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思维,形式简单--对“学习工具操作”活动的比较思考_统计图论文

精于心,简于形——“学具操作”活动的对比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操作论文,学具论文,精于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精简情境,削枝强干

[案例1]《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段

人民币的用途和分类教学完毕后,教师准备让学生进入“模拟购物”的环节。

师: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

顿时,小手如林,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场面很是热闹,好不容易教师控制了局面,随即出示画面:一个玩具店,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

师:原来,机灵狗开的是玩具店。看到这么多的玩具,你想说什么?

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遥控车我都玩腻了”……5分钟过去了,学生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

教师不得不喊了停:“现在我们要请几个小朋友做营业员,别的同学来买东西……”

[案例2]《面积大小的比较》教学片段

在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确操作的方向:

师:观察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更大些?

怎样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自然就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主要目标。接着,学生便各自用教师为他们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比较。

[反思:从表面来看,案例1确实吸引了不少学生,几乎人人都参与其中,课堂也着实热闹了一番。静心反思,这位教师只关注了创新的形式、有趣的内容和场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这一内在本质,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陷入了“浮躁的繁荣”之中。而案例2的情境设计,趋向于理性、简约和抽象,短短两分钟,便进入了实质性的“学具操作”活动中,可以留给学生更大的操作探究的空间。]

二、精简环节,简洁明快

[案例3]《统计》教学片段

一年级《统计》一课的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了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活动:

师:这上面画的都是什么呢?

生(互相补充):它们是算盘、计算器、铅笔、电脑。

师:谁最多,谁最少,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请小朋友们先剪下图片。(学生显得很激动,已经有学生拿出剪刀、胶水了。)这些图片有点小,剪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呀?

生:要沿着边,小心地剪。

生:不要剪到手。

师:剪好了,也要小心地放好,可以先放进铅笔盒里。

学生们拿书、翻书的声音,剪刀剪的声音和相互间轻声问话,无法掩饰他们兴奋的心情,课堂有点热闹。5分钟过去了……

师:小朋友们,你们完成了吗?

生:没有,我还有2个没剪好。

师:时间有点紧,要快点了!

很多学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老师只好再等……

师:(又过了2分钟)同学们都完成了,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然后要做什么?

生:把它们粘在统计图上。

师:粘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要从下往上粘。

生:一个格子粘一个图片。

师:对,书上有空白的统计图,可以自己制作一张统计图,动作要快。

[案例4]《统计》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我们每个小朋友的抽屉里都有一个信封,请大家统计一下,你的信封中每种东西各有多少。

学生打开信封拿出里面的材料:一张空白统计图、2cm×2cm的彩色图片。(图片上是水彩笔、铅笔、文具盒、书本等。)

师:请小朋友们动手操作一下,看谁最先制成漂亮的统计图。

5分钟后,学生纷纷举起制作完成的统计图。

师:小朋友完成得可真快,你从统计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先和同桌小朋友交流一下……

[反思:案例3中,教师对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担心学生课堂兴奋感持续不长,想利用剪剪贴贴等操作激起学生兴趣;担心学生用剪不安全,整理不好,又叮嘱学生要放进铅笔盒;考虑学生全粘不对,又提醒要从下往上粘……过多的教学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缺乏深度的操作,大大降低了实际的教学效率,学生被“学具操作”本质之外的问题所吸引,没有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没有向着既定的目标发展。相反,案例4的操作环节,辐射到了本课的中心内容,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观察与发现,对统计图有了更深、更多的思考,这才是“学具操作”的本质所在。这样的流程,简洁明快,整体感强,教师轻松,学生愉悦。]

三、精简手段,返璞归真

[案例5]《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要求学生事先带来自己喜欢的物品,每人一件。

师:怎样才能分到大家手中物品的呢?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教师巡视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拿着圆片、长方形纸在折,更多的同学则在用小刀切他们带来的真苹果、真蛋糕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物体的的?

生:我把这个苹果对半切开,这个部分就是它的了。

边上的同学:老师,他的苹果不对称的。

生:苹果很难切的,反正就这个意思嘛!

[案例6]《10的认识》教学片段

认识10以后,教师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10?

生:在直尺上看到过。

师:小朋友可以拿出你的直尺,看看上面有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我们刚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数的?

生齐数并回答。

生:书上也有第10页。

师:好的,我们大家把数学书翻到第10页。如果我先翻到了第6页,然后再怎样翻能翻到第10页呢?如果我先翻到了第13页、27页,怎么办呢?

(引出学生动脑思考和翻书活动)

生:电脑键盘上也有10的。

生:没有,电脑键盘上只有0、1、2、3……9.10是要先按“1”,再按“0”才会出现的。

[反思: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把握学生,即便使用的是很简易的手段,学生也照样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案例5中,使用学生喜爱的东西,虽然学生的兴致高了,看起来能表示出的手段也很丰富,但费时费力,学生在这些花哨的手段下,分散了探究注意力,分不清主次。长此以往,数学课堂必会纷繁杂乱,数学本真的理性、冷静、善思也将失去生长的土壤。案例6就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出发,没有形式化的交流与展示。当学生提到直尺、书等物品上有“10”时,即时引导学生发现10的顺序、与10比大小等内容,最简易的操作手段反而呈现出厚实的学习效果。]

标签:;  

善于思维,形式简单--对“学习工具操作”活动的比较思考_统计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