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历史反思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中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历史反思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中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历史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价值观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03)04-0029-03

一、西方的个人价值观

在西方,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的,“团体与个人是西洋人 的老问题;全部西洋史几乎都表现在这问题上面。”[1](P64)个人在西方历史上曾受到 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关注。张东荪先生就曾“把西洋 个人观念之渊源,从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罗马法等等说起,极有学术价值”[2](P4 27)。在张先生看来,“希腊文化上个人地位之重要是由于其‘城市即国家’之性质使 然”[2](P435)。例如雅典就是在“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共同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 分人民”[2](P428)的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氏族纽带的断裂,必然带来了个性的觉醒。 人们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审视人自身。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他全 部哲学思想的主旋律;而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指出,当人深入到他自 己的本性中去时,世界的本性也就暴露在他眼前,真正认识自己就能导致真正认识世界 。普罗泰戈拉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提高到宇宙的核心和主宰地位,充分肯定 了人的作用。他这一命题中的“人”就是指个体的人,强调的是感觉对不同个体的相对 性。人们最初正是在寻求个人自身与世界的关联方式中、在对自身存在的体认中,逐渐 把个人从自然、群体中剥离出来,确立起个人的价值中心地位。

西欧的中世纪经历了对人性的压抑和拒斥,但是文艺复兴又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 它从反对神权与君权出发,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肉体存在,赞美和讴歌人的尊严和价值 ,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用个性自由思想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发出了争取个性 解放的呼声,大胆地将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放在了首位。正如包尔生所说的“文艺复兴的 第一次和第二次浪潮的共同特征是对个人自由的热烈渴望。个人不再情愿受既定的意见 和制度束缚,而是欲望他的特殊个性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欲望他所有的冲动和力量的 全面和自由的训练”[3](P113)。随后的宗教改革从宗教内部发起,它对个人地位重新 确立所做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它为个人从罗马教会下解放出 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上的基础,为确认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4](P199)。马丁·路 德倡导“因信称义”,他说“心里相信,就可以得救”,这就把得救的权利放到了每一 个教徒自己身上,使得每一个人有了得救的自由,同时也在得救问题上取得了平等地位 。加尔文使宗教进一步世俗化,他认为个人能否得到救赎与他在社会事业中取得的成功 有关。这便形成了以个人奋斗为核心、以勤勉、俭省、节欲、谨慎为准则的资本主义精 神,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奠定了文化观念基础。

西方哲学到了近代发生了一次被称为认识论转向的重要变更,哲学家们研究哲学的目 的主要是为了认识自然,但同时他们也关注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尊重人的自由和平等权 利,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来确立个人的地位和尊严。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 穆勒、卢梭都把人的自由和平等宣布为自然权利最基本的内容。他们认为,人生来就是 自由平等的,社会整体是由个体组成,也就是由具有独立本性的个人组成,个人的自然 权利高于统治者的权力,统治者的权力是由集合起来的个人赋予的。近代自然法学说和 社会契约论学说在反封建斗争中确立起了个体性原则,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随之树立 起来了。莱布尼兹就把个体性原则贯穿到他毕生的哲学思想当中,并将这一原则发展成 为一个哲学体系——“单子论”。在他看来,单子是人之为人的灵魂,它不可分割,并 保障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品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 的人性论,具有更强烈的批判精神,进一步揭露神权对人的统治,从自然和社会双重角 度来理解人,把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民主、共和等思想在民众中广为传播。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是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来思考人、探讨人的哲学 家,“人是目的”的口号既是对封建专制的反叛,又是对机械唯物主义的理论超越。康 德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在他看来,人的主体性既包括人在认识与实践领域内的主观能 动性,也包括人在伦理道德领域中的自我决定,同时还包括人在社会历史中作为目的和 尊严的人的个性。康德把人看作认识主体、伦理主体和历史主体,树立起了人的崇高地 位。费希特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思想,特别强调人在推进社会进步,完善自身以及在社 会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他把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看作是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德 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其精神哲学部分集中论述了他关于人及人类社会的主要 思想,他以正、反、合三段式的逻辑推演论证了个体由自然的普遍性到抽象的普遍性, 再到二者有机统一的具体的普遍性的过程。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人本学的立场出发,把 人看作理解自然界的一把钥匙,当作他整个哲学分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而揭示了宗 教的本质,指出人是最高的目的,只有正确处理个人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思维和 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纵观西方文化史,关于个人的论述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的理论,它与社会、群体 、权利、义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西方 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这些论述涉及到人的自我意识,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必然联系 ,个人与宗教的关系等等,这既是一种人生理论、宗教观,又是一种对待社会、政治总 的态度和倾向。它一方面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由和生而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揭示 出个人无法脱离他人、社会而单独存在的必然性。

二、中国的个人价值观

与西方文化不同,“在中国思想上,所有传统的态度总是不承认个体的独立性,…… 总是把个人认作‘依存者’”[2](P435)。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由来已久,它的形 成与自然环境、思想观念、经济与政治结构等有极大的关系。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广阔的地域、肥沃的土壤、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非常适 合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这种人与自然的未分化状态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不前,而 生产力的束缚反过来又难以将个体从群体中解放出来。在最初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就已 经意识到“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思想始终不离乎‘天’这个观念 。天是指全宇宙或自然界全体,而人却包括在内”[2](P428)。与“天”相对待而存在 的是抽象的人的全体,而非某一个体。

