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典型低碳城市实践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启示论文,典型论文,模式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8X(2010)09-0034-04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如何既能减小单位经济规模的碳排放,又能保持城市发展及城市建设活动的可持续性,将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和能源安全的严峻挑战,融合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理想选择。建设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目前,丹麦、英国、日本、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展了相应的实践,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化阶段不同,对低碳发展的理念和具体途径的选择存在差异,低碳城市的建设模式也各有侧重。
一、低碳城市产生的背景:从“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到“低碳城市”
(一)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理念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特恩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世界环境目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标志着低碳经济的观念开始向社会和公众渗透。
(二)日本提出“低碳社会”理念
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低碳的理念由经济发展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领域。日本政府和学者于2004年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2007年2月颁布了《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并在2008年5月进一步提出《低碳社会规划行动方案》。日本环境大臣咨询机构——中央环境审议会也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是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三)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理念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出现了生态城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等概念。低碳城市的理念源于上述概念,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定义,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气候组织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但是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因此还没有得到公认的低碳城市。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2008年7月,杭州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城市;2008年12月,珠海首先提出申请成为“低碳经济示范区”;2009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人选首批试点城市。目前,低碳城市已成为国内各城市的共同追求,城市政府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代价最小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舒缓包容。
二、国外低碳城市的实践模式:当今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方向。
(一)丹麦模式:低碳社区行动计划
丹麦的低碳社区是最早建设的生态社区之一。低碳社区主要是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减少碳排放的国家能源政策目标出发,努力发挥地方政府在节能应用中的先锋作用,大多以低碳化节能示范性项目为先导进行社区节能实践。该社区最大的特点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为了节约空间、能源和资源,建设有公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低碳社区以太阳能、风能作为主要能源形式,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如哥本哈根的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随处可见现代风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厂。
(二)英国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为尽快推动英国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出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和曼彻斯特制定了全市的低碳城市规划。伦敦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领跑的作用,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范围内的“碳预算”,同时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低碳行动计划,特别是2007年颁布的《市长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制定了许多具体措施和目标,致力于解决诸如绿色家园、商业、能源效率和运输等问题。此外,英国也十分重视低碳社区的规划和建设。始建于2002年的伯丁顿低碳社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英国生态区域发展集团倡导建设的首个“零能耗”社区,成为引领英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典范,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三)瑞典模式: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1997年瑞典的国家预算启动了一项1998年~2000年间耗资12.5亿克朗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其中包括由地方政府和组织启动的6亿克朗计划,资金主要用于建筑、交通和能源部门促进节约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2004年,瑞典政府制定了本国可持续发展规划。该规划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立体三维——经济、社会和环境,旨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区、促进全民健康、应对人口挑战、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在全国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瑞典很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制定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和改造等工作都在以兼顾适宜型生态和环境的方式展开,如斯德哥尔摩的汉马贝湖城、马尔默的翰姆恩西区等。
(四)日本模式: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提出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依据“福田蓝图”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数字目标、具体措施以及行动日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低碳社会,日本政府还根据提案内容的先进性和地区性等标准对参选城市进行了评定。作为日本低碳城市的先行者和建设低碳社会的模范城市,富山市为了实现减排目标,从交通工具、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等各方面改变社会形态,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积极推动公共交通建设,争取在20年内使居住在公共交通便利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30%增加到40%,并对在市中心购买住宅的居民给予补贴,同时大力引进清洁能源车,大力发展新能源,在市郊的生态城建立回收加工各种废弃油料、木料和厨余垃圾的设施等。
(五)美国模式:低碳城市行动计划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城市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等。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许多城市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例如,西雅图市启动了大企业带头、以气候合作项目为平台、城市各个部门共同参与的气候行动,主要包括公众参与、家庭能源审计、阻止城市继续向外无限扩大、积极改善电力供应结构、第三方评估减排结果等内容。
三、国际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低碳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新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迅猛发展,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9年的46.6%。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按照目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到2030年将突破10亿。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了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必须摒弃发达国家在19世纪工业化初期采用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而遵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力建设低碳城市。
(一)以规划为导向,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坚持以低碳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包括低碳产业规划、低碳建筑规划、低碳交通规划等。因此,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在编制低碳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可定量的目标,以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低碳城市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在操作层面上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应开展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尽快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标准和相关规范政策,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指导方向。
(二)以低碳产业为基础,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正在酝酿新的突破,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将成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因此,为了降低经济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从结构上实现经济的低碳、高效发展。同时,要积极把握世界低碳革命所带来的无限商机,将低碳产业作为城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建立低碳城市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三)以公共交通为载体,构建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
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是我国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由此可见,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立大运量的快速公交系统;实施紧凑型城市空间规划,尽量减少交通需求量;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降低单耗水平,不断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四)以清洁能源为重点,不断优化城市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储备“多煤、缺油、少气”的现状要求我国必须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必须控制高碳的使用和排放,提高能源强度。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五)以绿色建筑为保障,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关研究表明,在建筑、空调、照明等方面采用先进技术,可以使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降低电耗60%以上,如果对空调系统、照明等采取全面的改进措施,则既有建筑的电耗也可能降低30%。因此,必须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热源效率等,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同时,大力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推行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六)以清洁技术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
低碳技术是实现我国城市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摒弃落后的发展理念和旧的技术模式、实现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途径。科研机构应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同时应加强国际低碳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国际领先者的合作,学习国际先进低碳技术的同时促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政府机构应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积极培育科技中介,促进低碳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同时进一步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要推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和创新。
(七)以绿色消费为理念,加快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近80%的环境压力来自食品与饮料制造、住房、私人运输三大行业,城市居民生活行为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分别为农村的2.96倍和2.74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指出:人们只需要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注意一些行为,就可以在不需要做出特别大的牺牲的情况下,轻松实现碳减排。因此,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将低碳理念引入到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推进城市生活低碳化。此外,推行低碳消费方式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的共同努力。政府应率先垂范,引导低碳消费,如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购买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是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
(八)以碳汇潜力为特色,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有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0.6亿吨~0.7亿吨碳。我国拥有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潜力,应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思考和架构比较合理的碳平衡模式,推行以省为单位的“碳源—碳汇”交易制度,以此奠定我国碳基金制度和生态补偿金制度的基础。
(九)以政府作用为主导,着力增强公众参与性
在促进低碳城市发展方面,应建立发展低碳城市的法制保障机制,如设置碳排放标准、收取碳税等,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低碳体制。另外,发展低碳城市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通力合作,各部门共同参与。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发展中主要起到规划、引导和领导作用,居民和企业对低碳城市的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有力地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
[收稿日期]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