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日美同盟体系的战略规划_军事论文

加强日美同盟体系的战略规划_军事论文

日美强化同盟体制的战略图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美论文,图谋论文,同盟论文,体制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完稿于2005年12月8日)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6)01-0033-04

2005年2月19日,美国国务卿和国防部长与日本外相和防卫厅长官在华盛顿举行“日美安全保障协商委员会”2+2会议,双方就加强世界与地区范围内的相互军事合作确立了“共同战略目标”。10月29日,双方再次举行2+2会议,就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前述目标发表“中间报告”,计划2006年3月最终达成协议。最终协议一旦落实,将导致日美同盟体制发生1960年修订《日美安全条约》以来最根本、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变化,日美安全关系将“从高级伙伴与低级伙伴的关系变成在政策与战略上几乎平等的伙伴关系”。① 11月中旬,布什出席APEC非正式首脑会议前访问日本,在同小泉会谈时声称:“日美关系对亚洲地区与世界和平来说正在发挥锚的作用。日美关系越强,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越低。”小泉也表示:“日美关系对日本来说是最重要的关系”。两人的谈话表明强化日美同盟得到了双方最高层的首肯。

“2+2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定位

日美“2+2会议”的准备工作是从2003年11月前后正式开始的。此后,日美有关当局就驻日美军的部署调整、双方军事合作等进行一年多密切会谈与磋商,最终确立了“共同战略目标”。其主要内容是:(一)实现日美军事合作全球化。双方表示,将在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基本人权、民主等基本价值观,在国际和平合作活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手段的扩散、防止和铲除国际恐怖主义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二)敦促中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海问题,并“在军事领域提高透明度”,谋求“和平解决”朝鲜核、弹道导弹与绑架日本人等问题;(三)为实现上述共同战略目标,双方表示将“研究自卫队与美军有效对付多种课题的作用、任务、能力”,“提高自卫队与美军的相互运用程度”。② 这意味着:日美军事合作的地理范围由亚太地区扩大到全世界,将中国与朝鲜视为潜在假想敌;谋求自卫队与美军一体化。

这里拟就“2+2会议”公报中对中国的定位进行一些分析。据称,日美事务当局在起草“共同战略目标”过程中,双方讨论的“最大焦点就是有关中国的表述”。起初日美双方拟在共同战略目标中写明“必须关注中国增强军事力量”,以强调中国的军事威胁③。后来出于外交考虑,最终落脚为要求中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在军事领域提高透明度”,以及表示“欢迎中国在地区与世界发挥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其措辞“并不如声明所说的那样轻松,而是深具敌意的”。④ 2005年初起,美国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中国威胁论”大辩论。7月,美国国防部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宣称,中国的军费开支是公开公布的两到三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指责中国“加强军事力量的步伐及范围已经危及地区性军事力量平衡”;宣传“今后,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中国领导人在取得外交优势、捍卫安全利益及解决争端方面很可能更迅速地诉诸武力或进行威胁”。美国军方这样做,目的是力图将“中国威胁论”扩散到整个亚太地区,以便动员国际舆论牵制中国。“2+2会议”公报要求中国“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其真实意图是,日美“决不允许(中国)对台湾行使武力”,“若中国不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美日为了本地区的安全,就不能置之度外了”。⑤ 此外,公报所说的“欢迎中国在地区与世界发挥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也是一种双关语。有的日本媒体指出:“这是一种‘软包围战略’,它意味着敦促中国对日美采取协调路线。如果一旦中国采取挑衅性行为,日美就会转而实行‘遏制’。”⑥

美国在中国周边编织“战略网”

进一步强化日美同盟是布什政府进行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以“9·11”事件为契机,开始全面研究审议国家安全战略和全球军事部署。布什政府认为,未来美国面临四大威胁: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失败国家”问题和中国的动向。在美国看来,上述威胁主要集中于从中东、海湾、南亚、东南亚到东北亚的所谓“不稳定弧形地区”,认为在东北亚,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战火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国的内部发展仍然不确定……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转变”(美国国务卿赖斯2005年3月访日时的讲演),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基于上述判断,美国将全球军事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其中重中之重是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在内的东北亚。迹象表明,美国基本战略构想是,对中国采取既接触又防范的两手策略,在同中国进行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合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在中国周边地区编织“战略网”,⑦ 以便一旦中国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采取挑衅行为就转而(对中国)实行‘遏制’”。

作为其编织“战略网”的首要措施是,美国重新调整和加强其在西太平洋军事部署。在西太平洋地区,美国决定从韩国撤走12,500人。应日本要求,美国在“2+2会议”的“中间报告”中承诺,在今后6年内分阶段将驻冲绳的7,000名海军陆战队后勤人员转移到关岛。与此同时,美国计划通过调整军事部署,进一步加强其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作战能力。资料显示,美国计划将驻本土的陆军第一军司令部迁往日本的座间;海军拟于2008年以“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取代以横须贺为基地的“小鹰”号常规航母,另计划在西太平洋部署第2艘航母,以加强第7舰队;空军继续保持和加强驻横田基地的第5航空队司令部职能。日本报刊指出,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亚太美军指挥权集中到日本,以“牵制军事现代化的中国,并为防止台湾海峡危机做准备。同时保持对北朝鲜的遏制力,以期完成对台湾海峡和北朝鲜这‘两个正面的作战战略’”。⑧ 与调整驻日美军军事部署的同时,美国正在进一步加强关岛的海空军战略兵力,其目的在于把该岛建成一个“力量投送中心”,以便“威慑”对手,并在需要时对对方实行战略性打击。