个人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和体制机构,但中国传统社会中,高度的 中央集权、严格的宗法制和等级制,以及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观念都从本质上同独立个 人的观念不相容。从思想文化上看,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性要 求以总体为重,尊重个人的思想无从谈起。“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地位 之重要,及其根深蒂固,亦是世界闻名的。”[1](P11)在中国的社会组织中,历来是个 人为轻,家族为重。倚重家族,导致中国缺乏集团生活,“在中国因缺乏集团生活,亦 就无从映现个人问题”[1](P77)。中国封建宗法体系中,以一姓一族为组织形式的地缘 性结合造成个人长期依附性的生存状态,自由个性无从展现,个人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人们已经习惯于等级化的社会、等级化的人际关系,清楚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个 体完全成为守其节而不能越其位的符号,绝少考虑到自我的价值。从中国主要学派的学 术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特点。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官方哲学,是提倡积极入世的。它的独尊地位,决定了它对 中国人思想的巨大影响。孔子贵“仁”,爱成为组合个体为群体的粘合剂,“克己复礼 ”则要求个体行为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和群体的生存习惯,个人对群体、组织以及权威 保持绝对地顺从和依赖。这种依赖性使个人处于一种自我无意识的心理状态,削弱了个 人的主动进取精神,从本质上它是消极的。“从政治或社会的角度来说,个人不过是群 体的一员,个人是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环节来获得他的意义的,尤其对一般民众而言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中,个人是始点而不是最终目的。”[4]( P213)儒家的道德原则要求个人在维护等级制中作出牺牲。

道家宣扬回归自然,追求的是与入世的儒家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它顺乎自然,注重 自我,强调内在的自由。庄子是崇尚个性自由的,他强调不同凡俗的独特之志——“独 志”[5](《天地》)、摆脱一切奴役而获得了绝对自由的人——“独有之人”[5](《在 宥》),但是这些都不过是庄子的一种心理追求和精神向往。他力图从摆脱人际关系的 方面来寻求个体价值的做法在客观世界中不具有现实性。再加上他从相对主义发展到齐 物论,把世界万物等量齐观,就已经走向了崇尚个性的反面。

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人地位的缺乏是社会长期等级分明的结果,“每个人都在巨大的家 族关系网上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一举一动都要按照这个位置的要求,在这种等级森严 的社会中是不可能产生人人平等的理论的。其结果是,一方面是个人的特点和愿望被忽 略,个人的发展经常受阻,一个人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别人怎么说。另一方面是人情难 却,情面观念往往超过规章法制的考虑”[4](P173)。另外专制、僵化的体制,造成社 会周而复始,只有转换,而无变化,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民主、自由、平等 一类观念要求,及其形诸法制如欧洲所有者,始终不见于中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关于当代个人价值观建构的一点思考

在当代背景下言说个人价值问题,确立个人在当代社会新的价值定位,必须与对时代 特征的分析相结合,在吸取中、西传统文化精华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超越,同时 吸纳现代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精神,将其贯穿到对于当代个人价值观的理解和把握 之中,赋予个人价值观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当代个人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从超越功利主义,着眼于人 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当代个人价值观表达的是在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每 个人使自己成为能够成为和应当成为的人的指向性规定,凸显的是个人作为社会意义上 的完整独立的个人和个人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个人价值既是每一个人存在的普遍性, 同时又是个人个性、特性的形成和发挥。个人的特性是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每个人只 能是社会中的个人,具有社会的质;同时又是社会中独特的个人,有自己的独特个性, 具有不同的能力和需求。

第二,当代个人价值是历史性、时代性与个人独特创造性的统一。个人价值是一个历 史性范畴,它受时代条件的限制,被历史塑造,在历史中发展。时代为个人提供了社会 文化背景,个人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施展自己独特的创造性,推动历史的前进。个人是 历史的前提和实体,历史的发展与每一个人紧密相联,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历史 发展的真正目的。历史不是消解、吞没个人,而是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历史运动的 动力源泉最终来自于体现在每个个人身上的主体性的自觉和本质力量的发挥。个人的主 体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性质和不同的实现方式,个人只有在主动参与创造 历史的过程中,才能丰富自身的独特创造性、创造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独立价值,同时历 史也在个人的发展中完成了自身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三,当代个人价值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与实现的。个人价值实现最根本的途径 就是实践活动。实践的过程是人的目的逐渐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实践扩 大了人的社会交往,促成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从而改变了人自身。个人在实 践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不断地调整价值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一方面通过个人现实性 的实践活动改造对象世界,另一方面通过改造自身,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使个人价值 实现成为现实。

真正个人价值观的确立是一个逐步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只有真正把握时代精神,体现 社会发展方向,既允许观念上的多元化,又对观念目标加以合理的引导,才能树立起丰 富多彩、内在统一,融合时代特色和人类文化精髓的个人价值观。

标签:;  ;  ;  

中西方个人价值观的历史反思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