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佳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445000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07-209-01
21世纪是世界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对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单一的知识结构需求转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复合需求,要求未来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立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特别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起点,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面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如何实施"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研?quot;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1、国内外对"整合"研究的概况
世界正快步进入信息时代,早在1985年,美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在一项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2061计划中得到体现,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与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加拿大各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不断增加,并取得良好效果。如1988年2月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quot;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各个学科中都要积极利用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进行教学(即将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近年来,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积极进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理念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工作。我国的课程整合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初现端倪。近年来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重点科邢钅俊缎⊙в镂?quot;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在探索课程整合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宗教、艺术、科技、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面对纷繁庞杂的史料,如何聚集起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和信息并快速、便捷地加以利用就成了历史教学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梦想。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历史过程发生过以后便是事过境迁,过眼烟云,无法让我们去亲身经历和体验,这是历史教学面临的难题之一。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以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等)来认识历史过程,但又不是所有的历史材料都能接触到的,这样信息技术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些问题。把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录像片以视频采集形式转化为avi数字电影式的文件,照片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并配以说明性的文字或录音,编制cai课件。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特征是指历史知识包含生动、具体内容,历史过程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而具体的历史文件和历史事件又包含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条件等要素。具体性特征包括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内容,它是一个包含复杂关系,具有丰富形态和情感变化的有机整体,因此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机械枯燥的文字表述,生动真实的历史场景靠语言很难再现的,而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征可以使历史知识的呈现声形并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历史知识的个别属性,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还有历史知识是有因果联系性,是指历史知识构成的复杂性与结构性。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它们各自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又存在互为因果的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单靠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述的方式来讲解,由于受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的淋漓尽致,而通过信息技术来制作历史课件,在各个历史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如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在历史知识框架中包含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另外,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高考与信息技术挂勾也已在逐步成为现实。这样,就促成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可行性。
3、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依整的仅仅是薄薄的一本教科书,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的面貌,又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再加上高考"3+x"的模式,要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信息化的时代的学生拥有快捷丰富的信息来源:上网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大量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与历史有关的事实热点、大型考古活动的现场直播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调动了学生了解历史渊源的兴趣。这就要求历史教学改变过去"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平面式的课堂教学,而要与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的立体化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新的世纪呼唤个别和差异性的教育,呼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显得比较缓慢,跟不上时代的速度,使学生不能更生动活泼地学习历史,也就更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更新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这样,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二、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新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它将直接反映出教师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进程。教学结构的改变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的深刻变革。目前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以教师为中心,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就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逐步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进行对比两种历史教学结构:
新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主要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与教理论、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精神分析主义的学习理论。
特点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促者,是学生良好情操的培养者。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3、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学生还从其它教学资源如图书馆、网上资源并获取大量知识。4、教学媒体既是辅助历史教学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5、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个别辅导式。6、学习行为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为主。
优势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设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①。为了真正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并取得实效,我们认为整合要注重以下三大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注重整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1)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样信息技术必须与历史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相互整合,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2)在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中,教师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生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学,教与学既有不同,又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其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使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诸环节达到真正的整合,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3)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嫁接在传统的教学结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只有师生的角色作用发生根本改变,信息技术才能正正起到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成历史教学相互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2、注重整合的基本模式
基于上面所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新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要根据历史教材内容、教师的个性特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来选择整合的教学模式。如图表:
模式特点适合教学内容
演示模式1、通过演示声音、图形、视频、动画、文字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和直观。2、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重点。3、学生可利用教师及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利用形象材料进行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逐步领悟,发现规律性的历史知识。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我探究、发现的能力,达到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适合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为主的教学内容。
交互式学习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探索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学生个体或小组跟着计算机屏幕出现的问题操作、思考、讨论,教师要观察其进程,了解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对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适合以军事史、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为主的教学内容。
信息收集整理模式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的方案。适合阅读课的教学内容,例如:高一新教材的《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等。
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它把文字、图形、录像、声音、动画以及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引入教学实践当中。学生可以利用internet国际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协作学习,可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讲授,也可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提出问题,接受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相关站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学习交流形式多样化,范围更宽广。班级内学生可以互相协作学习交流,也可与老师、国内外学者进行学习交流。①适合阅读课和活动课为主的教学内容。例如高一新教材的《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等。②适合基础性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模式,是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这样就可以建立"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网",由师生共同完成,主要由研究方向、学习资源、网上交流、课程管理、研究成果和在线帮助等六个栏目组成,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平台。适合历史科的研究性学习。例如:高一新教材的《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我所经历史的"改革开放"》、《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等研究性课题
以上各种整合模式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
3、注重整合教学质量的评价
我们认为整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考虑三大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学生课堂行为。
(1)智力因素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和创造的能力,主要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采用考试测试、学生作业和学生的作品设计(如学生的课件设计、题目设计等)的检测方法。如图表: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效率)智力因素检测图表:
名称内 容检测方法
智力因素记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考试测试学生作业学生作品设计(课件设计、题目设计)
理解1、对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2、对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理解。3、对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的理解。4、材料和图表的解读。
应用创造1、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对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从材料和图表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3、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4、对于一定历史事实的原因和影响进行阐释。5、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6、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2)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注意力程度、自信心等,主要通过观察、调查问卷和个案分析的检测方法。
(3)学生课堂行为包括提问的频率、回答问题积极性、讨论交流、辩论、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等,主要通过观察、问卷调查、作品分析和个案分析等检测方法。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应重视几个问题
1、整合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不走老路子
整合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全方位的现代化。不能让先进技术走老路服务,比如变"人灌"为"电灌",那就有悖初衷了。
2、整合的模式,教师要根据课型、学生情况、教师的个性和教学条件的灵活运用,不能机械教条,死搬硬套。
3、提高历史教师的现代信息理论素养,主要包括有:信息意识素质、计算机基础素质、应用软件操作素质、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素质、课件设计和制作素质。否则,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再度转入"教师中心论"的旋涡。
4、加强历史教师与电教计算机教师、美术教师等的合作,是提高整合的教学实践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样就可以成立课件制作小组,促进教学软件的开发,发挥群体的合作功能。
5、开展地区间、学校间的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学习交流,可减少或避免低层次的重要实践,提高整合实践的水平。
论文作者:吴佳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7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历史教学论文; 结构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7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