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弥勒第一医院呼吸内科 云南 红河州 652399)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联合吸入不同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并进行安全性分析。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基础药物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溶液治疗,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治疗,均治疗两小时后依据患者症状、气血及其他综合情况的改善进行临床疗效分析,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药物的安全性和血气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两小时后的血气指标(pH值、pCO2、pO2)均有明显改善,并且研究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呼吸机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4-0062-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对象,入选原则:患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动脉血氧分压小于60毫米汞柱;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81岁;无治疗类药物过敏史;患者家属知情并同意。排除原则: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足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溶液(通用名称: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批准文号:H20140475产品规格:2ml:1mg×5支(普米克令舒))治疗,在无创正压通气间歇阶段,应用空气类压缩泵予以雾化吸入,每次2毫克,每日2次,以8日为一治疗周期。
对照组给予雾化吸入沙丁胺醇(通用名称: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产品编号:14200308142批准文号:H20140029生产厂家:Glaxo Wellcome Operations(英国)每次2吸,每日3次。)治疗。
1.3 观察标准
治疗两天后,根据两组患者的血气指标和临床症状等进行疗效判断。有效:血气指标正常、呼吸顺畅、紫绀消失;好转:血气指标好转、呼吸较困难、紫绀缓解;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统计处理数据,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气指标改善比较
两组经治疗后血气指标都有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出现2例头心慌,1例头痛。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心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气短或呼吸困难,呼吸功能受到严重阻碍,并发呼吸衰竭时,含量血液中O2含量降低,pO2值降低CO2含量升高,使血液中CO2黏度增加,血液pH值降低。呼吸衰竭患者病情的严重情况可通过血液pH值进行评估[1]。若血气指标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循环和呼吸功能损伤,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最基本治疗是改善血气指标。同步性能好,舒适感好是无创呼吸相比于有创呼吸较突出的优点,因此临床上使用广泛[2]。
本文对比分析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布地奈德的治疗效果优于沙丁胺醇,且不良反应少。布地奈德作为糖皮质类激素,对糖皮质激素的受体亲和力高,经过雾化吸入后能够以最快速的速度进入到靶器官中,对支气管的细胞和炎性细胞进行控制,降低炎性反应发生,另外通过呼吸道进行吸入,吸收快,在15~45分钟就能达到血浆峰值。
综上所述,无创呼吸机联合吸入布地奈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贺.优质护理干预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J].养生保健指南,2019(13):43.
[2]葛建梅.职业性尘肺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2018(36):308-309.
论文作者:周云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呼吸论文; 患者论文; 血气论文; 两组论文; 疾病论文; 阻塞性肺论文; 指标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