其次是“重建联盟体系”。近几年,随着战略重点的转移,美国的亚太盟国在美国全球和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突出。2005年初,赖斯在参议院听证会上强调: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是美国“对抗共同威胁,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合作伙伴”。⑨ 表明了美国力图加强与上述盟国关系的强烈愿望。鉴于日本所具有的优越战略地位及高度发达的经济与科技水平,美国始终把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强化其亚太战略、在亚洲编织“战略网”的“支柱”和“核心”。近年来,美国同澳大利亚的军事合作进一步加强。2004年,霍华德政府公开宣布,澳大利亚“将发挥美国副安保官的作用”。⑩ 同年7月,澳大利亚决定参加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有报道称,未来美军可能在澳大利亚北部的达尔文市郊外设立军事据点。2005年5月,赖斯宣布,美澳日决定建立“三方战略对话”机制。

第三,军事上加快“重返东南亚”的步伐。其主要措施之一是加强同新加坡的军事关系。新加坡扼马六甲海峡南部出口,且可控制南海,西进印度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美国自从1992年被迫撤出菲律宾的苏比克和克拉克基地之后,即开始把目光转向新加坡。2000年4月美新签署协议,决定2003年6月前在新加坡的樟宜为美军建设一个可容纳包括航母等在内的大型舰艇进泊的深水码头。目前美第7舰队的后勤司令部进驻该地。2005年7月中旬,新总理李显龙访美,同美国签署了“安保和军事合作的基本文件”——“战略框架协议”,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两国军事合作关系。自1992年美军从菲律宾撤离后,美菲军事来往几近停顿。1998年2月,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双方签署《美菲访问部队协定》,重新开始加强军事联系。“9·11”事件后,美菲签署为期5年的《后勤互助协议》。该协议规定,当一方或双方决定参加菲律宾领土范围内或范围外的合作行动时,一方应为另一方提供军事后勤服务和物资援助。在美国“重返东南亚”的战略部署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动向是,美国积极接近越南,谋求与越南加强军事联系。此外,美国同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的军事合作也在恢复和加强。美国采取上述措施,既出于反恐的需要,也基于牵制和防范中国的战略考虑。

第四,同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众所周知,1998年印度进行核试验后,美国对印实行制裁,使两国关系冷淡。“9·11”事件后,出于反恐需要,美国采取主动,解除对印制裁,使两国关系重新升温。近年来,随着美国全球和亚太战略的调整,印度在美国战略构想中的地位突出。2005年3月,赖斯访问印度期间,声称美国最新的外交政策目标是“帮助印度在21世纪成为一个世界强国”。(11) 在这种背景下,两国在全面改善关系的同时,在军事领域的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6月底,印度国防部长慕克吉访美,同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签署了一项为期10年的《美国—印度防务合作新框架》。继慕克吉访美之后,7月中旬印度总理辛格访美,在会谈中,布什总统再次提出,两国要建立广泛的经济和安全合作伙伴关系。(12) 在印度拒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的情况下,布什仍表示,美国“将致力于与印度进行全面的民用核能合作”。有评论针对上述美印关系的发展指出:“美国正在为同中国展开大规模冲突做准备,并在着手构建反华联盟。”(13)

第五,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9·11”事件后,美国借军事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之机,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租用了6个机场,部署了上百架运输机、战斗机和空中加油机,驻军达6,000人。此外,在土库曼斯坦也驻有一定数量提供支援的美军人员。鉴于阿富汗反恐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告一段落,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各国领导人呼吁美国确定从中亚撤军的最后期限,但遭美国拒绝(最近,美国应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要求,撤走了在该国的驻军)。

日本借机谋求“军事崛起”

战后,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日交替采取两种互不相同的政策:一种是“弱化日本”政策,另一种是“强化日本”政策。小布什上台以来,采取的是“强化日本”政策,其目的是“将日本变成可靠、坚定的‘远东地区的英国’”。(14) 布什政府的这种对日政策倾向正中日本下怀。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追求政治大国的道路上面临两大政策课题:一是谋求作为“普通国家”,实现“海外派兵”,在世界舞台上发挥军事作用;二是针对中国崛起和“日益增加的军事实力”采取相应军事和安全措施,以防中国强大后威胁日本在亚洲的政治主导地位与自身安全。基于上述两大政策考虑。自90年代末期以来,尤其是小泉上台以来,日本加紧调整防卫政策,积极谋求“军事崛起”,以便为未来走向军事大国道路奠定基础。布什政府的对日政策取向为日本实现军事和外交政策转变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条件,使日本得以用加强日美同盟的名义走上“军事崛起”的道路。

