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小说论

张翎小说论

张佳[1]2012年在《残缺﹒游离﹒多元》文中研究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家庭为基本生活单位的国家。家庭承担着个体的成长、生活,在国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怀乡去国的移民,作为双重文化的边缘人,其面对故乡“老”家和海外“新”家,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通常是海外华文作家关注的重点。在华文作家张翎的笔下,移民面对两性关系、手足亲情、代际情谊,他们在异乡游离、寻找、突围……饱尝辛酸,却依旧顽强而执着的生存着。阅读张翎的小说,新家、旧家间的家庭纠葛,是其小说的闪光点。其家庭伦理书写中,有分隔两岸,遥首以盼的“分裂家庭”,有出轨与死亡的悲情婚恋,有别具特色的父母之爱,也有爱恨交织的姐妹情谊……。张翎小说描写人物对家庭伦理的反叛与回归,展现移民冲破东西方文化藩篱的坚持,书写移民在寻找与游离中走向从容、理性的认同历程。张翎作品中的家庭伦理关系,丰富了她小说的文学表现力,也让移民在新家与旧家之间的行走中,彰显出多元的身份诉求和文化认同。本论文以张翎小说中的家庭伦理关系为研究点,通过对其中的两性关系、代际情谊、手足深情这叁种典型家庭关系分析,审视张翎笔下,移民家庭生活的残缺、游离和多元的变迁历程,展现其家庭伦理书写的承袭与超越,论证其伦理书写背后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折光,发现其家庭伦理书写的成就及价值。

陈莉[2]2017年在《张翎小说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翎作为新移民文学“扛鼎”作家,其小说叙事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叁方面:一、张翎通过钩沉收集史料,运用“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书写百年移民史,重现了历史真实。同时张翎通过刻画女性之“痛”,书写生命体验。二、张翎在其叙事文本中创造了“时空交错”结构,而且这种叙事结构丰富多样。张翎在小说叙事视角设置上,也有多样创新。叁、张翎小说运用重复叙事,造就了独特审美张力。论文由叁个章节构成:第一章,移民史及女性之“痛”叙事。张翎通过钩沉收集散落在各地的史料,运用“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通过大量的移民生活细节书写了百年移民史,并重现了历史真实。同时,张翎通过这种叙史方式思考了移民与国族命运、种族冲突之间的复杂而紧密的关系。张翎的这种叙史方式与思考维度不仅提高了新移民叙事的思辨性、拓展了新移民叙事的主题格局,而且也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用当今的眼光审视移民史。其次,在张翎的小说文本中,女性的“痛”作为一种个体性生命体验,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存在。张翎从性别体验独特角度出发,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其女性书写显示出与萧红不同的思想情致。如果说萧红更多地从女性群体书写女性的麻木,张翎则从个体体验出发,书写了女性在父权思想之下的生命之痛。第二章,叙事时空与叙述者。“时空交错”是张翎在其小说文本中创造的独特结构艺术,也是张翎小说文本的典型特征。张翎小说文本至少可以归结为五种叙事结构:多线并进式结构、拼图式结构、锁套式结构、树状式结构、环型结构。这些叙事结构形成了张翎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时空交错”结构使小说叙事无法拘泥于一时一地,为了更好地统摄整个文本,张翎通常运用成熟的第叁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但她的新作《流年物语》与《死着》在叙述者角度有所创新。在《流年物语》、《死着》两部作品中,张翎一改前期叙事方式与技巧,利用第一人称叙述结合第叁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技巧,使这两部作品极具吸引力。这两部作品给了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从《流年物语》与《死着》两部作品不难看出,张翎试图对自己的叙事系统进行更新,使其小说文本能够呈现新的审美效果。第叁章,重复叙事。张翎小说存在重复叙事现象。实际上从叙事美学这一角度分析重复叙事,会发现重复叙事作为小说家的叙事技巧,它与罗兰·巴特所说的“文际关系”是相通的。同时,重复叙事这一叙事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内涵、提高了文本的审美张力。重复叙事不是简单地模仿复制与抄袭,而是一种“生产力”。张翎在叙事艺术上的创造使其成为新移民文学翘楚,并由此推动了新移民文学的长足发展。

张会君[3]2010年在《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翎是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她较为精准地把握了时代风云,用一支灵动的妙笔谱写出了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华采乐章,在新移民文学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文化视野开阔、思想蕴藉深广,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注重新移民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张翎小说创作的一大特点。本论文立足于文本,试图在新移民文学的视野下分析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的特点,揭示出张翎小说的文学特质。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身为新移民作家的张翎在历经十年国外生活的磨砺之后,能够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去打量世界。她的小说世界为我们展现了众多行走在原乡与异乡之间的新移民形象。张翎将笔下的人物放置在中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主要塑造了“游离”和“寻根”、“移植”和“突围”、“融合”和“跨越”叁类不同的新移民形象。作家通过“历史叙事”、“两地视野”、“自传性书写”等不同方式,为我们呈现了多彩的人物生活图景。这些人物身上的文化乡愁已逐渐淡化,作家所要塑造的不再是简单的出国者形象,而是对于“世界公民”身份的指认。张翎在展现新移民跨越中西方两种文化,追寻人生理想和精神家园的同时,努力建构新的“文化身份”。正是由于张翎具有一个开放性的文学视野和对多元化的文化认同,才使得她的小说少了一份控诉,多了一份冷静和思考,更关注“人”本身,体现出新移民文学的特点。

