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魏拉特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地位与贡献_文学论文

中世纪魏拉特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地位与贡献_文学论文

中世纪卫拉特蒙古书面文学的地位与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论文,拉特论文,书面论文,地位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世纪卫拉特蒙古族书面文学中,小说和散文作品占主要地位。这些作品,含蓄深刻,通过众多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突出了卫拉特蒙古族传统文学团结统一之主旋律,很早就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蒙古民族的小说作品,始于13世纪。其1240年成书的蒙古族代表作《蒙古秘史》,刻画众多典型形象,再现了500年间的蒙古历史, 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学巨著。在其后的近两个世纪内,由于蒙古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蒙古族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创作出了《孤儿传》、《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箭筒士阿尔嘎聪》、《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等一大批传世佳作,迎来了蒙古族书面文学的黄金季节。但到15至16世纪时,由于蒙古内战频繁,社会不稳,经济混乱,很多像呼图克台·彻辰·洪台吉那样大学者、大文豪都纷纷骑战马,上战场,整天忙于战事。从而在蒙古族书面文学事业中出现了衰退败落趋势,尤其是小说和散文创作,出现了空白点。但卫拉特部落当时保持了相对稳定,并注重内部团结,经济文化繁荣,尤其大学者札雅班第达创制了符合卫拉特方言的托忒文字并与其徒弟翻译了近200 篇藏文作品之后,其文学艺术发展较快,出现了《乌巴什洪台吉传》、《斯特尔扎布传》和《四卫拉特之分裂》等一系列卫拉特小说及散文作品,弥补了该时期整个蒙古民族“小说作品和散文作品空白”这一缺陷,在整个蒙古族古代文学中占有承前启后的不可估量之重要地位。

16世纪末的《乌巴什洪台吉传》,被某些学者们举为“开创了蒙古族小说创作的先河”,自19世纪起,流传于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影响特别大。该小说以当时的蒙古部落和卫拉特部落之间在1587年展开的一场战争为素材,同时利用民间传说和艺术想象,虚构了许多情节,塑造了像七岁牧童那样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形象,突出了小说主题,增强了小说感染力。该小说中的乌巴什洪台吉、帕卜古斯汗、赛音斯尔丹克等人物均属历史真实人物,蒙古部乌巴什洪台吉(即硕雷洪台吉,巴图蒙和达延汗的玄孙)联合兀良哈部赛音玛吉克率八万之众去进攻卫拉特蒙古,乌巴什洪台吉在极端困难,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与卫拉特蒙古决一死战,结果全军覆灭。小说歌颂了卫拉特蒙古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谴责了蒙古部落的侵略、掠夺和内部勾心斗角的丑恶行径,阐明了“正义者必胜,掠夺者必败”的真理,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情绪,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进步意义和教育意义。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前半叶期间形成的《斯特尔扎布传》与上述小说作品相比,有较大区别,其主题、题材、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等多方面都独具特色。该小说形象地描述了卫拉特蒙古部落间的激烈矛盾斗争。情节曲折,委婉动人。作者出于正义感,歌颂了团结一心,友爱互助,胆大心细,智勇过人的雅门及其所率领的土尔扈特使者,揭露了准噶尔统治者洪台吉的霸道强权、残暴、虚伪、欺诈、笑里藏刀、表里不一和部落成见很深的本质特征。该小说以散文体为主,穿插大量诗词与歌曲,行文特别流畅,语言无比优美,其很多诗歌,如斯特尔扎布出嫁时所唱的《出嫁歌》、《故乡曲》和长辈们所唱的《留恋歌》以及疏那逃跑时所唱的《疏那歌》等,至今还在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巴音郭楞、布尔塔拉、和布克赛尔、哈拉乌孙等辽阔草原上广泛传唱着,不减当年,可见该小说影响之深远。比起《斯特尔扎布传》,稍后一些时期出现的《四卫拉特之分裂》,是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民间传说故事《花骝驹的传说》等的基础上,以四卫拉特被清朝统一的历史实事为背景写成的。有些故事情节,如制作武器的铁匠老汉故事等,至今仍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中广泛流传着。该小说描写了四卫拉特与清朝廷之间激烈复杂的矛盾斗争,揭示了卫拉特蒙古失败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和结论相当深刻。

在中世纪,由于藏族古典文学大量传入卫拉特蒙古地区,一些精通蒙藏两种语言文字的知识分子,既熟悉本民族的古代文献,又受到藏族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促成了蒙古族散文体作品的发展。卫拉特蒙古的散文作品由短篇到长篇,从此进入了成熟期,出现了篇幅较长的大量散文体作品。

在中世纪卫拉特蒙古众多散文作品中,《札雅班第达传——月光》和三位不同作者写的《四卫拉特史》以及《额鲁特史》等大量史传性文学作品占重要地位。其中,《札雅班第达传——月光》最具典型意义。该作品开创了蒙古族传记文学的先河,对整个蒙古文学起了典范作用,影响极深。作品以文学笔调叙述描写了札雅班第达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和重大事迹,其间穿插了许多当时社会风貌和卫拉特蒙古政治、经济、宗教概况,是了解17世纪卫拉特蒙古社会的一面镜子。

