客人的心理”。如此,同学们便能够较为深入地感知到“具体化”在写作描述中的作用和方法,长久的坚持亦能够深化其想象、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而此便恰是能够进行语言文字灵活运用的必备要素。
语言文字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而存在,其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识字、阅读、写作等在内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因为此,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育也便具有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铁晓平.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J].甘肃教育,2018(22):55.
【2】龚锦华.试析小学语文学科素养与语言文字运用[J].名师在线,2019(13):60-61.
论文作者:孙忠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0
标签:语言文字论文; 同学们论文; 能力论文; 形式论文; 语感论文; 学生论文; 鄂温克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