郭坤英[4]2018年在《论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文中认为加拿大华裔作家张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研究界和读者们的关注。她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了新移民作家群体中一颗璀璨的星星,与严歌苓、虹影并称为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叁驾马车”。作为一个新移民女性作家,张翎一直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在创作。她常从女性的视角去描写不同历史时空境遇下的女性,以独具特色的书写方式去表现女性的意识,传达女性内心的诉求。本文将以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文本细读的方法,并以女性主义叙事理论、比较文学理论为支撑,对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进行探讨。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张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将之分为叁类:一是宏大历史映照下的中国本土女性形象;二是家庭和婚恋关系中的移民华裔女性形象;叁是作为“他者”的西方女性形象。作为一个独立、坚强、乐观的女性,张翎所塑造的女性皆呈现出相当正面的形象,都很善良、坚强、宽容,而且她是以一个赞赏的态度来塑造她们。这不仅与她的性格和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有关,还与其个人经历和创作观有关。第二章主要研究张翎女性书写方式,从结构、视角、语言叁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有着国内外的生活经历,张翎的小说常常以国内与国外、原乡与异乡、过去与现在这样互相更替、穿插的画面呈现,以“交错式”的结构去叙述故事。为了更好地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张翎还采用了多样化的视角,其叙事语言和审美意象的选择也充满了女性化色彩。第叁章主要挖掘张翎小说中的女性意识。第四章主要探讨张翎个人经历对其女性书写的影响,以及其小说创作是如何体现这种影响,这将更有利于更好地解读其小说中的女性书写。第五章主要将张翎小说与海外华文小说中的女性书写进行比较,并以严歌苓、虹影小说的女性书写为代表,以此挖掘张翎小说在海外华文文坛中的地位和意义。在张翎的小说中,女性不再是被男权欺压,被历史遮蔽的个体。她们有自身的追求,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男性。张翎能够始终以一种“主体”的女性姿态,在中西双重文化视野下去思考历史与女性、男性与女性、女性与女性间的关系,关注女性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遭遇和体验,不再以传统道德标准看待女性,而是呈现女性的真实感受,从中思考女性的地位与出路,这些无不体现她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王文瑞[5]2013年在《论张翎小说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名早年生活在国内后移居海外的作家,张翎深受中西两种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其小说的叙事方式上,她将这种由国内到国外的双重生活经历所赋予的独特感悟倾注在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将写作技巧、叙事策略以及她对世界的看法熔铸在一个又一个独具特色的文本之中,成就了其作品的独特叙事艺术。本论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入手,通过文本细读并辅之以相关叙事理论、互文性理论以及跨文化写作相关知识,从结构、意象、语言以及互文性四个层面来分析张翎小说的叙事特点,并试图阐释造成这种叙事效果的原因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以期能为张翎小说的深入研究作出一点贡献。论文共分为四章,具体阐释如下:第一章论述张翎小说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张翎的许多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国内与国外、过去与现在在其小说中来回跳跃穿插,“时空交错”是其小说叙事的显着特点之一。本章首先结合文本阐释“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在张翎小说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分析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的叁种实现方式——情感线索、悬疑手法的使用以及书信的穿插。第二章讨论张翎笔下蕴含丰富的叙事意象。张翎由国内走向海外,其笔下的意象也呈现出一种跨文化的特点,张翎笔下的意象可以分为叁类:一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老房子、老院子以及中国的民风民俗;一类是外国与中国移民相关的,如公路、餐馆、洗衣店;还有一类意象是将国内与国外连结起来,如文竹、河流、碉楼。本章即重点分析这些意象在小说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及它们所担负的叙事功能。第叁章对张翎小说中西双重视阈下的互文性叙事进行解读。张翎的小说与中外许多文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文关系,这其中既有与其他作家文本之间的外部互文,又有其小说自身的内部互文。作为一名新移民作家,张翎身处中西两种历史文化传统和语境中,其小说叙事风格的形成与其移民生活经历有关,也与其思想意识和生活积淀有关。本章在分析其小说的互文性叙事特点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其小说在内部互文方面的一些问题。第四章分析张翎小说的叙事语言。主要从水墨画式的诗性语言、精妙贴切的比喻、诙谐幽默的人物语言、恰到好处的方言四个方面来论述张翎小说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也分析探讨张翎小说语言在描写异文异种的西方人时出现的错位与隔膜。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绝大部分学者在谈到张翎小说叙事方面的特点时都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很少进行批评式分析。本文在系统地论述张翎的叙事艺术的同时还尝试对其可能存在的不足进行批评式分析,从而更细致、深刻地理解文本和作家的叙事特色,对张翎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与把握。

