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宋庆龄论文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宋庆龄论文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儿童教育论文,现实意义论文,宋庆龄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宋庆龄(1893—1981)是举世公认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立足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为新中国奋斗”的同时,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为少年儿童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早在1938年6月,宋庆龄发起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 致力于战时医药工作和儿童保育工作。1945年12月,“保卫中国同盟”改称“中国福利基金会”,不仅继续援助边区保育院等,也在上海为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福利活动,如创办儿童福利站和儿童剧团,为贫病儿童进行保健、救济工作和进行启蒙教育。解放以后,这些机构分别成为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托儿所、幼儿院、少年宫和儿童剧团,并在1950年创办了《儿童时代》杂志,“为增进中国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为培养新的劳动一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宋庆龄更加热情地关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全体中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从1951年11月26日在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成立大会当选后直至逝世,她一直是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她多次在“六·一”儿童节撰文,并为《儿童时代》、《中国青年报》等杂志题词,希望少年儿童成长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体健康的新一代。她的儿童教育思想可以与许多教育家媲美。这是一份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儿童教育的意义:缔造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宋庆龄一生倾心儿童工作,重视儿童教育,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5页。) 她之所以如此重视儿童教育,是因为认识到了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教育是未来建设事业的基石和保证。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着因饥饿而濒临死亡的大批战灾儿童,她就向全世界呼吁:“这些孩子,代表着我们未来的一代,……将来要在他们的父母正在战斗、受苦受难、血牺牲的土地上建立新的中国。”她请求国际友人或团体“把对中国的同情心表现在帮助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的行动中。”新中国成立以后,她更是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少年儿童是我们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今天的儿童是未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他们将继承我们,完成共产主义的建设伟业。”(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但是,未来的建设者不是自然长成的,由于儿童年幼无知,缺乏斗争经验和苦难经历,易受各种腐朽思想毒蚀,因此教育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基于此,宋庆龄强调指出:“儿童工作就是缔造未来的工作,因为未来是属于新一代的。因此,老一辈人的使命不仅是在他们那个时代为争取社会进步而进行胜利的斗争,而且还要使下一代人能在新的条件下把这场斗争继续下去。”(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其次,儿童教育是形成人优秀品质的关键。宋庆龄认为,人的优秀品质是教育的结果。她说:“离开了教育,即使无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也不可能形成无产阶级的思想;离开了教育,即使老子是英雄,儿子也不一定会成为好汉;离开了教育,孩子不会因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而‘自然红’起来。”(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 页。)少年儿童如同充满生机的小苗,如果不帮助他们战胜风霜虫豸,纠正长得歪曲了躯干,剪掉不成材的枝丫,是难以长成参天大树的。

最后,儿童教育也是保卫和平,争取人类进步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庆龄是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者,她不仅关注我国儿童的成长教育,而且还把儿童教育提高到关系世界和平的高度对待。尽管各国环境不一,宗教信仰不同,种族政党存在分歧,但“儿童有共同的语言,要求和平、友谊和健康成长。”(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因此,她深信在儿童教育上,“我们可以得到全世界追求和平的立足点。”(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优秀的儿童教育是世界和平的基石。因为有人类进步的征途上,生命的旗帜是由儿童高高举起的。如果我们给孩子开了一个头,“他们就会建设一个进步的社会和文化,使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幸福愉快而不损害其他任何人。”(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为了使全世界重视儿童教育,她大声疾呼:“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这是何等英明的论断。

二、儿童教育的目标:使儿童在德、智、 体几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

儿童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宋庆龄的回答是:要使儿童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有社会主义觉悟的身体健康”的未来建设者。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必须对少年儿童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社会主义品德教育

社会主义品德教育包括理想教育和品质养成教育两个方面,。理想教育,目的是让儿童懂得革命道理和优良传统,从历史和现实的国情中吸取营养,坚定自己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品质养成教育,目的是要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人类最优秀品质的人。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也是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爱——爱劳动人民、爱同胞、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的博爱。

