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 安徽省池州市第十二中学 247100
摘 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和法治》课教学是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要使命,发挥这种引领作用,应该在教育思想、教学活动、教学方法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 教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和法治》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并贯穿始终,这是教材的编写理念。更是从当代社会发展和中学生成才的需要出发作出的课程改革。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呢?
一、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1.思想品德教师要积极参加新教材的研修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学科知识更新,促进新课程理念更新,提升专业素质。
2.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不仅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要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践行。要把它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就是要在日常备课、上课、课后活动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无小节,节节养育人”。教师的品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都要牢记习近平同志对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提出的新要求。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德渗透到日常行为举止上,给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是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二、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独特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思想品德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的理论资源,为学生提供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获得的体验和能力。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关系,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在引领思想、坚定信念、指导行动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崇尚民主自由、渴望公正法治,爱国爱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团结他人等是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流。不可否认当前个别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存在考试作弊、打架斗殴、欺骗家长老师等不良倾向。因此,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选择正确的价值追求,对于个人提高辨别是非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共同理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将个人理想信念落实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实现人生理想过程中,将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贯穿教育始终,在坚定理想信念中实现报国之志。
人们的行为总会受到一定的思想观念的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行动指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都是值得表扬与肯定的行为,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都是予以排斥和否定的行为。它为人们在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方面提供了行动准则。“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无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价值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课堂教学活动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保障
1.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本知识、教学大纲,而且要思考怎样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培养,尤其是章节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得到落实。
2.在上课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质疑、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在总结经验中展示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在阅读感悟中分享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明辨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能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要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
3.要让课堂走向社会。从教材上的拓展空间到时政教育、班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所有与学生有关的题材都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素材,都有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潜在价值。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养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效果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成了教学习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比较弱,这种做法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生命道德成长。《道德与法治》教学强调促进课堂教学方式更多地转向在对话、澄清、共识中实现价值引领。新教材在栏目设置上主要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创造空间。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栏目,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框题中探究与分享有这样一段材料: 开学不久,上美术课的时候李鸣忘记带颜料,我看他急得满头大汗,就把自己的分了一半给他,他向我表示感谢。画画的时候少了一些颜料很不方便,但我还是很高兴。后来,我俩成为要好的朋友。一天,我和李鸣在图书馆复习迎考。一道数学题难倒了我。李鸣是数学高手,我向他求教,他却不耐烦地说:“明天就要考试了,哪有时间给你讲?自己看参考书吧。”我悻悻地回到座位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在这段材料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换位思考,通过自我提问—追问—合作分享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再进入情境进行自我提问:“如果你是李鸣,在被拒绝后,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心理反应。学生在自我提问中把自身存在“不友善”“以牙还牙”的问题更易于暴露出来。教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追问:“李鸣在需要帮助时得到了我的帮助,而在我需要帮助时,他却拒绝给予帮助,这样的友谊对“我”来说公平吗?还有维护的必要吗?”通过追问,让学生建立新的、更准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最后,通过合作共享对材料进行拓展提问:“你从‘我’和李鸣的故事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分析学生不但树立了正确的友谊观,而且延伸了教育意义,公正、公平、平等、友善的价值观已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体验感悟中生成知识,最终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在实践中践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也是教学中要贯穿始终的主线。
习近平主席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在教育引领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温凌云 发挥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10):21-22。
[2]邹萍 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文化学刊,2011,(1):31-34。
[3]刘启珍 “双基”教学的心理学理论基础[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1):46-48。
[4]韩宁 坚持“三个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3,(3):24-25。
[5]何文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
[6]刘文佳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青年责任与担当[J].理论与现代化,2015,(3):26-30。
论文作者:姚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核心价值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法治论文; 道德论文; 价值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教育学》2017年12月总第1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