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医五味的现代应用论文_曹结卿,李月凤

试析中医五味的现代应用论文_曹结卿,李月凤

曹结卿 李月凤

(广东省中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0)

【摘要】中医博大精深,五味伦理源远流长。现今社会压力及竞争使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或疾病状态,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及书籍,将从临床用药及日常食疗方面去分析五味的现代应用,用五味理论去指导实践,调节人们的饮食习惯,使得中医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五味;临床用药;食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343-02

天予人正气,地予人五味。五味入于口,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精微內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生化机能。五味是指中药药味酸苦甘辛甜,最早见于《内经》有关理论,《内经》中五味一词共出现36次[1],根据药食同源原则,人们慢慢用五味的理论来指导膳食养生形成五味调和中医食疗观。五味是食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可以说是食物作用于脏器的高度概括。

1.五味入五脏,过食五味易损五脏

食物色味与五脏相通,五味归属五脏。脏器因每个人色味嗜欲和饮食物的性味特性不一而各有所喜归。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2]。酸枣仁汤治疗虚烦失眠,就是利用酸枣仁酸入肝原理达到养血补肝之效;导赤散中利用苦入心原理使用苦寒之木通清心降火,利尿通淋;四君子汤中利用甘入脾原理使用人参、白术、甘草等甘药补益中焦脾胃之气;桑菊饮治疗风热咳嗽,就是利用辛入肺原理用辛凉之桑叶、菊花以发散肺热;六味地黄丸、四神丸的服法要求以淡盐汤送服,是利用咸入肾原理使引诸药以加强补肾。

五味、五脏遵循着生克关系,若一味过多或不及,就会影响相对应的脏腑,还会波及其他脏腑,即一味不调,则五味不和[3]。过食咸味,致肾水克心火,而致腰部大骨受伤,肌肉萎缩,心气被抑制,心充在血脉,心之华在面,故血脉凝滞,面色改变。过食甘味,致脾土克肾水,即脾盛烦闷不安,肾脏失去平衡,肾充在骨,肾之华在发,故骨骼疼痛,头发脱落。过食苦味,致心火克肺金,肺充在皮,肺之华在毛,故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过食辛味,致肺金克肝木,肝充在筋,肝之华在爪,故筋脉拘挛,爪甲干枯。过食酸味,致肝木克脾土,即肝脏津液过盛,脾胃衰竭,脾充在肌,脾之华在口唇,故肌肤皱缩,口唇干裂起皮。

然而现代人对美食的要求更为严格和多样化,追求舌尖上的刺激和满足。肥甘厚味,辛辣刺激食物更能给予人们视觉味觉冲击,加之缺乏健康常识,人们往往嗜甜厌苦,久而久之就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调,痰湿瘀阻,继而引起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等代谢性疾病。故我们要更好地利用中医五味理论去规避疾病,做到五味调和,不偏颇嗜食。

2.五味现代的应用

2.1 五味在临床治疗用药中的应用

中药五味理论包含了药性的升降浮沉,契合了疾病引起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病机,应用五味理论调节脏腑气机,顺其性而治,气机得调疾病自愈[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脏者,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素问》记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根据这一记载及相关的药物治疗经验,把辛味药发挥的作用归为发散、行气、行血等,如麻黄能发汗解表;把甘味药发挥的作用归为补虚、和中、缓急等,如甘草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酸味药发挥的作用归为收敛固涩,如乌梅丸既能敛肺止咳,又能涩肠止泻;苦味药发挥的作用归为能清泄、燥湿等,如黄连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通便;咸味药发挥的作用则归为软坚散结及泻下通便,如芒硝泻下通利大便、润燥软坚;淡味药发挥的作用则归为渗湿、利水,如茯苓能利水渗湿;至于涩味和淡味则分别归于酸味和甘味。

王攀红[5]指出掌握住五味理论和注意并做到谨和五味能发挥好中药五味独特的药用价值,对疾病产生积极地正面影响,达到调养身体和预防疾病的效果。孙艳红[6]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性味上,多选用甘寒、酸甘及咸寒之药,体现了甘寒养阴、酸甘化阴及咸寒滋阴的组方法则。并体现三焦分证用药特点:上焦主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生津药配伍甘凉生津之味;中焦主选甘、苦、寒之药,重救胃阴;下焦主选甘、咸、酸、苦、寒、平之药,以滋补肝肾之阴,并顾及肺胃之阴。掌握药物性味与归经入脏腑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用药的靶向性和准确性[7]。

2.2 五味在日常食疗中的应用

在治疗和调补时,都可以用与其相宜的食物。所谓的五宜就是指在五脏六腑患病时,选用与之相适宜的五味,脾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子;心病宜食麦、羊肉、杏子;肾病宜食大豆芽、猪肉、栗子;肝病宜食芝麻、李子;肺病宜食黄米、鸡肉、桃子等。酸性收敛,病在筋不喜收,所以不能多食酸味,辛能发散,病在气不喜散,所以不能多食辛味,咸能软坚,病在骨不喜软,因此不宜多食咸味,苦能化燥,病在血不喜燥,因此不能多食苦味,甘能助湿,病在肉不喜壅滞,所以不宜多食甘味。

另外,肝病禁忌辛味,心病禁忌咸味,脾病禁忌酸味,肾病禁忌甘味,肺病禁忌苦味。

3.小结

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应用,起源于《黄帝内经》,后继各家医者的论述与其一脉相承并有所创新。看似简单的五味理论,却是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五行生克制化、阴阳、天人合一等丰富的内涵,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而对于日常食疗来说,我们要做到饮食宜调和五味,不偏颇嗜食,这样才能骨骼健壮、筋脉调和、气血流畅、气息精纯。

【参考文献】

[1]朱明海.我读《内经》说五味(上)[J]. 国医论坛,2014(03):60-63.

[2]张元素.医学启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王子炫.从“五味调和”看中国传统审美思想[J].名作欣赏,2017(26):156-158.

[4]冯文战,李光霞.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J]. 光明中医 2016,31(19)2753-2785.

[5]王攀红,王倩,范文涛.《内经》中药五味与药理学五味对疾病的影响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63):97-98.

[6]孙艳红,陈文慧,王寅.从四气五味探讨《温病条辨》养阴方剂用药特点[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0,33(6)36-38.

[7]邰长利.浅说四气五味理论与临床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11)2186-2188.

论文作者:曹结卿,李月凤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0

标签:;  ;  ;  ;  ;  ;  ;  ;  

试析中医五味的现代应用论文_曹结卿,李月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