劳动——爱的具体表现,生活的根本保证。

勇敢——为全人类的利益而改造世界。

诚实——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人和现实。

集体主义——因为集体的努力超过个人的努力,儿童应具有集体主义的精神。

此外,还有“朴素”、“节俭”等等。宋庆龄认为,这些品质“是我们培养性格的指针。”

2.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儿童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不可能赤手空拳去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宋庆龄指出:“科学文化知识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武器。要发展生产、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需要把我们的头脑和双手武装起来。”(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因此, 对儿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培养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建设的要求。

3.体育

“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体育锻练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最佳手段之一。宋庆龄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她非常重视儿童体育,要求帮助儿童从小养成锻练身体、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成为“体魄健壮的、勇敢的、能够吃苦耐劳的新一代,使他们能够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重任。”(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21页。)

三、儿童教育的原则: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

为了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得更好,宋庆龄提出了“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行动口号。这也是她关于儿童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就是说要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她呼吁:“著名的作家们要为儿童写作;先进工作者们要经常和儿童见面;一般的生产单位要欢迎儿童去参观;帮助学校进行整套的生产技术教育;应该把最好的建筑物作为儿童校外活动的场所,并且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充实儿童活动场所的设备;应该在最好的风景区设立夏令营和儿童疗养院。”(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就是说要用很多的精力去培养、教育儿童。宋庆龄认为,教育儿童是国家赋予家长、教师和一切成年人的责任。我们应当细心地教育他们,让他们在生命最初的几年中就正确地形成观念、行为和性格的基础。教给他们怎样生活、怎样工作,并且让他们获得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就是说要从各方面给儿童做个榜样。成年人,尤其是儿童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来教育影响孩子,使他们能够从我们的身上找到为共产主义而牺牲奋斗的精神,找到智慧和经验,找到道德标准,找到吸取力量的源泉。

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也就是说要努力保卫和平。宋庆龄指出:“战争将破坏儿童的幸福生活,将夺取千万个幼小的生命,将使无数的儿童无家可归成为孤儿。为了使儿童在母亲怀里香甜睡眠,为了使儿童在学校里安心读书,为了使儿童纯洁的心灵中没有痛苦的记忆,我们必须尽一切力量制止战争,即使要付出极高的代价,我们也要把保卫和平的任务担当起来。”(注: 《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5页。)

四、儿童教育的途径: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

宋庆龄指出:教育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6页。)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活动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时间在家庭里度过,而这正是孩子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人生观、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页。)尤其是母亲, 给孩子的影响更深更直接。因此,宋庆龄要求父母应当首先担负起教养儿童的责任,为儿童提供“充满了爱、原则和有意义的家庭。”(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学校是儿童走出家庭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单位,在儿童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儿童保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以充满了对儿童的真诚的爱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获得主动性和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动力。”(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学校教育做好了,就为儿童接受社会教育准备了前提条件。

父母、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地挑起教育儿童的重任,但是“教育下一代毕竟是全社会的事业,社会各方面人士都应该以对党和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注:《宋庆龄论少年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社会应当为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优良环境和机会。

社会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影视戏剧、儿童读物、游戏玩具、歌曲报告等都属社会教育的范畴。在这些教育形式中,宋庆龄特别重视影视戏剧和儿童读物的教育作用。因为处于生长旺期的儿童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仅有师长的教诲和教科书是不够的,儿童读物由此就成为必要的补充。宋庆龄认为:“好的文艺作品不仅启发儿童求知的渴望,帮助儿童的智力发展,并且能在纯洁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优良品质的种子。”(注:《宋庆龄论少年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5页。)她号召文艺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要源源不断地供给孩子们精神食粮,让儿童读物更好地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服务。

五、儿童教育的方法:通过典型形象教育儿童

怎样教育儿童?宋庆龄认为应当根据儿童的特点,通过典型形象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具体讲:

