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概念与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教育论文,意义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从素质教育的长远目标来讲,还是就教育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而言,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都是十分迫切的。本文主要对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其意义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收抛砖引玉之效。
健康教育的概念
从字面上讲,健康教育包括健康和教育。
健康是什么?有人会说,身体没病就是健康。有人说,不吃药、不打针、不感到身体不舒服就是健康。事实上,健康是一个综合的、历史性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健康的要求和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更新和扩展。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生产力极低,在与大自然的搏斗过程中,失去健康就无法生存,此时的健康等同于生命。随着生产力逐渐提高和物质日渐丰富,人类才有可能考虑抵御和消除疾病和伤痛,改善生活质量,以求得更长的生存期。在此后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人们衡量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是以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严重程度为标准,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
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出现,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日益深入,对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把健康看作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一种完全安宁幸福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定义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异常而免于疾病的单一观念,明确指出了人生命活动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要求。1979年,在国际初级卫生保健大会上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再次重申了这一观念,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动下,健康的新概念得到了传播并日益为人们所接受。世人公认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促进健康不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也是教育部门的责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个人不但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和向社会求得医疗保健服务,而且要在促进他人和全社会的健康方面承担义务。这就要求人们重视健康的价值,具有增进健康的强烈意识,树立“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正确观念,具备健康的知识和习惯,而这些则有赖于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于教育,一般界定为“培养人的活动”,这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来界定,美国教育家杜威所给的定义最为深刻。他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持续不断地改造我们的经验,使生活更有意义,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如果我们把健康和教育综合起来,那么,在中小学实施的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条件和规范,通过学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必要的卫生知识,激发其增进健康的愿望,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学会在必要时求得适当的帮助,从而实现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为终身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
中小学健康教育的范围极为广泛,一般主要包括健康服务、健康的学校环境和健康教学三个方面。
健康服务就是通常所说的保健,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状况,是整个学校卫生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包括:健康检查和发育监测;身体缺陷的矫治;传染病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突发性疾病与意外事故的简易急救;为特殊儿童(即伤、残、障儿童)提供必要的服务;心理咨询等。
健康的学校环境是指学校中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愉快幸福地生活和有效地学习与工作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事物环境和人际环境。学校的特质环境是指学校的基础环境和自然环境,包括学校的选址、校舍的建筑、操场的大小、教室及其设备的卫生(采光、照明、通风、温度、噪声、课桌椅等符合卫生标准)、洁净水的供应、厨房、厕所的修建与管理、垃圾的处理、保健室的设置、学校运动设施及安全设备等。事物环境是指校内各种活动和措施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实际健康状态,包括课程的安排、作息时间的规定、规章制度的制订、课外活动和休闲时间的利用、学校安全措施、考试制度以及学校午餐的供应等。学校的人际环境则是指学校内部师生、同学和其他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把互尊互敬、尊师爱生、水乳交融作为和谐健康的标准。
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卫生、运动卫生、饮食与营养、行为健康(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安全教育、性健康教育、戒烟与反毒教育等。
在实施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常常要遇到“健康促进”这个概念,它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提出的新概念。要全面把握“健康教育”,必须理解“健康促进”的基本涵义。“健康促进”的概念是在1986年36个国家通过的《渥太华宪章》中所确认的,它强调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必须做到:(1)减少人民享有卫生服务方面的不平等,增加预防和提高自我保健与应激的能力;(2)减少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在享有卫生资源上的不平等,要从社会根源和社会责任方面去努力;(3)从健康促进机制到具体策略,都要重视组织、机构和环境的改变。简单地说,健康促进是指以教育、组织、法律(政策)和经济等手段来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以促进健康。
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之间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它着重于健康知识的传播,树立健康的信念,并要求最终落实到建立健康的行为上;而健康促进的含义较健康教育更为广泛,包括健康教育以及能够促使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政策、经济支持等各项策略,它不仅是对个体的要求,还主张全社会力量的参与,尤其重视政治和国家行政机构所起的作用。当前世界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是,采用行政干预来促进健康教育达到预定效果。
