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立交景观具有改变城市形象,净化交通环境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A城市立交为例,提出了城市立交景观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应用海绵城市技术理论,来优化城市立交景观。通过使用雨水径流量控制技术、面源污染控制、雨水断接技术、植物景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来提升城市立交景观效果,也为城市环境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生物滞留器
1应用案例分析
1.1 A城市立交概况
A城市立交处于市环道内,桥体长度为2603m,所处的区域为南坡,背靠环城河,桥体高度为南高北低。基于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从城市的改造区域到立交桥段算起,包括立交桥的全段长度及绿化地,需要达到汇水面积10100m³。按照城市工程施工要求,A城市立交的年径流控制率需在70%以上,污染物控制率为45%以上。
1.2城市立交景观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A城市立交存在的问题有三点:(1)排水。A立交的结构的上部为半通式,下部结构和道路相连接,道路并无穿积水点。雨水通过排水口泄出,当降雨量大的时候,积水现象较为严重;(2)面源污染。雨水沉积效果较重,悬浮物、杂物较多,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护城河内,导致河水污染严重;(3)景观立交直接进行排水,导致桥体的外部压力增加,影响了车辆出现和立交的观赏性。
2城市立交景观设计技术
2.1雨水径流量控制技术
通过提高立交桥的下垫面,提升下渗功能,来减少径流。这样一来,当降水增多情况下,雨水就会通过污水排水网管排放。因此,在使用雨水径流量控制技术的时候,需要结合绿地的面积,借助立交桥和绿地的落差,进而在植草沟和滞留器布置的过程中,来将雨水引入到地表径流处,来达到径流放缓的目的。
2.2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立交的行车量较大,就会导致初期的雨水中的污染物较多,传统的排水方法无法大量排出雨水,同时,排到水网系统中的雨水大多夹杂着很多泥沙和树叶,无法对草地进行浇灌。因此,需要通过设置雨水截流装置,来从源头控制污染物。可以采用的断接方法为桥面雨通过立管下沉到水井中,然后流入生植草沟、生物滞留带,最后经过开孔路缘石,进入是市政雨水网络。
2.3雨水断接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切断径流通道,来控制径流雨水的使用,能够让雨水更加符合自然流通的规律。在城市海绵建设过程中,会遇到雨水断接及桥下雨水断接,由于道路雨水的径流污染物含量较大,含有污染物质,如果这样的水直接灌溉绿地,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更会影响立交景观。因此,城市的立交雨水断接处需要设计过滤系统,使用沉砂等装置,来处理雨水径流,来进行下一步规划,将雨水引入绿地中,进行过滤处理.
3海绵城市技术理论在城市立交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植物景观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规划思路为:
(1)城市的立交所处的位置多是交通量比较繁忙的地点,人流车辆众多,对于立交景观的要求比加高,在海绵城市设计思想下,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除了解决立交的水量增发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城市景观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选择搭配植物的过程中,需要杜绝单一化,在放置生物滞留器的区域内,需要种植3-4种的植物,并且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变化需求,营造良好的的城市立交植物景观。
(2)用于滞留器及净化雨水的植物,同时也需要发挥土壤渗透、吸附等功能,来减少径流量,起到净化雨水的效果。生物滞留装置具有复杂型和简易型两种,按照位置还可以雨水花园、生态花园等。雨水花园是设置在绿地中的低洼区域,下层的土壤具有很好的排水性,属于砂石基础,主要是用来控制雨水花园的设施,还能够起到过滤雨水,补充地表水的效果[ ]。
(3)下沉绿化带。在进行改造绿化带的时候,需要选择下沉式绿化带。绿化带的种植高度需要低于周围路面的200mm以下,在下沉式绿地内设置水流的溢出口,来确保径流能够不被溢出排放。溢流的顶部高度需高于绿地50mm以上。在此次项目中,改造点布置方法为:根据施工要求,利用竖向排水条件,在一定范围内,不破坏原有的道路和人行道基础上,来讲雨水汇到绿化带上,进行下沉式改造。
(4)植草沟。通过种植地表,收集并输送径流的雨水,产生径流效果,并用于衔接其他单项设施。植草沟需要注重土壤的结构,可以分为存储层土壤、下渗层土壤、过滤层土壤、种植层土壤等。可以选择低矮、适应能力强的植物,植被的高度控制在0.2m以下。由于种植草沟承担着雨水下渗的作用,它的选址要尽量远离立交桥的桥梁基础,选择光线充足的位置,来适应植物生长。
2.2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1)雨水收集处理。雨水收集管道会将雨水传倒到收集器中,污水通过收集器的弃流、沉淀、过滤等工序,排除树叶、悬浮物等污染物,待到雨水达到灌溉水质要求的时候,可以用于绿化浇灌,冲洗道路等需求。
(2)提升立交下垫面,减少地面积水,使得降雨能够直接通过城市的污水管网排出,进一步缓解排水负担,降低内涝风险。同时,通过立交桥下的绿地分部情况,借助桥面和绿地的高差,在绿地周围栽种草坪等下渗工具,来将雨水引入下渗系统中;
(4)通过设置雨水断接系统,对雨水进行截流,来控制污染物。雨水弃流。通过安装弃流器实现。当雨水通过弃流器的时候,雨水会沿着不锈钢内部,进入收集室内,再流出雨水出口。这样一来,杂物、砂土等杂物会随着雨水一起排出系统,能够实现90%的杂物收集效果,此次设计可以将雨水弃流器布置在收集器中,形成一体装置;
(5)雨水下渗,设计复杂型的滞留系统。滞留系统需要安放在低地势的位置,然后通过栽种植物、优化土壤、构建微生物系统的蓄水和渗水系统。在此次设计中,生物滞留系统安装在发生径流变化的源头处,比如道路的绿化带、停车场、建筑群中。生物滞留器的结构系统在布置的时候,需要注意,由于其承担着雨水下渗功能,选择的地址需要尽量远离立交桥的基础,应该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因此,此次设计中,将生物滞留系统安装在A立交南面42m的空地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滞留器的效果;
(6)城市立交桥面的雨水通过立管被引流后,会在立管的断接部分流到生物滞留器处,来做到雨水的缓排、过滤及下渗功能。如果受到限制,无法接收消纳的雨水,可以通过植草沟将雨水引入到雨水收集器中,通过过滤的手段,消毒后的雨水会用作冲刷道路,浇灌绿化带,而超量的雨水就会被排放到城市的雨水管网中。
结论:综上所述,将海绵城市技术理论应用在城市立交景观设计中,能够提高景观设计效果。在此基础上,在使用雨水径流量控制技术的时候,需要借助立交桥和绿地的落差,来将雨水引入到地表径流处,来达到径流放缓的目的;同时,在选择搭配植物的过程中,需要杜绝单一化,在放置生物滞留器的区域内,需要种植3-4种的植物,能够营造良好的的城市立交植物景观。因此,通过使用雨水径流量控制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能提升城市立交景观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7.
[2]栾天浩.北方海绵城市山地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6.
论文作者:胡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雨水论文; 径流论文; 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海绵论文; 植物论文; 技术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