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各种实际生产工作的效率,这在各行各业中都有所体现,在农业生产领域更是如此。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其农业生产早已进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在他们的生产工作中,农业人员少,生产效率高。这离不开其高水平的机械化生产工作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也逐渐提高了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视程度。由此,本文将围绕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展开讨论,并给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
1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根据我国2004年立法明确的农业机械和农业机械化的概念,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加工的机械和设备都统称为农业机械;利用先机适用的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来提高效益的过程叫做农业机械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是贯穿于农业生产,方法为采用先进的工具和设备,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生产效益的过程。农业机械化的主体为农民,农民根据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工具,在农业领域进行科学的技术、方法的改革。农业机械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它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科技发展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农业工作一般为效率较低的手工业,机械化过程就是采用先进的工具来代替手工,以此来提高效益。
2农业机械化的功能和意义
2.1农业机械化符合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从农业发展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来看,高程度的农业机械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益。用较为先进的机械化生产代替较为落后的手工生产符合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在西方的实践生产中已经可以看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如果大规模采用农业机械化,这必然带来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改革。
2.2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力
从西方国家的生产实践中可以看到,采用机械化进行农业生产,较少的农业人口就可以生产出较高的食物产量。这表明,机械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产值和产量。因此,农业生产机械化可以为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充分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农业机械化生产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在如今,农民的收入低有一部分原因是农村劳动力过多的集中于农业生产,而没有其余的经济来源。农业机械化生产可以释放农村富余劳动力,部分劳动力可以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这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2.4农业机械化生产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了农民生产力,解放了农民富余劳动力,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经济差异,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这提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我国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以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为了加大农民生产力是生产结构更加优化协调,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上了日程。纵观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行政推动阶段、机制转换阶段、市场导向阶段。
3.1行政推动阶段
行政推动阶段大致是从新中国成立至80现代。在这一时期,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统一由国家所有,个人无法占有物资。这虽然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在国家统一调配下,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实现了部分机械化,这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提供了基础。
3.2机制转换阶段
从1981年到1994年,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机制转换阶段。此时正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先的国家共有制到多种经营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业机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也从国家公有到个人可以购买使用。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多为家庭小规模经营模式,机械化发展在小型机械化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宏观而言,这一阶段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这是由于小型农机的购买和使用,不符合节约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小型农机多为家庭农业所用,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农民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耗费大量物资进行维护和修理,降低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积极性。
3.3市场导向阶段
从1995年至今,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表明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我国农业机械化也进入了市场导向阶段。随着国家新政策的出台,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出台的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全部被取消,这进一步表明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市场导向的阶段。在市场作为导向的同时,国家对农产品购机推行了补贴政策,推动了农民购买机械化设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也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如今,在国家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大型农业机械的数量上的提高到农机瓦力上的提高,我国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国至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硕果累累,不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体系,还扩大了农业覆盖范围。如今我国的农业不仅仅在只是种植农业,还涵盖了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整个农业领域。
4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尽管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有了根本上的提高,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变化。但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机械化程度依然较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了社会和个人的因素制约。首先,农业机械的组成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农业机械的组成中,大部分都是小型的农业机械,大中型农业机械在农业工作中具有工作效率高,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特点,而小型农业机械的动力小,不能完全满足日渐提高的机械化农业工作的需要。其次,我国种植业种植产品多样,机械生产效率低。我国的农业耕作多为家庭劳作模式。各家各户的耕作产品有时不同,这就对农业机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机械不适合,而小型机械生产力较低。这也是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水平较低,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周期较长,开发新型农业机械难度较大。这也制约了我国的农业机械进一步发展。对此,为提高我国机械化进一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加强政策导向,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平衡
为促进乡镇机械化发展,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科学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政策。以此促进我国农机结构的平衡,促进我国乡镇农业机械化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地区,政府可以适当的对农民购买农用机械进行补贴,以此来鼓励农民购买机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2提高对农机市场的监管,确保农机产品的质量
农业机械对于农业来讲,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农业机械的质量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的经济效益。政府要加大对农用机械的监管力度,提高对农业机械的质量把控,在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同时,提高售后服务。此外,政府还可以对农民进行定期的技术培训,使农民可以充分的利用农用机械,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3加大科研力度,研发出农民可以接受的农业机械
对于农民来讲,虽然近年来收入有所提高,但依然无法承担购买农机的巨大支出。再者由于农民的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难以接受新科技。对此,政府应当提高对较为经济且能满足农民需要的农机的研发。这样,才能提高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才能促进我国机械化进一步发展。
5总结
对于我国的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聚全社会之力,从政府出台科学合适的政策到农民积极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国才能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也只有实现了机械化,我国才能真正的提高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的实现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朱茂林.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4):21-22.
[2]金海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南方农机,2017,48(4):58.
[3]王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8):26.
论文作者:盛丹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农业机械化论文; 我国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机械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生产论文; 生产力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