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琴1 曾朝蓉2 尹琴1 谢祥琴1
(1合江县人民医院 四川 合江 646200)
(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四川省康复医院?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 成都 611333)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300-01
深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下肢,常继发于手术、分娩、肿瘤、创伤等危险因素[1]。下肢静脉血栓是骨科病人围手术期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显示,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后流行病学发现:中国DVT发生率为1.8%~2.9%[2]。对预防血栓的发生目前有较多成熟的方法,将这些预防措施结合医院实际进行管理将能更好的预防血栓的发生。经过2017年对我院骨科病房血栓预防进行以护士主动参与的医护一体化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结果
1.1 一般资料
收取2017年我院骨科卧床病人436例,其中脊柱骨折180例,髋部及骨盆骨折80例,股骨及胫腓骨骨折78例,髋关节置换术56例,膝关节置换术22例;与2016年卧床病人418例,其中脊柱骨折160例,髋部骨盆骨折76例,股骨及胫腓骨骨折86例,髋关节置换术60例,膝关节置换术36例进行比较。
1.2 结果
检查病人住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病人的症状,再进行下肢血管彩超筛查,2016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发生率为3.3%;2017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为9例,发生率2%。
2.方法
2.1 2016年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骨科卧床病人进行血栓预防,2017年采用以护士主动参与的医护一体化管理。
2.2 针对骨科病房卧床病人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以及我院现有的血栓预防的药物、物理治疗等条件,基于Caprini VTE风险评分[3]设计出《骨科病房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及干预措施》。
低危(<3分)、中危(3分~4分)、高危(5分~8分)和超高危(>8分)。
患者选择:对符合≥41岁,卧床,术后之一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干预措施:低危患者0~2分:早期活动或早期下床活动。
中危患者3~4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血栓危险性及预防措施;可以下床者早期下床活动,卧床者指导踝泵运动,翻身,主被动ROM练习,多饮水;物理预防;药物预防;
高危和超高危患者≥5分:通知医生,提醒医生根据病人病情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血栓危险性及预防措施;可以下床者早期下床活动,卧床者指导踝泵运动,翻身,主被动ROM练习,多饮水;物理预防;药物预防。
2.3 组织培训
与科主任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骨科病房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及干预措施》,使全科室医护人员熟悉评估方法和干预措施。
2.4 建立表格
护士通过对入院时≥41岁或卧床病人;卧床病人术前,所有术后卧床病人进行血栓高危病人的评估,根据评分提供干预措施,使病人及家属可以得到整体的血栓预防的健康教育,减少因护士知识缺乏导致的未作预防血栓的教育,使病人增加血栓发生的风险。
2.5 护士长、责任组长每周2次对低年资护士的血栓风险评估和血栓预防的效果进行评价,将结果反馈给责任护士和责任医师,促使科室医生护士对血栓风险评估和血栓预防措施的掌握和正确实施。
3.讨论
骨科病房有较多深静脉血栓高危病人,预防血栓发生应该作为骨科病房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之一。医护协作,护士作为一线的临床工作者,他们有比医生接触病人更长的时间,让护士在常规的护理工作中加强血栓风险评估,并将血栓高危结果告知医生,使医生引起重视,给予高危病人预防血栓的药物治疗,从而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目前,骨科病房DVT致病高危因素方面的研究及预防措施趋于成熟[4],骨科病房卧床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仍然有较多的骨科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的报道,因此,对骨科病房预防血栓发生进行整体管理,改变医护各自进行的局面,才能更好的降低骨科病房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深明,武日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实践与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12):1264-1304.
[2]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2):65-71.
[3]张学辉,喻姣花.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研究进展及展望[J].护理研究,2014,28(11):3982-3984.
[4]赵丽霞,醋爱英.骨科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7,15(16):1935-1937.
论文作者:张远琴1,曾朝蓉2,尹琴1,谢祥琴1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血栓论文; 骨科论文; 病人论文; 病房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发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