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文活动课教学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课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全面实现育人目标,我国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让全体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使他们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但在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很多教师往往显得盲目和随意。有些教师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课外活动,还有的把语文活动课完全交给学生,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甚至许多教师把语文活动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不屑一顾。这样,语文活动课在整个教学中的定位以及究竟如何开展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以研究。
一、语文活动课教学的意义
语文活动课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它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加深学生语言体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心理学表明,学龄儿童的智力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到了中学阶段,中学生的智力逐步由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说,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调查、访问、制作、表演等)中得来的。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科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迁移,只有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真正提高。而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主体实践。当代教学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多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结果。学生学到的知识要转化为技能,没有在一定实际活动中反复练习和运用,是不可能实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活动课可以说是可行性强、操作过程具体的语文知识实践应用课,它有力地促进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能力。
语文活动课强调活动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的积极参与,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体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整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应用能力、语文探究能力、语文审美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文活动课教学的特点
1.实践性的特点
实践性是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我在处理“展现七彩人生”(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1)语文活动课时,我组织学生出外采访人物。采访前让学生根据采访对象设计一些问题,采访后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写一篇人物访谈,最后把自己写好的文章交给采访对象,征求他们的意见。这次活动课,同学们表现积极活跃,不但学会了采访,练习了写作,还明白了“写作处处有材料,只要做个有心人”的道理。
2.主体性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智力、能力、独立性与自主性。在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亲身经历、直接体验,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语文活动课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发现。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知识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如我们在处理“做一个科普使者”(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3)语文活动时, 先布置学生在班上进行一次身边科学问题展示会,内容是同学们所关心的身边一些科普话题,例如环境保护、海啸、非典、流脑、超导现象等问题。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谈论,课后自己去搜集资料,推举中心发言人,确定活动的程序。学生们按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一结束,有实践基础的一篇篇小论文、科技小品完成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3.综合性特点。
语文活动课的综合性特点是指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演出课本剧《项链》、《雷雨》这一活动,在知识的积累中,学生们掌握了戏剧的常识、课本剧编写的有关知识;在表演过程中,揣摩表现人物性格,又融入了技能、情感的因素,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而整个活动课使学生们更深刻理解了戏剧这一文学样式,使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个个上台,个个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放性特点。
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其活动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同时活动内容和活动的过程也具有选择性,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而,语文活动课能够补充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珠联璧合觅佳趣”(广东版高中《语文》必修3)、“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等语文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
5.创造性特点。
语文活动课的创造性特点是指培养学生有效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如我们举行了一次自办报纸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三人一组自编一张报纸。学生们在办报的具体实践中,取得了直接的经验,他们独立思考,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事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索未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他们头脑灵活,富于创造性,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擅写作的重在文采,擅绘画的重在画面,擅电脑的重在排版,用自己的才干创造自己的天地。当同学们一个个拿出自己的报纸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他们的创造才能。我班的一个小组还荣获了佛山市高中组自办报纸二等奖。
6.民主性特点。
语文活动课的民主性特点是指活动中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开放的人际关系,形成教学互长、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语文活动中,教师可以是指导者,也可以是合作者,还可以是学习者。顺德沙滘中学开展的“学生合作授课”的语文活动,就作了有益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是老师做学生,由同学们自己推选老师讲课。“小老师”没有大老师的威严,同学们不受拘束,大胆提问;同时老师又鼓励学生以难倒“小老师”为荣。因此学生们跃跃欲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7.语文性特点。
语文活动课尽管注重各种课程知识的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即不管语文活动课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用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活动课应主要体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我班开展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就自己最关心的话题、最喜欢的事物设置一些热点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抽签进行课前演讲,演讲后再要求学生点评,然后综合评价推选出每月的“演讲之星”。这样以讲促看、促听,以讲促读、促写,使学生由不敢说到敢说,由敢说到能说,由能说到善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活动课教学的体会
语文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语文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1.师生角色定位问题
语文活动课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喧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灵活应变。
2.面向全体学生
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是那种“尖子生表演”的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生动有效
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活动的切实有效性,坚决摒弃热闹有余,实效不足的做法。
4.科学性
要把语文活动课的开展纳入整个语文教学体系,要有全局观念,要有计划。语文活动课要考虑到时间差异、地区差异、学生差异等因素,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语文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学生提高语文素质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