1.榜样示范 儿童喜欢模仿,可塑性极大。根据这一特点,宋庆龄提出:“父母、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士,都要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115页。)同时还要为他们树立英雄、先进人物、劳动模范、优秀儿童等各级各类学习榜样。因为儿童更容易从同辈群体中获得启发。

2.启发诱导 针对儿童年幼无知、是非不明、意志薄弱、贪玩等特点,宋庆龄认为应对儿童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反复进行。她对社会上流行的以下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1)“打骂代替教育” 宋庆龄认为:“打, 可以使孩子被迫服从,勉强行事,但是不能使他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发展。打的办法会使一些孩子因恐惧而屈服顺从,逐渐养成怯懦无能、抑郁自卑的性格;会使另一些孩子起而反抗,逐渐养成粗暴专横的性格;还会使一些孩子表面服从,背后故犯,逐渐养成虚伪欺骗的习性。”(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在她看来,“打骂代替教育”,“这不仅从教育儿童的观点上说是错误的,而且也是违反国法的,是一种罪行。”(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页。)

(2)“溺爱代替教育”宋庆龄认为,爱是有原则的, 对孩子的某些缺点、错误,决不能姑息纵容。否则,“势必把孩子惯成好吃懒做、贪图安逸,把他们引导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享受的路上。”她进一步指出:“我们爱孩子,就应该是革命者的爱,把革命者的传家宝交给下一代,把他们培养成为不怕严寒风雪的松树,而不是养成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纤花细草。”(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惩罚代替教育” 宋庆龄反对惩罚儿童, 主张对儿童要坚持“正面教育,运用启发、说服、鼓励等方法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115页。)她相信通过正面启发诱导,儿童自己是能够改正错误的。惩罚违背教育规律,是收不到良好教育效果的。

3.组织游戏 好动好问是儿童的特点,教育儿童就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鼓舞儿童的兴趣,而游戏的教育价值也就在于此。宋庆龄十分重视游戏的教育作用,她说:“活泼好动、好奇敢问正是孩子的优点,……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要“积极组织孩子们的体育游戏活动,引导他们阅读图书,……通过玩发展好孩子的体力和智力。”(注:《宋庆龄论儿童教育和儿童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4.环境陶冶 宋庆龄也十分重视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她说:“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生活环境随时随地感染着孩子。”因此,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陶冶作用。

六、余论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是她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的儿童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宋庆龄是儿童教育工作者永远的榜样。她关心爱护儿童、积极投身儿童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值得广大儿童教育工作者学习;她“关心儿童,人人有责”,倡导全社会重视儿童教育的思想,对改变当今社会忽视儿童教育的倾向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2.宋庆龄重视影视戏剧和儿童读物的教育作用的思想,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出版工作者认真学习。正如宋庆龄所讲:教育儿童“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广大文艺、出版工作者“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就要多为儿童创作和出版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自觉抵制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

3.宋庆龄重视儿童福利事业的理论和实践, 对推动“希望工程”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宋庆龄是中国儿童福利事业的先驱,半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在乌云压城的白色恐怖下,还是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中,她都为儿童福利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她那慈爱宽广的胸怀里,始终怀抱着亿万儿童。因为她懂得:“要有强健的民族,先从母性及儿童福利着手。”这句话很值得正在奔“小康”的中国人深思。

4.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引导今天的儿童教育走出误区,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当今的儿童教育尚有许多误区,她所批评的几种错误教育方法在社会上依然流行。她告诫人们:溺爱不是教育,打骂惩罚不是教育,放任不管更不是教育。

5.宋庆龄把儿童教育与世界和平紧密联系的观点, 对于推动世界和平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越来越象一个“地球村”,各国儿童的交往日益频繁,“和平、友谊和健康”已成为世界儿童发展的主题。只要全世界人们共同努力,宋庆龄生前所描绘的让儿童面向世界、放眼未来、携手共进、“做文化的主人,做自然的主人,做宇宙的主人”的美好蓝图,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  ;  ;  ;  

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宋庆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