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二九一农场中学教师 张 宁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二九一农场中学教师 宋 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语文第四学段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标1维度目标是能力目标,行为动词是诵读、借助、理解,学习水平是理解、运用,学习内容是古诗词基本内容,前提条件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课标2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积累、感悟、运用、提高,学习水平是领悟和运用,学习内容是古诗词。
教材分析: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诵读经历。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学情分析:
优势:初三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代表作,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
劣势:课文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有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吃力,想像诗歌描述的意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标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教材分析中指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本节课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所以通过教材和课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 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最后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得出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
2、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诗较长,有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吃力,想像诗歌描述的意境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诗歌语言特点,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意境。了解本诗的作者情况及创作背景。
2、学生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通过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学生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流程:
活动一、网上查询识诗人(预设时间5分钟)
1、小组交流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
2、各小组代表汇报课前了解到的作者和作品相关知识。
【点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又便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
活动二、介绍背景释诗题(预设时间5分钟)
1、课件播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欣赏朗读,在音乐与画面中,解说本诗诗题的含义,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无奈生活,领略万千的感慨。
【点评: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介绍搜集来的信息,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运用信息。学生在介绍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时,既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明白了题目的意思,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还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活动三、质疑讨论探诗意(预设时间10分钟)
1、诵读品悟:通过“感知性地读—按要求读—鉴赏性地读”这三个层次的诵读,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借助于圈点勾画、探究讨论法等,突破重难点。
(1)探究性地读——学生自由朗读:1找出文中难读的字词,师生一起正音、释义。2教师范读,指导句读、节奏、重音、语调3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2)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目的地读。1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谈论诗人的创作风格。2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查找的资料、学生很容易通过诗人的遭遇,得出现实主义风格的结论。培养学生知人论世,不“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法。第二小题学生通过圈点勾画,小组合作一般也能概括三幅画面来。引导学生明确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环节旨在分析细节、读出情感的能力。
2、赏析生动传神的一系列动词,这道题通过学生之间的探讨一般能解决。
3、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学生可能只会从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
4、朗读体会语言的美。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这题有一定难度,师生可以一起探讨:这是无法实现的。“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点评:这是教学重点,亦是难点,主要让学生在诵读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诗歌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在交流中质疑研讨,这种协作学习方式无疑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重构。】
活动四、吟背想象品诗味(预设时间15分钟)
1、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
2、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入情”身历其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4、用课后思考题引路,让学生再读古诗,并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感情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让学生融入文本,领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能力。】
活动五、迁移拓展悟诗质 (预设时间5分钟)
1、活动迁移——“剧本改编”大会
2、再次播放动画,让学生各显神通,将课文改编为剧本。
【点评:此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诗歌到写作,把握住情感,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总体点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佳作,也是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名篇。最能体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师能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紧扣教学重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为:网上查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介绍背景,使学生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并有效落实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质疑讨论,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吟背想象,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迁移拓展,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吸收,深一层理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本教学设计有以下几面的突破。
1、选取了准确的教学切入点。读,在古诗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读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意境,重新焕发了古诗文的生命活力。
2、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清晰流畅。教师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思路,主体部分“阅读三部曲”的设计由听读、解读到品读,步步深入,真正体现了古诗文教学“以读促教”的教学理念。
3、教师有效利用诵读、想象等手段。古诗语言精美生动,教学时不能串讲支解。有导学有自学,让学生通过朗读自悟,入境入境,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4、教师的评价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活动过程,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只言片语却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古诗教学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在初步的整体感知阶段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深入品味诗句,理解诗文的内容,真正实现和诗文对话。这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论文作者:张宁,宋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学生论文; 诗歌论文; 古诗论文; 能力论文; 茅屋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