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软控:从配料出发的财富故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岛论文,财富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氛围一时有点凝重。
“公司跨行业发展的成果预计何时能够带来业绩的爆发?”
“获得伊科思后续订单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从沪杭一带赶来的投资者目不转睛地盯着张焱,不依不饶地追问。
“我们今年提出要跨行业发展,难道仅仅是为了这10个亿的后续订单吗?肯定不是。”张焱面带微笑,慢条斯理地引导大家,“你看,那上千万吨的大乙烯项目也是软控的目标客户,我们也想拿,关键是要努力啊。做得好就是你的,做不好就不是你的,就这么简单。”
张焱是青岛软控的副董事长,外表淳朴,内心机警,回答问题滴水不漏(“十佳董秘”的头衔果然不是白拿的)。2000年12月,32岁的张焱辞去青岛高等学校技术装备服务总部副总经理之职,追随自己的老友兼搭档袁仲雪,加盟刚刚成立几个月的青岛高校软控有限公司;此后,经济学出身的他一直负责资本运作相关事宜,并一手操盘了青岛软控的上市。
这是一家有点奇特的企业,即便中国拥有数千家上市公司,要把它挑出来也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它独特的营收与利润构成:2008年,9.12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中,70%是由设备制造业提供的;但仅占营收30%的软件业,却贡献了净利润中的70%!这种营收与利润“倒挂”的独特情况引起了诸多初次接触者的兴趣,也让他们感到困惑:青岛软控到底应该按其主营业务收入归属于制造业、还是按其利润来源归在软件业呢?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主攻软件业,反而涉足固定资产投资高、利润率较低的制造业呢?
从最初引进战略投资者到上市三年至今,张焱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面对这样的追问了;每一次,他都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虽然在他看来,这一问题基本上就是无关紧要甚至是多余的。
其实,“IT+制造”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并非这家企业的初衷。在2000年发起创立青岛时代网络工程公司(青岛软控的前身)之前的十几年里,袁仲雪一直在青岛科技大学负责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虽然身处象牙塔,却练就了一身在市场中腾挪转身的本领。作为中国橡胶行业的“黄埔军校”,青岛科技大学与众多轮胎企业保持着密切联系,袁仲雪也因此常常深入工厂调研考察。如今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当时轮胎企业的生产场景:上百人穿梭在车间里,用地磅、吊杆称、电子天平等各种工具,将几十种化工原料精确称量,并按配方要求在不同时间混合在一起。这种原始人工操作的方式不仅无法保证轮胎质量的稳定性,工人的生存环境和尊严也受到挑战:纳米级的化学物质在空气中飘浮,他们不得不在身上涂满滑石粉,全副武装地进行工作。如果你胆敢没有防护就进入其中,那么,出来后你将发现,“除了牙齿外全身都变黑了”,而且,这种微量物质一旦渗进皮肤,极难清洗。
“这真是科研工作者的耻辱。”袁仲雪这样想着,就与两位同事张君峰、李志华一起共同筹资50万元注册成立青岛时代网络工程公司,开始“改造轮胎这一传统行业”的征途。他们心中涌动着“变革”的梦想,至于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却并没有做太细致的规划:如果真的可以创造价值,还愁没有市场前景吗?
果然,资本很快嗅着盛宴的香味儿来了。一个偶然的机会,袁仲雪被睿汇德科技投资公司董事长王健摄看中。经过一系列谈判与项目考察后,王健摄决定对刚刚成立的青岛时代网络进行风险投资。2000年底,青岛软控在两轮增资扩股后,顺势完成股份化改制,上市雏形初具。(据青岛软控《首发招股说明书》)
“我们这群人成立公司的初衷,就是要突破国外对轮胎行业的垄断。要做这么大的事情,单靠我们这些人,这点资产,是很难的。”张焱这样解释对资本运作的态度,“2000年时创业板被炒得很火,有传闻说就要推出了,我们吸收了一些资本理念,觉得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应该可以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众人翘首以待的创业板并没有如期而至;事实上,从诞生之日起就对资本市场跃跃欲试的青岛软控,不得不中途改道深市中小板,六年之后,方始梦圆。不过,这并没有阻挡青岛软控前进的步伐。基于对橡胶行业的了解,以及自身具有的软件技术开发水平,袁仲雪他们将突破点放在轮胎制造的头道工序炼胶上,在密炼上辅机系统推向市场之后,很快又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料自动配料称量系统(以下简称“配料系统”)。那时,从国外引进一套自动化配料系统需要几百万到上千万元,国内仅有几家国有大型轮胎企业具有这种财力,大多数的中小厂子,还是靠原始的“肉眼称量”。正是这一听上去并不那么尖端时髦的配料系统,奠定了青岛软控在橡胶行业的江湖地位,并为日后进行跨行业的横向扩张打开了一扇窗。
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这一革命性的产品在面世后却惨遭冷遇,无人问津!原来,2000年时的中国,网络科技刚刚兴起,众多轮胎行业从业者的观念还比较保守,他们觉得,“实实在在”的设备总比“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来得靠谱些。虽然对自己的产品坚信不疑,但无奈之下的袁仲雪还是打出了“免费维修,24小时随叫随到”的口号,并采取给国际巨头“打工”的方式,对目标市场进行层层渗透。
袁仲雪、张焱他们原本只打算办一家软件企业,凭借自身的科研力量,“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但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发现:在当前中国特殊的国情下,软件系统这一“聪明的大脑”或许需要和某一现实的物体结合起来,才更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与青睐。于是,建造一个“轮胎信息化生产示范基地”的想法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张焱依然对那段“艰难时世”记忆犹新:
“软控的很多产品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当时我们游说一些轮胎企业使用时非常困难,因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少数;游说成功之后,更难的事情出现了:我们的初衷是为了拓展市场,把成果产业化,但是,一家轮胎企业试验成功的系统,让竞争对手来参观学习,然后你也提升、也发展,这可能吗?于是,好不容易做成一家,却只能到此为止,很难借此继续推广应用。那时我们就觉得,软控要是在这条死胡同里继续走下去,非走死不可!这就逼着软控没办法,找到行业内的一些专家,搭建一个开放的示范平台。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子午轮胎取代斜交胎将成为趋势,于是,这批有识之士就凑在一起,成立了专做子午轮胎的赛轮股份。为轮胎行业服务的性质,决定了软控的产品研发是一门试验科学,遇到什么问题,都需要进行试验求证,公司拥有这样一个实验平台,就能在设备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一步步快速提升;同时,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到那时,就不用我用嘴给客户讲了,请他们到工厂一看,从头到尾,精品轮胎就是这么生产出来的;另外,这对赛轮也有好处:我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它都能得到最新的应用。所以,一家企业要发展壮大,单靠一个点是很难的,现在大家谈到一些所谓的商业运作模式,往往会提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就是这个道理。”
2002年11月18号,以青岛软控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的赛轮子年轮胎示范基地公司成立(据《招股说明书》)。拥有这样一个可以依托的载体之后,软控就在被国际巨头垄断的轮胎专用设备领域撕开了一道裂缝,脚踏实地,茁壮成长。
这种“建立示范厂”的独特商业模式成为软控广为流传的故事与卖点,获得了关注者一致的首肯;不过,另一个关于“行业天花板”的疑问却并未因此消失:无论与知名IT同行还是与机床等机械制造企业相比,软控所在的“游泳池”都实在太小——要知道,国际橡胶机械的NO.1,年销售收入也不过20个亿;那么,作为后起之秀的软控,前方的道路到底在何方?
“软控的定位很清晰,即‘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是最根本的东西。为什么先涉足了轮胎行业呢?第一,我们很多人都是从青岛科技大学这个中国橡胶行业的‘黄埔军校’出来的,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也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其次,轮胎是一个涉及安全的产品,依靠技术装备排除不确定因素的需求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就以信息化先切入这个行业,但这并不等于说,软控就只做这一个行业。接下来我想至少有两个方向是可行的:纵向上,我们会沿着轮胎制造工艺延伸,在每道工序上开发新品;横向上,化工、食品、医药、冶金等也是个配料过程,都需要物料输送、称量,我相信我们的核心配料技术是可以渗透到这些传统行业,对其进行改造的。”在软控于2006年顺利登陆资本市场之后,张焱就逐渐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战略上,他很欢迎这样的追问,回答起来从容不迫——经过这么多年思考,软控的蓝图在他心里再清楚不过了。
创业板的一波三折对青岛软控来讲或许是件好事。2001年,软控仅有密炼上辅机系统和配料系统两个产品(前者市场容量极小),2003年,当这两个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双双超过80%时,软控的销售收入才只有1.4亿元——可想而知,如果软控在此之前上市,那么带给投资者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概念而已;经过2004、2005两年全钢子午胎成型机的横空出世,动平衡、裁断机等产品的培育,2006年再上市融资的青岛软控已经今非昔比,扎实的功底、“输出工厂”的独特商业模式……所有这些都支持它能在资本市场讲述一个更加动听的故事。
“你不能以现有的眼光来看未来的事情,这是有矛盾的。”青岛软控资本与规划发展部部长郑雷说,“企业的发展永远有天花板,关键在于你能不能不断去超越它。”
按照郑雷的分析,如果就看软控刚成立头两年那样只做配料的话,能做到三四个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2004年成型机在小规模推向市场之后获得爆炸性增长,很快就成长为与配料系统并驾齐驱的两大支柱产品之一。
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2008年,软控的“看家产品”配料系统的销售同比下降近14%,总收入却实现了80%以上的高增长——除了收购压力容器合并报表的影响外,成型机、裁断机、内衬层等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当然,还有热水除氧系统等新生力量的加盟。
与在轮胎行业的纵向延伸相一致,软控谋划多年的“跨行业”也在今年有了新的突破。5月11号,青岛软控与伊科思新材料公司签订了一份总金额达2.6亿元的订单,为后者提供年产10万吨异戊橡胶联合装置一期项目的设计、设备制造、安装服务等全套解决方案。对任何一家年销售额只有9亿多的公司来讲,2.6亿都算得上一个足够大的馅饼儿。一时间,吸引眼球无数,其是否能获得后续订单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于是有了开头的问答)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我们并不是盲目的跨行业,2007年收购的青岛雁山压力容器厂就是为化工行业服务的,但那时我们并没有提出要跨行业,为什么今年提出来要跨呢?首先,我们已经在轮胎行业做到了龙头的地位,这个基础没打牢我们是不会跨到另一个行业去的;其次,我们已经储备了很多资源(技术、人才、生产资质),并有了组织架构的保障(一个分管营销的副总亲自带一个团队进行跨行业的市场营销),因为跨行业不是单纯签一笔订单就完了,没有组织架构的保障不能算上升到战略层面;最后,要有市场需求,2.6亿元订单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张焱胸有成竹地说,“不管输送的是气体还是液体,有毒的还是没毒的,能吃的能用的,只要你把性能告诉我,就可以提供配料输送,这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差异。”
无疑,横向发展的配料系统市场前景更为广阔,可以让人暂时忘记“天花板”的忧虑;但郑雷认为,即使在橡机行业,众人也只看到了硬币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国际橡机巨头蒂森克虏伯、三菱等都是一个很大的集团,十几、二十个亿的橡机销售额在其集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那么,青岛软控是否可以向这个方向发展呢?也不好说,“企业的发展没有止境,关键在于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