李蓉[6]2004年在《张翎小说论》文中指出张翎是海外华文文坛的小说重镇。她的小说文化视野开阔,思想蕴涵深广,艺术风格独特,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本文第一章概述海外新移民文学浪潮的历史与现状,这是张翎小说创作的特殊语境和背景。第二章从乡愁这个移民文学的文化焦点切入,力图揭示张翎作为新一代移民作家,在创作上的文化新质。淡化乡愁是移民作家文化视野开阔的表征。开放的文化意识带来丰富的艺术表达。本文第叁章主要探讨张翎小说的思想内容。张翎的小说关注着人,关注着超越乡土、国界和民族的人的生存。在她的笔下,人的欲望与追求、生态与心态、精神与情愫……都有全方位、多侧面的挖掘和表现。第四章侧重分析张翎小说的艺术表现。交错复杂的叙事格局,恬淡悠远的温州情怀,无法释怀的姐妹和牧师情结,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构成了张翎美不胜收、韵味无穷的小说艺术世界。

杨婷婷[7]2014年在《论北美新移民女作家张翎的历史叙事》文中提出张翎是北美华文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历史,叙述大时空跨度中的移民故事。她以独特的女性视点打量被宏大历史遮蔽掉的历史细节,借助多元化的叙述视角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挖掘出潜藏在宏大历史下蕴藏丰富的微观历史,建构出由一个个生动饱满、个性鲜明的普通人演绎的小写历史。本文从张翎小说文本细读入手,分析梳理其移民题材作品历史叙事的内容及其艺术表现特色,将其置于当代文学及北美华文文学的大背景中,借助与相关作家作品历史叙事的纵横比较,研讨探究张翎独特历史观的蕴涵及其原因。论文共叁章。第一章梳理张翎小说中历史叙事的内容。通过“金山系列”及《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雁过藻溪》等重点作品,探讨张翎对新老两代移民不同境遇的移民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书写,及其对充满血与泪的“金山史”立体生动的正向建构。第二章分析张翎小说历史叙事的策略。张翎从移民个体的生活体验出发,着眼于宏大历史下的细枝末节,力求还原被遮蔽的历史镜像,体现出历史叙事的柔性维度。第叁章提炼概括张翎的历史观并探讨其成因。将张翎小说的历史叙事与当代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相关作家作品的历史叙事进行比较,探究其历史观宽厚融通的内涵特质,进而结合成长背景、移民经历、宗教信仰探究她这种历史观形成的原由。

田佳禾[8]2012年在《张翎长篇小说的形象学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篇论文主要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运用文本外部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对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的五部长篇小说《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金山》、《睡吧,芙洛,睡吧》进行分析和解读。论文共分五章对张翎五部长篇小说进行形象学分析。第一章介绍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其人其作、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第二章对张翎长篇小说中大洋彼岸的异国人形象的四个特征进行分类研究。第叁章从叁方面归纳漂洋过海的“自塑形象”。第四章分析张翎笔下中西文化视域中异国形象的形成原因。第五章总结,张翎作为海外华人频繁穿越国界,能够以跨民族、跨文化的视野看待中西文化交流。论文通过对张翎长篇小说形象学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张翎所描写的异国形象主要可分为大洋彼岸的异国人和漂洋过海的“自塑形象”,在新移民文学背景、国内生活经验、海外生活阅历和平和的创作心态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张翎创作出独特的异国形象。目前,研究者大多从叙事学、新移民文学、女性主义等角度解读张翎小说,在形象学视域下的分析却很少。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对张翎的长篇小说作出一番新的观照,尤其归纳总结了张翎再创造的“自塑形象”,揭示异国形象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挖掘张翎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态度与期望。

