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重视性别间的优势互补论文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重视性别间的优势互补论文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重视性别间的优势互补

□ 庄子运

〔摘要〕 人格教育中,性别角色教育对于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提高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及促进青少年人格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能使学生的发展不再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优势特质及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意义重大。

〔关键词〕 人格教育;性别角色教育;双性化;青少年

随着学界普遍将双性化人格特质视作能够良好适应社会、构成理想的心理健康模式,并在不同情境中都能取得成功的理想人格特质以来,不光高校,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逐渐将双性化人格教育、性别角色教育置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并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异性优势特质来充分发挥性别间的优势互补效应,以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构建出了在SPOC模式下ERP课程的评价体系,从理论层面有效保障了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十年前,不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抑或是社会教育中,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们都一味盲从地采用单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即教育者由于持有一种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只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典型男性化或典型女性化特征。如认为男孩子就应该“有泪不轻弹”,就应该“粗枝大叶”;而女孩子就可以“优柔寡断”,“听话懂事”是女孩子正常的表现。在一项有关小学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女生经常哭哭啼啼或者害羞是十分正常的,并认为男孩子的冲动莽撞是可以理解的。殊不知,教育者一旦认同这些性别刻板印象,便会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不经意地表现出来,但这种做法会阻碍儿童青少年发展异性优势特质,有碍儿童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慢慢深入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不再拘泥于过去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同样标准、同种要求、同样期望、同一目标、统一方法,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诉求,满足学生个性适当张扬的需要,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者、教师及相关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切入,以谋求心育对学生积极影响最大化。其中,对性别角色教育如性别角色类型和性别角色教育模式的研究,其对于儿童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人们不再只关注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而开始关注不同性别的优势特质和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这种优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单性化人格特质(即男性化或女性化人格特质)相比,双性化人格特质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即当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得都比较明显时,一般来说,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要更高一些。这一结论在国内外一些大学、中小学的调查研究中都得以充分证实,双性化人格的青少年在思维敏捷性、适应能力和自信心等方面都要比同龄其他群体成员更高,并且他们的兴趣也更加广泛,自我认同感更强,也有更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更易受到他人欢迎。

一般来说,大众广泛倾向于认为,男性更多具有“有抱负的、有勇气的,富有独立精神的”特征,女性则更多拥有“脆弱的、温柔的、富有依赖性的”特征。之后的研究也逐渐显示,男性主要具有“自立、精干、乐观、有创造力、有幽默感”这几项重要的人格特征,而女性则有“自立、善良、温柔、贤惠、优雅”这几项重要的人格特征。由于社会对于性别角色教育,特别是对双性化教育的重视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在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性别角色教育时,逐渐采取双性化教育模式。例如注重对女孩子勇敢、坚强和果断等男性优势特质的培养,注重对男孩子细心、同情心、善解人意等女性优势特质的培养。

一般来说,阐述句是顺着观点句顺理成章一路写下来的,这样,语意较为连贯;也有的阐述句则逆着观点句的意思“反弹琵琶”,这样,也不失为一种承接,只不过是转折的笔法,对观点句起到一种补充作用。

当>1时,贸易互补性强,值越大,说明贸易互补性越强;当≤1时,贸易互补性弱,越小,说明贸易互补性越弱。

儿童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即以家庭和谐氛围为坚实基础,以学校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助推力,以积极正向的社会环境为有力保障。

从家庭角度来看,家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更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和重要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无形中都影响着孩子的认知、行为发展。孩子对于“性别标签”的认识,对于性别特质的认识,对于异性的认知,皆来自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或者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家长间的相处模式是积极平等、相互尊重的,则孩子对于性别的认识也是合理正确的。父母不仅要主动“放下”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即不再认为只有男孩才能拥有“勇敢果敢”的特质,或只有女孩才能拥有“文雅体贴”的特质,还要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任何积极特质都加以鼓励,并意识到这些特质只有优秀与否的区分,而没有性别差异的区分。此外,父母也要充分发挥各自在性别角色教育中的不同作用,都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相反,任何一方的长时间缺席必然会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教育产生不利影响。提倡父母双方都要与孩子高质量长时间地共处,是从为儿童提供两性榜样观察的角色及行为角度考虑的,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身心健康成长、人格完善统一少不了任何一方的参与。

孩子到了学龄期,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学校度过,他们的交往模式也从只与家里人打交道,逐渐转变为更多的与老师、同学进行交往。同时,由于学校有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丰富的心育课程、活动和心育场所,因此,学校成为实施儿童青少年性别角色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与同伴、教师的互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性别角色观念的认识,通过观察学习、行为强化等途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性别角色的理解,而这种理解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为了从正面扩展和加深儿童性别角色知识,发挥不同性别间的互补优势,教师首先要一改以往单性化性别期望的刻板模式,更多形成对学生的双性化性别期望,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鼓励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日常活动、社会实践中积极交往、相互学习,既要鼓励女生去从事需要适当竞争、灵活创造的活动,也要鼓励男生去从事需要细致观察、共情合作的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也应避免对书中人物的介绍以性别来展开。鼓励学生观察其他异性和同性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提供一些典型案例或榜样供学生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也应当以性别角色教育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这些措施对于性别角色教育的成功实施都至关重要。

儿童青少年最终都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其行为的认知就已经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影响,在有些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如认为所有女性都应该“相夫教子”,做听话顺从、懂事温婉的“贤妻良母”,认为所有的男性必须在外拼搏奉献、手腕强硬,极具侵略性和野性,这些对于两性性格的误导会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产生极为片面的影响。主流媒体以及一些有影响的自媒体,都要树立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努力塑造积极的双性化特质个体形象,而不是过分强调单性化特质,真正做到由内及外、由表及里、由大及小、由窄及宽的全方位性别角色教育,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适合社会发展的双性化人格特质,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32-0072-02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2100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标签:;  ;  ;  ;  ;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重视性别间的优势互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