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充分发挥论文,重要作用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又处于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斗争的前沿,而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现实性,同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更为直接。因此,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高等学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对我们学校是至关重要的。现结合我校的实际工作,就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谈几点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学科,具有很强的党性、政治性和现实性。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作用的根本保证。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是:
要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全校干部和教师中开展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广大干部和教师,对这一理论的认同率越来越高。今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学科建设任务的加重,我们需要继续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在掌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髓上狠下功夫,使这一理论在广大干部、教师的思想中深深地扎下根。
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从目标、方向,到内容、方法,以至许多具体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把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的“讲政治”的要求落到实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引导。对事关政治方向、事关重大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分清是非,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些指示十分重要,要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切实加以贯彻。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地的建设。我校有若干系所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工作,专业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这是我校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优势。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我校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进修学院,作为培训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的基地。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的建设,我校已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列入“211工程”学科建设的重点项目。通过这一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发挥我校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师资工作中的作用。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是现实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我校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有相当差距,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不适应之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首先,要深化“两课”改革。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进课堂、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理论要联系实际等要求,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真正发挥“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既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的讲授,又要努力研究和回答国内外的社会变动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课题,特别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下功夫;既要重视一般的知识传授,更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各种重大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问题,则在于加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解决这一理论进课堂、进教材的问题。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从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要继续深化改革。要把科学性和革命性、理论和实践、批判和继承、借鉴和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要把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更好地落实“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可以没有禁区,但教师编写教材,在课堂上讲课,是政府行为,要守纪律,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写来讲,不能随心所欲,特别是在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上,必须要求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决不允许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的各种错误观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例如,讲政治学的不允许宣扬“多党制”;讲经济学的不允许宣扬私有化;讲哲学的不允许宣扬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讲伦理学的不允许宣扬个人主义合理论;讲法学的不允许宣扬“三权鼎立”;讲历史学的不允许宣扬“殖民有理”、“革命有害”论;讲新闻学的不允许宣扬所谓的新闻客观主义,等等。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淡化,也不能搞多元化,更不存在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大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实践。研究这一伟大实践进程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课题来自于实践,研究的成果要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要发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深入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研究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要研究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分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等重大问题上的是非界限。积极研究和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力求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成果,奉献给社会,服务于人民,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要坚持“双百”方针,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实践证明,“双百”方针是繁荣科学和文化的正确方针。全面贯彻这一方针,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要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对于学术问题,要支持和鼓励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术流派的自由讨论,相互切磋,允许学术争鸣中充分说理的批评与反批评。不同学术观点一时难以统一,可以保留,可以继续争鸣,不应对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行政干预,不应把一般学术问题当做政治问题去对待和处理。但在事关政治方向、事关重大原则的政治问题上,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决不允许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政策。是非不分、美丑不分,最终将阻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这些年来,有人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宣扬要“泯灭理想”、“躲避崇高”、“疏离主流”、“远离政治”、“淡化意识形态”、“告别革命”等,已不是学术问题了,而是事关政治方向、事关重大原则的政治问题,应该坚决反对。第三,要把鼓励学术创新与提倡严谨的学风统一起来。学术研究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勇于面对现实生活提出的挑战,积极研究现实生活提出的新课题,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各种思潮作出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拿出有创见的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这一方面,这些年来我们学校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很不够。如何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拿出有创见、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首都北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我校科学研究工作中须花大力气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要提倡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学风,防止和克服华而不实、贪图虚名、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
四、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又红又专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是自然趋势。“文化大革命”前的大学毕业生,近几年将陆续离退,大批青年教师已走上教学科研第一线,这批同志年轻、精力充沛,知识结构新,接受新东西快,思想敏锐活跃,有朝气,有干劲,但不少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差,实际经验少,政治上的锻炼不够,奉献精神有待加强。必须花大力气来培养青年教师,尤其是对那些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能否培养好,关系重大。
要加强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近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资本主义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现象,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国内现代化建设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如果不抓紧理论学习,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就不能把握时代的主流和脉搏,就跟不上飞速发展变化的形势,就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和积极全面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差,政治上不清醒,不坚定,怎么去教育学生?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加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理论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继续通过举办教师岗前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理论研讨班,组织座谈会、政治学习等形式,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理论培训力度。
要加强社会实践,使广大教师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近工农群众。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是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重视社会实践,组织教师到企业、农村去接受锻炼,是我校的一项优良传统。前些年,我校专门制定了《关于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试行办法》,并在北京和外省市建立了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安排一部分青年教师去乡镇挂职锻炼或进行社会调查,已收到较好的效果。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到基层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要压担子,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尽快成熟。主要措施有:1.鼓励青年教师申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设立“中青年科研基金”,资助出版“中青年学者文库”、“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文库”,以科研课题来带动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成长;2.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每年都专门拨出名额破格提拔中青年教师。我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2岁,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56人,占有高级职称教师总数的48%,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30岁左右的年轻教授、副教授,一批40岁左右的博士生导师;3.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有研究生毕业学历的占82%。此外,我们还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开展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的评选、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在住房分配上,在新建的每栋楼中拿出1/4的房源优先分配给中青年骨干教师,以稳定中青年教师队伍。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关键在党,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领导。高校的党委要抓大事,要围绕学校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要抓班子,抓干部,抓党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抓落实,抓措施,干实事,一步一个脚印,切切实实抓出成效。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要求,使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