张欣[9]2017年在《跨文化视域下的张翎小说研究》文中指出张翎作为北美新移民文学代表作家,置身于跨地域跨文化的环境中,生活在多元形态共存的社会空间里,其创作以开阔的视野表现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处世哲学。本论文以张翎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细读文本为基础,在跨文化视域下从身份认同、空间类型以及叙事策略叁个方面对张翎小说进行系统研究。第一章深入分析跨文化视域下张翎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她将个人经验与民族情感融入文化身份建构中,注入自身精神特质。本章结合跨文化理论中的“身份认同”、“自我和他者”等理论,首先论述了坚守传统的家族人、移居海外的移民群体仍执着对母体身份认同的自我形象,接着分析博爱的传教士与教授形象、开放的非华人都市人的他者形象。通过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的建构,表现自我在他者对照中认识故乡找回自我,最终确立自我对本土的身份认同。第二章探讨张翎小说中的空间类型。她的每部作品都会关涉到多个地域空间转换,人物大多跨越大洋两岸游离本土之外,并与本土发生密切联系,小说中人物经历、命运转折与空间改变有较明显的相关性。人们在不断变换的空间中挣扎徘徊,目的是寻找到合适自己生活的地方,追求精神世界的充盈。人物国内外辗转的生活经历影响夫妻、亲子、姐妹之间心理情感空间变化,社会生活空间变动带来对原乡和异乡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矛盾心情。第叁章阐释张翎小说中的叙事策略。她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叙事写作技巧,跨文化写作具有开阔视野。张翎小说总会涉及到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时序交错书写打破时间线性发展顺序,虚实相生的时间描写引导读者反思历史。她从温州藻溪旁起步,一路与水同行来到大洋彼岸,跨民族的水意象和中西结合的碉楼意象运用表现作者兼容开放的文化心态。同时小说中多重叙事视角灵活转换实现全知全能的叙事效果,让读者沉浸在富有张力的文字之中。本章主要从时序交错的叙事结构、贯通中西的叙事意象、转换流动的叙事视角这叁个方面探究张翎小说中的叙事策略。

李燕妮[10]2011年在《跨文化与女性书写》文中指出张翎是一位从温州走出的新移民女作家,具有开阔的跨文化视野,注重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互补,探寻移民在故乡与他乡之间漂泊的精神归宿,同时也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对女性叙事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开拓。本文立足于张翎作为新移民作家的独特身份,及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温州地域文化特色和女性意识,从地域文化与作家的互动关系、新移民作家跨文化写作以及现代女性书写叁个层面,对张翎小说进行研究。论文也因此分为叁部分:第一章,从温州走出的移民女作家张翎。本章以地—人—文叁者的关系为研究枢纽,考察了温州地域文化对张翎的影响,温州地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共生、崇尚民本、注重事功的特性,这培养了张翎对异质文化的接纳包容心态,激发了她不满于现状的生命意识。她能够有意识地淡化文化冲突,着重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叩问生命真意。同时温州的山水风物、人文历史也以可感的方式进入了其小说文本,体现为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特色。总之,温州是张翎人生与创作的起点,也是她的精神归宿与文化原乡。第二章,张翎的跨文化写作。本章结合跨文化理论中的“离散”、“自我与他者”、“文化身份认同”等理论知识,首先阐释张翎“越界”后具有的独特“离散”心态和跨文化视野,接着分析她笔下的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最后考察她建立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张翎具有融合中西的跨文化精神旨归,在其小说中构建了一个将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碰撞、对话、沟通乃至融会的一个符号空间,包涵了文化视角位移、审美视域开阔的精神内蕴。这种精神内蕴,通过她笔下的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体现了出来。对自我与他者的建构最终要确立的是主体对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本文认为,在关于“我是谁”的身份认同探寻中,张翎,是生活在加拿大的第五代华人移民的一份子,一位用母语书写历史、人性与心灵的思考者。第叁章,张翎小说的女性书写,主要从叁个关系维度阐释解读,一是将女性放置在弱势或边缘的位置上,突出女性的生存之难。二是从两性关系的角度,阐发女性意识的遮蔽或觉醒。张翎在小说中呈现了叁种婚恋模式:两性的决裂、妥协与和解,在两性的博弈与平衡中解构了爱情,由此阐发出被遮蔽或觉醒的女性意识。叁是将女性放置在家庭关系中,探讨乌托邦式的女性叙事。张翎在小说叙事中虚构了一个女儿国,一个女性占据主体地位、享有话语权,而男性权威旁落的女儿国。总之,女性书写成为张翎小说的一个独特徽记,无论从女性话语、女性形象,还是作家作为主体的创作自觉上,都体现了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 残缺﹒游离﹒多元[D]. 张佳. 暨南大学. 2012

[2]. 张翎小说叙事研究[D]. 陈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3]. 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研究[D]. 张会君. 西南交通大学. 2010

[4]. 论张翎小说中的女性书写[D]. 郭坤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5]. 论张翎小说的叙事艺术[D]. 王文瑞.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6]. 张翎小说论[D]. 李蓉. 安徽大学. 2004

[7]. 论北美新移民女作家张翎的历史叙事[D]. 杨婷婷. 江南大学. 2014

[8]. 张翎长篇小说的形象学解读[D]. 田佳禾. 山西师范大学. 2012

[9]. 跨文化视域下的张翎小说研究[D]. 张欣. 江苏师范大学. 2017

[10]. 跨文化与女性书写[D]. 李燕妮. 宁波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张翎小说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