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和简单控制的困难--“不求定”思想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精彩应用实例_平行四边形论文

以数助形,以简驭难——例析“设而不求”思想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妙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面几何论文,妙用论文,不求论文,思想论文,数助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初中阶段解一些代数应用题时,由于题意中的等量关系较为隐晦,若直接设置一个未知数,等量关系不是十分明晰,解题就会陷入困境,这时如果再设一些未知数,那么根据题意较易列出方程(组),再通过消元转化,使问题顺利获解,而增设的未知量可以不求,就可达到以简驭繁的解题效果.这种方法俗称“设而不求”.将“设而不求”解题思想迁移到求解(求证)几何问题,当某些几何题碰到无从下手时,类比地增设图中的某些角度或线段,用它们作为桥梁,建立方程(或函数)模型,把几何推理演变成代数变形,使问题求解变得容易.由此揭示以数助形、以简驭难的解题妙境,体现数形结合万般好的解题王道.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介绍“设而不求”思想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若干应用,与大家分享.

      一、解决有关角度问题

      例1如图1,在△ABC中,AB=BC,在BC上取点M,在MC上取点N,使MN=NA.若∠BAM=∠NAC,则∠MAC=________.

      解 如图1,设∠BAM=∠NAC=α,∠B=β.由MN=NA,则∠AMN=∠NAM=α+β.所以∠BAC=3α+β.又由AB=BC,所以,∠BAC=∠ACB=3α+β.

      

      又因为∠BAC+∠ACB+∠B=180°,所以,2(3α+β)+β=180°.即2α+β=60°.于是∠MAC=60°.

      例2 如图2,矩形ABCD中,CE⊥BD于E,AF平分∠BAD交EC延长线于F.求证:CA=CF.

      证明 如图2,设矩形的对角线AC、BD交与点O,AF、BC交与点G.

      

      因为矩形ABCD,则∠BAD=∠ABC=∠BCD=90°,OB=OC.因为AF平分∠BAD,所以∠AGB=45°.又因为CE⊥BD,则∠DCE=∠DBC=∠ACB.令∠CAF=α,∠F=β,∠DCE=y.

      

      ①×2-②得,α-β=0,即α=β.所以CA=CF.

      评注 以上两题解决之道:若一个几何问题的图形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等腰三角形时,如果先增设等腰三角形的若干底角(一般设较小的角),然后其余相关的角用它们的代数式表示,再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或外角定理建立方程(组),最后通过消元或整体代换求解.通过以数助形,数形结合,从而避免角度间的复杂转换或省去辅助线,使整个解题过程变得更加明快、清晰.

      二、解决有关线段问题

      例3 AD、BE是△ABC两条中线,且AD⊥BE于点G,若BC=8,AC=6,求AB的长.

      解 如下页图3,由题意得,点G是△ABC的重心,所以AG=2DG,BG=2EG.设DG=x,EG=y.则AG=2x,BG=2y.因为BC=8,AC=6,AD⊥BE,

      

      

      例4 △ABC中,AB=7,BC=8,CA=9,过△ABC的内切圆圆心作DE//BC,分别与AB、CA交于点D、E,则D的长为________.

      解 如图4,设BC的边上的高为

,△ABC内切圆的半径为r.

      

      

      评注 上述两题,通过增设两个未知量,用勾股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方程(组),而后进行代数变形,巧妙解决.这种“设而不求”思想方法,就像过河搭桥一样,不需涉水,顺利到达彼岸.

      三、解决有关周长问题

      例5 如图5,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C于E,AF⊥CD于F,∠EAF=60°,AE+AF=2

,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________.

      解 如图5,设B=x,DF=y.因为平行四边形ABCD,则AB//CD.又AF⊥CD,所以AF⊥AB.又因为∠EAF=60°,则∠BAE=30°.因为AE⊥BC,则AB=2BE=2x,AE=

x.同理可得,AD=2DF=2y,AF=

y因为AE+AF=2

,所以,

x+

y=2

.因此,x+y=2,从而2x+2y=2×2=4.即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8.

      

      评注 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实质是求一组邻边和.通过分设一组邻边,将题意中的两条线段分别用平行四边形的边表示,代入已知的等式,整体解决.本题增设两个未知量,把它们作为已知量,实质是增加了题目中的题设,降低思维的难度,从而达到以简驭难的效果.

      四、解决有关面积问题

      例6 如图6,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AB、BC上.若△ADE、△BEF、△CDF的面积分别为5、2、6,求△DEF的面积.

      解 如图6,过点F画AB的垂线,交AB于点G,与DC的延长线交与点H.

      

      

      例7 如下页图7,边长为a的正方形被两条与边平行的线段分割成四个小矩形,EF与GH交于点P.若Rt△GBF的周长为a,求矩形EPHD的面积.

      证明 如图7,设BF=x,GB=y,则GF=a-x-y,AE=x,CH=y.所以DE=a-x,DH=a-y.

      

      

      评注 我们知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都有两个独立的变量,当三角形周长一定时,三边中也只有两个独立的变量.以上两个例题也是通过增设两个独立的变量,结合题设,将相关的线段用它们的代数式表示,再根据面积公式建立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中巧妙地穿插整体思想,最终实现“设而不求”的问题解决之道.

      五、解决有关最值问题

      例8 如图8,已知△ABC的周长为2p,在AB、AC上分别取点M和N,使MN//BC,且MN与△ABC的内切圆相切.求MN的最大值.

      

      

      例9 已知△ABC的内切圆半径为r,∠A=60°,BC=2

.求r的最大值.

      解 如图9,设△ABC的内切圆分别切BC、CA、AB于点D、E、F,连接IA、IE、IF.则∠IEA=∠IFA=90°,∠IAE=∠IAF=30°,AE=AF=

r.令B=a,CD=b,则BF=a,CE=b.

      

      

      

      评注 这两题都涉及三角形的内切圆,自然联想到与内切圆相关的面积公式,用等积法建立方程,由于方程中涉及多个变量,因此先假设题意中没有涉及的变量,通过代数变形,把问题转化为求最值的常用方法:配方法及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上述两题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设而不求”,最终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题妙境.

标签:;  

借助数和简单控制的困难--“不求定”思想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精彩应用实例_平行四边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