札雅班第达生于1599年,四卫拉特和硕特人,17岁时赴拉萨,学习了20年蒙藏文化知识,1639年返回卫拉特蒙古故乡。其后被邀请到喀尔喀各地大力宣扬藏传佛教。札雅班第达对卫拉特蒙古文化所作出的最重要业绩,便是他于1648年冬天,根据阿巴力台吉和额尔敦巴特尔洪台吉等卫拉特上层人士以及人民大众的建议,在回鹘式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符合卫拉特方言特点的托忒蒙古文,该文字一直在新疆沿用至今。同时札雅班第达还用该文字,于1650年至去世的1662年间,从藏文翻译了177篇宗教、文学、哲学、医学、天文学、语言学、 地理学等方面的文章,而且在每篇译作后还附写一段长短不等的格言诗,具有批注和理论分析价值,流传于整个蒙古民族之中,促进了蒙古族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作为一个大学者、大文豪,札雅班第达的思想很开放,当时他经常鼓励青年一代到西藏去学习文化和医学知识,并想方设法增进与西藏间的经济往来。所以他对中世纪蒙藏文化关系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通过拉德那博哈得拉传记文学,我们还可以透视到17世纪卫拉特蒙古整个面貌。如:卫拉特蒙古的地理位置;卫拉特蒙古的经济状况,即无比发达的牧业经济和开始发展的农业生产;卫拉特蒙古的手工业和建筑业以及卫拉特蒙古与汉族间的国内商贸交易和与俄罗斯、中亚民族间的国际商贸交易;还有卫拉特蒙古的法律制度以及当时所颁布的条文规定等。

《札雅班第达传》是研究中世纪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学和语言学、社会学的重要文献。它在我国新疆、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地有十多种手抄本。学者们自1880年起系统研究该作品,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

中世纪时,因卫拉特蒙古的“文”和“史”还没有严格分家,所以卫拉特蒙古散文体作品除上述传记文学外,以“史”的形式撰写的作品更多,其中最突出的《四卫拉特史》就有三种不同手抄本,流传极广。其一是土尔扈特部落医生加班沙拉博于1739年所著,他主要从土尔扈特部落角度所写,所以对土尔扈特部落的历史和文化写得详细而具体;其二是巴特尔乌巴什图门于1819年所著,他是和硕特上层贵族,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从和硕特部落角度所写,所以对和硕特部落的历史和文化写得较为详尽;其三是1751年所著,作者不详。该手抄本内容比较全面,但叙述较简单。以上几部《四卫拉特史》虽然都从不同角度记述了四卫拉特之世袭系统,四卫拉特联盟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史”中都穿插了大量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和传说故事。尤其在第三部“史”中所包含的文学成份更多。上述以“史”的形式所写的作品,对札雅班第达、阿睦尔撒那、达瓦其、阿尤希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重大历史活动,均以形象描写手法,予以形容刻画,给人以极深刻印象,文学价值很高,对其它类型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对土尔扈特阿尤希汗等的形象描述和19岁大力士的传说故事以及准噶尔部落的环境描写,已成为《斯特尔扎布传》等小说作品的素材。

在卫拉特中世纪文学作品中,除上述小说和散文体作品外,还有大量诗歌作品。 其主要有卫拉特蒙古三大著名学者札雅班第达(新疆, 1599—1662),伊希巴拉珠尔(青海,1704—1788)和阿格旺丹德尔(内蒙古阿拉善,1758—1840)的近千首诗歌。以上三位学者都是宗教上层人士,对蒙藏文都很精通,在整个蒙古族文学史上都是声誉斐然,是影响极大的诗人。他们创造性地运用藏文传统格言诗的内容和形式,创作了大量蒙古文诗歌,对蒙古文格言诗体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础。其后受他们的影响,在整个蒙古民族中出现了格言诗创作潮流,产生了像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希丹金旺吉拉那样著名的格言诗作家,该潮流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中叶。

总之,中世纪卫拉特蒙古文学的体裁、内容丰富多采,且独具特色,对该时期以及其后整个蒙古文学的发展繁荣,起了极大的弥补作用和促进作用,是我们不断加深研究,继续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注释:

〔1〕以回鹘式蒙古文用抄本形式流传, 最先由布利亚特学者嘎拉桑贡布耶夫于1848年整理出版,其后陆续被收入蒙古国策·达木丁苏荣所编《蒙古族古代文学一百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呼和浩特)等多种教材和资料之中。

〔2〕以托忒蒙古文手抄本形式流传,后经新疆文联整理, 发表于新疆《汗腾格里》杂志1981年第4期。 笔者转写成回鹘式蒙古文后收入《蒙古族古代文学》教材之中(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呼和浩特)。

〔3〕原以托忒和回鹘式蒙古文手抄本形式流传, 后回鹘式蒙古文手抄本部分章节被收入蒙古国策·达木丁苏荣所编《蒙古族古代文学一百篇》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9年,呼和浩特)。

〔4〕以托忒蒙古文手抄本形式流传,后由浩·巴岱、金锋、 额尔德尼转写成回鹘式蒙古文后,收入《卫拉特历史文献》之中(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年,海拉尔)。

标签:;  ;  ;  ;  ;  

中世纪魏拉特蒙古族书面文学的地位与贡献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