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历史,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的价值取向上,包括马恩等经典作家在内的许多先哲,都选择了公平、平等和劳动者自身的解放。从历史的角度看,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将效率原则放在了第一、唯一至上的位置。因此,尽管它导致了甚于历史上很多时期的财富占有上的不平等,却也创造了极高的劳动效率。如今它已在努力追求它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公平。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们关于财产占有关系的思想中,既有在自己几千年文明史中积淀下来的“均田均赋”观念,也有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所接受的欧洲社会中始于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于马克思主义的财产公共占有的思想,由此,公有制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经济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均产生了久远而深厚、凝重而强烈的影响。在继续深化改革的今天,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如何从公平与效率的价值选择之困境中真正走出来,找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点与结合方式,是这场改革能否最后完成的关键所在。
众所周知,率先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进行改革的是原南斯拉夫。他们改革所有制的价值取向更多地不是考虑经济发展的效率,而是要防止和消除官僚主义的产生,即以政治目标导向所有制改革。南斯拉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工人自治经济制度的确立,是针对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而进行的,其初衷是要消除任何人对所有制的垄断,消除任何人在所有制的基础上获得财富,而只能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财富,从而也就消灭了任何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按照克服官僚主义实行政治民主的改革取向,南国家所有制进行改革后建立起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比国家所有制更为产权不清的所有制形式。因为社会所有制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又不是属于任何人的,具有非所有制的性质,因此在所谓“无所有权主体”状态下的经济运行,更无人关心社会所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人在工人自治委员会中虽有了参与管理企业的公平权力,但代价则是其经济的运行效率比在原国家所有制条件下更低。同时,尽管他们倡导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但由于没有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因此最终陷入一个“既无计划,又无市场”的“两不象”状态之中,导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
与南斯拉夫不同,从70年代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所有制改革问题上,一开始就选择了效率原则为导向。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以效率为导向的,城市中对公有制经济的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及后来的承包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也均是以效率原则为导向展开的。在20年的改革进程中,公有制经济在担负巨大改革成本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底的4488.2亿元增加到1995年年底的42595 亿元,而该项指标的净值则由3201.4亿元增加到29504.8亿元,均增加了约9倍。应当说我国以效率原则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倡导效率原则的同时反对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因而没有充分注意在财产占有方面的公平原则,使它现在又面临新的问题,需进行新的抉择。公有制经济中所实行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租赁制、承包制等经营方式,曾经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现在却出现了诸多的甚至是很难约束的营私舞弊行为和腐败现象。许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下滑,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成为企业的老板,公有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他们的个人所有制,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按个人意志办事,职工则在很大程度上滋生了雇佣意识。据材料分析,亏损的国有企业中,有近一半是由管理不善造成的,在这些因管理不善频临倒闭的企业中却存在着大量的“穷庙富方丈”现象。公有经济中由原来财产占有上的公平关系转变为不公平,而且是不付任何代价的不公平,是一种低效率的不公平,公有制经济又一次面临公平与效率的抉择,国有企业改革乃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最关键的时期。为此,要调整思路,转换观念。
1.坚持以生产力标准为根本标准,同时要考虑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一问题上以往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差,以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生产力标准,就是单纯地强调效率。我理解,生产力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但它不是唯一的标准,否则就不用提“三个有利于”了。因为,如果生产力发展不上去,那么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同样,生产力发展了,不能运用和表现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也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是不全面的。生产力发展本身还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它也不能体现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态环境在内的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有后两个“有利于”作为补充。而这后两个“有利于”则体现了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实质上强调了公平的一面,它是不能单纯靠市场机制、效率原则来实现的。因此,所有制改革一定要从“三个有利于”标准出发,进行全面考虑。
2.遏制公有私化现象的扩展,遏制公有经济既无效率又无公平现象的蔓延。所谓公有私化,是指公有财产实际上被用来满足少数人的私欲,名义上是公有,实际上成了私有,即所有制关系上是公有的,但具体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却部分甚至全部地被私化了,这是本应公平的环境中滋生出来的不公平现象,是公有财产的支配、使用者只受益不负责任的一种财产占有现象。这种现象已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称其为“公有私用制”、“公有私化”,还有人称其为“公有虚化”。这种现象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公款消费,大量的国有资金被“公吃、公玩”掉,这是极端的消费不公平。它还表现为集人、财、物大权于一身的经理厂长们随意处置国有资产,任意安排自己的亲属到所管的企业工作,最终导致企业既无效率又无公平。在企业外部,随着国家政府机构的精简和压缩,它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是否会减弱呢?在企业内部,由于下岗分流富裕人员问题的存在,本来就已经不很健全或被削弱了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经理厂长们的监督作用也有可能被进一步减弱,这确实是使人忧虑的问题。为此,(1 )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按“抓大放小”的原则,通过拍卖,兼并等方式使已经公有私化了的小企业转换成名符其实的私有民营企业,使其经营上有较高的效率;(2)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中,强化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吸收职工参与管理,确实形成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制约监督机制,真正实现职工平等地参与公有财产的经营管理;(3 )进一步强化对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减少乃至最后杜绝企业内部腐败现象的滋生。
3.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要考虑效率和公平原则,但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必须体现劳动者与管理者在财产占有关系上的平等地位,劳动者必须真正成为共同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一员,必须使劳动者享有共同劳动的成果,劳动者的组织——职工代表大会必须真正发挥监督职能。如果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失去了这些权利和利益,那么这些企业将陷入既无公平又无效率的困境。在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劳动者不能要求与财产的所有者在财产占有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的平等,而只能要求契约关系中的平等,即等价交换、有偿服务、自由平等的竞争等。此外,劳动者要确保自己同经营者在法律关系上的平等和人格上的平等。
4.股份合作制是兼顾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最好的产权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在传统的集体经济制度的改革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企业制度的一种创新,是对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一种新的“制度综合”。在产权制度的设定上,它在一个企业制度内部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它兼有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优势,它既改造了股份制又发展了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明晰,产权与管理权相结合,增加了人们对资本劳动营运效率的关心;它使按劳分配的平等原则与按股分配所导向的效率目标相结合,实现了分配上的公平,又促进了企业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它还实现了民主管理和个人负责相统一,使民主管理落到实处,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所有制效率与所有制公平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它要解答历史,更要预定未来,它是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精髓所在,社会主义经济将在这一关系的不断校正和调整的进程中获得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