一、建立健全“海外派兵”与应对战争的法律框架。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日美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签署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以来,日本在落实对美军事承诺名义下,先后制定了10余个与战争有关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框架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周边事态法》,1999年制定,主要是规定当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等所谓“日本周边地区”爆发军事冲突时,如美国出兵干预,日本将以后勤支援的形式协助美军作战。其二是《武力进攻事态对策法》、《保障美军行动顺利法》、《交通、通信利用法》等10个法案,分别于2003、2004年获国会通过生效。这些法案通称“有事法制”,实际上是一系列战争动员法。其三是《反恐对策特别措施法》(2001年制定)和《支援伊拉克重建特别措施法》(2003年制定)。这两个法案是日本为派兵支援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战而制定的临时性法律,原规定有效期限为一年,后多次延长,现仍在实施中。它们的意义在于突破了“周边事态”的底线,使日本自卫队得以在东亚以外的地区自由采取军事行动。

二、积极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自2005年2月19日“2+2会议”公报发表后,两国事务当局于10月29日发表“中间报告”后作出具体安排:第一,驻日美军将在横田基地设立“联合统一运用调整所”(即日美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以加强自卫队与美军相互联系,实现共同作战指挥。第二,第一军司令部由美国本土移防日本座间后,对原驻日美军陆军司令部进行改组,使之成为可随时展开、遂行综合作战任务的“陆军作战司令部”。同时,日本拟将2006年建立的快速反应部队“中央应急集团”司令部设在该营地内,以便与改组后的美国“陆军作战司令部”实行统一作战指挥。第三,空军方面,双方决定将日本负责导弹防御和防空作战指挥的航空总队司令部由府中基地迁往横田基地,以便同美国空军共享情报,共同对付对方的导弹袭击。日本之所以积极推进“日美军事一体化”,目的是为自卫队同美军进行联合作战创造条件,使自卫队得以在支援美军的名义下在海外发挥军事作用。

三、加紧推进修改宪法的进程。现行宪法第九条的规定严重限制了日本扩军和对外采取军事行动。自20世纪50年代初重整军备以来,日本一部分政治势力就一直主张修改宪法,并大力开展修改宪法运动。目前,修宪运动已取得很大进展。2005年11月,自民党发表“新宪法草案”,建议日本对宪法进行全面修改。该草案删除了第九条中有关“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力,不承认国家之交战权”的条款,改为“为了确保我国的和平与独立以及国家与国民的安全,保持以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指挥官的自卫军”,同时增加“自卫军”能够参加“确保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行动”等条款。(15) 近几年,在自民党主导和改宪势力大力推动下,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修改宪法的重大变化。看来,修改宪法只是时间问题。一旦宪法第九条作出如上修改,日本不仅可名正言顺地将自卫队改称“自卫军”,拥有正式的国家武装力量,还可以“行使”过去被认为宪法禁止的“集体自卫权”,从而为日本派兵同美军在世界各地实施联合作战或参加国际多国部队创造条件。

四、将自卫队建成外向型军队。2004年12月,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了为期10年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以取代1995年制定的旧《防卫计划大纲》。与旧大纲相比,内容发生了两大重要变化:一是公开点中国和朝鲜的名,把中国和朝鲜视为“潜在假想敌”;二是把参加“国际和平合作活动”,也就是“海外派兵”提升自卫队为与本土防卫并列的“本职任务”。基于这两大变化,日本计划在新大纲执行期间,一方面调整军事部署,加强西部和冲绳方面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增加采购空中加油机、远程运输机和建造大型运输舰等,以提高和加强自卫队的对外投放和作战能力。情况表明,日本正在借强化日美同盟之机,谋求建设一支强大的外向型军队,以便在支持美军在全球作战的名义下,干预地区和全球安全事务,成为世界政治乃至军事大国。

注释:

①(美)《华盛顿时报》(网站)2005年4月15日。

②2005年版日本《防卫白皮书》第375页。

③(日)《产经新闻》2005年2月20日。

④(港)《信报》2005年3月1日。

⑤(港)《信报》2005年3月1日。

⑥(日)《产经新闻》2005年2月20日。

⑦(美)《洛杉矶时报》2005年6月19日。

⑧(日)《产经新闻》2005年2月28日。

⑨(日)《产经新闻》2005年1月19日。

⑩(日)《产经新闻》2004年9月6日。

(11)(英)《卫报》2005年4月8日。

(12)路透社2005年7月18日电。

(13)(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5年7月20日。

(14)(日)《朝日新闻》前记者高桥功辅文章:《日本将成为远东地区的英国》,香港《亚洲时报》2005年2月23日。

(15)(日)《朝日新闻》2005年10月29日。

标签:;  ;  ;  ;  ;  ;  ;  ;  ;  ;  

加强日美同盟体系的战略规划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