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经济一体化与粤劳动力资源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劳动力论文,化与论文,粤港澳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粤港澳三地由于山水相连,文化语言相通,改革开放以来,经贸、技术、信息等交流的合作日益紧密。港澳发达的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技术、管理等弥补了广东的不足,而广东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廉价土地,则成为港澳制造业稳固的后方基地,经过十几年的相互促进和融通,粤港澳三地经济逐渐形成一个良性运作的经济整体,并促进了三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随着香港顺利回归和澳门即将重返祖国,粤港澳三地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等功能将进一步增强。由此,引发了广东省对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的思考。
粤港澳三地经济结构和劳动力资源状况初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996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达6097亿元,增长11%,提前实现总量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目前,广东经济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国有经济比重呈上升趋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从对外贸易、技术交流情况看,合作领域越来越广,贸易额不断扩大,利用外资额逐年增加,技术合作项目日益增多。这些变化,为广东经济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然而,广东经济发展也有许多制约因素,诸如:资金短缺,高科技产业所占比例偏低,规模效益未能较好解决,一大批骨干企业的技术设备老化,等等。广东现有人口已突破7000万,加上外省入粤劳动力逾660多万人,劳动力潜在资源可谓丰富。 但劳动力总体素质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甚协调。据统计,广东现有技术工人340多万, 而获技师职称只有1.8万多人,获高级技师职称更是凤毛麟角,仅56 人。如果按广东省第二、三产业实际从业人员共2320多万人计,其技术工人所占比例是相当低的。目前,全省每年技术工人缺员几十万人,其中车工、模具工、焊工等已开始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
香港70年代以前,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装配业。70年代后期,香港及时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向多元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广东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正好给香港广大的加工业转移提供了条件。随着香港生产工序内移,制造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下降,制造业就业人数更是大幅度减少。与此同时,香港与广东的贸易、香港转口贸易以及为这些产品出口提供服务的服务行业却急速发展,使香港工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相应带给广东先进的商业服务意识、技能及管理经验。香港600 多万人口中劳动人口300万左右。总体来说, 香港就业市场对劳动力技术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较高。虽然香港1995年底失业人数达11.5万左右,但由于经济增长引发需求上升,同时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追求升读大学,香港对技工人才仍然是求大于供,每年短缺技工约2000—3500人之间,对中级以上的技工需求更旺,这对粤港两地的劳动力交流来说无疑是一种契机。
澳门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状况与香港有相似之处,因而,粤港澳制造业融合发展,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以广东劳动力和资源为后盾,集中发展以技术与设计为导向的技术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及相应的服务业,从而可为三地间劳动力的交流开拓广阔的空间。
加快劳动力资源开发步伐,促进粤港澳三地劳动力交流与合作
1.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
如前所析,广东劳动力具有资源丰富,但总体素质偏低的特征,如何抓住港澳两地回归的历史机遇,加强劳动力资源开发规划与管理,促进粤港澳三地产业升级换代和劳动力交流合作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首先,政府对我省劳动力状况要做一次全面调查,分析开发劳动力资源所遇到的困难;其次,要组织政界、工商界及学术界人士研究对策,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尽快建立起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实现充分就业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使其直接有效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
2.增加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关系最为紧密,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广东省目前普教、高教有了较快、较好的发展,而职教这一领域虽有发展,但远远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中、高级技工人才严重不足。广东经济走在全国前列,但劳动力中技术工人的比例却远落后于先进省市。目前全省拥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校、中专、职中)共有860多所,在校生总数约51万,每年按17万毕业生计, 还无法填补由于年龄因素而退休的技工人数,更谈不上补充到新的技术岗位和向外输出人才。另一方面,仅1996 年广东就有近90 万失业人员和100万富余职工要加以分流安置,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达300多万人,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所以,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开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刻不容缓。否则,不仅将严重制约广东二次创业,也势必阻碍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规范劳动力市场行为,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埃兹拉·傅高义在其所著的《先行一步》一书中曾经描述说:“到1988年底,广东共有200 万人直接受雇于香港企业,比香港本地雇用的人数还多”。进入90年代末或21世纪,三地间(包括澳门)的劳动力交往将更加频繁和扩大。加上在广东务工经商的异地流动人口,据保守统计已达127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的有 663万。面对这种趋势,加强管理,使广东劳动力市场从集市型向常设型、规范型转变势在必行。而且涉及对外(包括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劳务交流合作的工作,更应做到规范化、程序化,以防过多过滥的“人才中介机构”从中非法渔利,扰乱市场秩序,真正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人才素质提高,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以此来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加快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技工人才等级制度。
在粤港澳三地间劳动力交流合作中,必须要做好在持证上岗、工人技术级别和待遇等方面的协调和合理衔接,使三方对于对方从业人员的资历、技能等方面能互相认可,逐步建立三地间协同一致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技工人才等级制度。
5.加快建立粤港澳三地间技工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推进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的发展。
我们应主动地与港澳职业训练和劳工管理部门联系,在坚持以“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指导,以推动三地经济繁荣和技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以平等、自愿、互惠互利为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求“同”存“异”,交流互访活动,增进了解与沟通。同时,积极探索合作的结合点,开展互聘教师、联合办学、互派学生等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并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制限定和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研讨,选准突破口,为职业技能开发事业寻找新的途径。
6.加强对劳动力交流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以减少矛盾和损失,争取最大的共同利益。
由于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劳动力管理制度、法律体系等不同,因而,在经济一体化和劳动力交流合作方面,有许多具体的政策性、法律性等深层次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在这方面广东应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作用,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经验,为繁荣粤港澳三地经济和文化,加快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