实际上,中小学生正值成长发育阶段,较易养成健康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实施健康促进,就比较容易对在校学生起作用,而且具有低投入高效益的特点,而学生则能够作为改变现状的力量,来改善他们的家庭和社区的健康状况。学校健康教育往往只是在课堂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个人掌握,而没有把改变学校作为目的,也没有试图改变社区。通常,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学起来是被动的,效果如何也很难确定。而且学校卫生保健大多停留在查视力、查听力、查食堂卫生上。学校健康促进的重点则在于改变整个学校,要求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改变,学生家庭也要改变,还要通过学生家庭影响到社区,使得学生、教师、家长、社区成员都来关心学生健康。1995年11月,“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合作项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并向已经确定的12所项目学校颁发示范学校证书,这表明健康促进学校国际合作项目在我国正式启动。这将促进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学校成为每个儿童必经的场所,而在学校中“应试教育”盛行,学生健康意识与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当前在中小学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中小学校的健康教育为儿童、青少年的终身幸福奠定了基础。1995年初,世界卫生组织曾在《健康新地平线》文件中强调指出:“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们具有对他们的健康产生长期影响的潜能”。处在生命准备期的儿童、青少年,他们在生命初期所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很可能会对他们一生中其他发展阶段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儿童正处在发育时期,身心健康的基础如果不在此时奠定,那么他们终身不易得到美满的健康生活。另一方面,儿童的可塑性较大,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必须从此时开始,否则,不良习惯久则成癖,积重能返,从而贻害学生终身幸福。
其次,中小学健康教育是影响整个人群、家庭和社会的治本措施。学校是各阶层、各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汇聚的场所,健康好坏杂处,接触机会多,不容易防范。如果在学生中爆发传染性疾病,则可以通过学生而波及家庭,造成更大范围的流行。因此,学校必须切实做好健康教育,避免学校成为一个疾病传播源。从积极的角度看,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的最佳目标人群,因为他们与家庭、社会有着天然而广泛的联系。中小学生一旦获得卫生知识、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技能,不仅儿童自身可以愉快地生活,而且还会对其父母、邻居、亲友以及社会产生良好影响,以至有可能发挥移风易俗的作用。
再次,中小学健康教育是促进全民基础保健教育、提高群体素质的有效途径。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体质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如我国学生的耐力、柔韧性素质、肺活量等指标,近10年来趋于停滞甚至还有所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的比例有所增加;城市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学生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农村学生口腔保健仍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的绝对水平仍然较低;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相对不发达地区之间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等。简言之,目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没有跟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体力劳动减少,体育锻炼不够(包括时间和强度均不够),特别是学校长跑活动减少。此外,虽然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改善,但饮食结构不合理,因而加重了学生肥胖的发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导致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中小学生长时间玩游戏机以及在家里长时间观看电视,进一步加剧了近视的发生。农村地区学生口腔保健水平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卫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卫生保健意识淡漠。这些问题的存在正严重影响着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要在短时间内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切实普及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中小学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我国正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今后,中小学阶段已成为人人必经的阶段。同时,学校具有群体生活的特点,这有助于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因此,做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这一点已为美、英、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所证明,我们自己十几年健康教育的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如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表明,在各方面努力下,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明显增长,速度、力量等素质指标有所提高,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有所下降,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与汉族同步增长。总之,必须在人人必经的学校中实施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促进人人健康。
最后,中小学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义务。兴学校、办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生和增进人类幸福,而人类幸福是以保持健康为基本前提的,因此,世界各国制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方针都强调要维护学生的健康。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必须在身体、心智等方面协调而健康地发展。事实上,我国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法规法令都明确规定要维护学生的健康。也就是说,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健康,既是学校道义上的责任,也是学校法律上的责任。因此,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升学竞争,过分偏重智育发展。全面发展教育蜕变为“应试教育”,忽视健康教育,严重戕害了儿童身心发展与健康,结果令人震惊:考入大学的学生,其体质不如高中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体质又不如初中毕业生的总体水平;甚至同一所学校中,“好学生”的体质不如一般学生,这就是所谓“高分数,低体能”现象。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缺乏必要的健康知识与技能,不会选择安全而有益于健康的环境而生病或死亡,那他所学的文化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我们的学生百病缠身,纵然考上大学,他又如何保障自己的幸福,如何为国尽力呢?因此,我们绝不能以牺牲学生健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我们必须要保证学生“可持续性地发展”。
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健康的儿童才能在学校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经常因病缺课、佩戴眼镜、因情绪障碍而滋事生端、营养不良、长期精神倦怠、遭受虐待等类型的儿童,即使采用最好的教育方法,他们也无法高效率地学习。我们不应忘记,教育不仅仅是为未来作准备,更不是以牺牲现在来为未来作准备,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是每个儿童必须经历的生活,这种经历会深刻地烙印在他们的心里,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精神生活,甚至决定他们将来的幸福。因此,“应试教育”必须休矣!必须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也许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柯布(Coob)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仔细地体味,他说:“教师的责任,就是替每一个儿童打下一个最好的健康基础,以发展他将来的事业;如果必要,书本功课要为健康而牺牲,而不要使健康为书本功课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