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五小学 523820
统编教材在选文上注意文体的多样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特点与语言特色,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如小说,要引导学生关注情节和人物形象,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描写,掌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这一文体特点在六上短篇小说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一、结合小说特点,分析语文要素
1.观照全局
统编教材有三个单元以小说作为文体,分别是五下古典名著单元、六上短篇小说单元和六下外国名著单元。虽都是小说,但区别大,切入点各不相同。短篇小说篇幅短,情节紧凑,学生喜欢读,可读完即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关注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认识短篇小说的特点,应该是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2.分析要素
(1)整体把握,明确要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和“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包括精读课文《桥》《穷人》,略读课文《在柏林》,口语交际是“请你支持我”,习作是“笔尖流出的故事”,创编生活故事;“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快乐读书吧”是推荐以《童年》为主包括《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在内的成长小说。可见,本单元以短篇小说为载体,落实阅读小说要抓住情节、环境、人物的语文要素,既体现读写结合理念,又凸显“精读掌握方法、略读训练方法、课外阅读运用方法”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2)前后关联,把握阅读要素。统编教材中,有多个单元明确提出与“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相关的语文要素。从虚构的人物到现实的人物,从关注内心到感受形象到体会品质,要求循环上升,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感受、体会人物形象。本单元提出“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体现小说的文体特点。五上单元六提出“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蕴含的感情”,单元七“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均涉及环境,但没有提出情节,可见“情节”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概念,教学中应特别强调。
3.读写结合,落实表达要素
要求学生掌握语文要素,为得是提高语文能力,故本单元表达要素“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显得水到渠成。它的具体要求是“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几点要求,与上一个要素“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一一对应。经过学习、积累后,学生已经到了厚积薄发阶段,要尝试将从课文中习得的描写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练习按照小说三要素创编故事。本习作要求很好地体现读写一体化,凸显“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设计学习活动,落实语文要素
为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要根据各篇文章的侧重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
1.《穷人》重心理描写
该文最突出之处是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如自我独白式的心理旁白描写,大量使用省略号,表现人物矛盾心情。这些描写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写活了一对处境艰难却充满爱心的夫妻。执教《穷人》一文,可有如下设计:
(1)勾划出描写桑娜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充分感知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抓住渔夫心理空白,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想象渔夫的心理活动。
(3)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描写心理。
2.《桥》悟环境描写
文中多处运用短句描写洪水和暴雨,如“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短句,再加上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充分营造出紧张、危险的氛围。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行动就更能凸现其品质,因此老汉的镇定、先人后己就更加显得让人钦佩,其形象就越发感人至深。执教《桥》,可借助文中的短句和我们惯用的长句教学对比,引导学生关注雨水之大、来势之猛及洪水的疯狂肆虐,从中感受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的作用。充分感知后,引导学生口述表现考试紧张氛围、升旗隆重场面的短句。
3.《在柏林》识构思精巧
本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可全文无一字涉及战争、战场等字眼,读者仍深刻感受到战争的巨大伤害。这跟作者巧妙的构思是分不开的——短短几百字,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出人意料,给读者难以磨灭的震撼。如此巧妙的构思,学生若能主动发现,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学时,利用表格、情节图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梳理、归纳情节,自然发现文章独特之处,深刻体会作者构思之精巧;再利用《三封电报》开头,思考,编写情节、结尾。
4.创编显能力
习作采用任务驱动式,单元学习开始,就布置习作任务。教师把课文当例子,由读思写,学生掌握创编故事的要求,习得方法,经历主体部分的创编,要创编故事自然不难。
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多关注文章的结构模式、表达方法、文体特点,指导学生观察领悟不同文体的不同语言规律,由“这一篇”学习“这一类”,在学习“这一篇”的基础上,针对学情,精准施教“这一课”,逐渐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论文作者:罗文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要素论文; 人物论文; 情节论文; 单元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环境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