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_易经论文

周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_易经论文

《周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中华民族论文,精神家园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8)06-0028-06

中华民族所以绵延数千年,就在于它的文化机制维系形成了统一、稳定的政治秩序。尽管在历史的进程中充满了崎岖和坎坷,朝代更迭,政权替换,但民族的文化始终呈现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以不断发展的态势完成社会的需求,以巨大的包容吸纳多变、多元的思想,积极推动社会的转换、进步。

审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作为民族主流话语的文化形态,它的发展演进一直是以民族已知文化原点为核心,在紧密围绕对原点文化的不断阐释中行进的,不论世事如何变化,后人总能够在原点文化中找到有力的佐证以作用于现实的存在。时代的发展更替,无不烙印着民族原点文化的超越时空魅力。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历史,从社会形态认识,它是一个属于农业社会的恒定体系,一切发展都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循序渐进,虽然饱经沧海桑田的无数变故,却从来没有突破这个藩篱。正是这一长期稳定的民族特色经济基础,孕育了符合这一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因而作为文化的指导,它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稳定的。

当今社会的发展,为人们展示了一条与传统迥然不同的发展之路。当我们踏上这样一条发展之路时,我们不禁会满怀复杂的感情回首过去,对历史应该给予何种的态度生发不尽的思考:面对厚重的历史承载,我们是断然决绝地否定它的封闭和保守给予毫无保留的扬弃,还是全面肯定一切照搬运用,还是辩证地吸纳,与新的时代文明形成新的整合建构?

一定时期的社会存在必然生成适合于这种存在的文化形态。那么,今天的文化之路应该如何铺就呢?虽然当下时代形态与传统比较有着巨大的差异,我们正面临着信息经济社会的到来,现代化的概念展示了社会的新时代景观和新内涵,但是对人类而言,现代是传统的发展,传统为现代奠基。透过这些差异可以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内容是从亘古绵延走来并始终伴随人类存在的,它穿越时空的隧道,跨越不同社会形态的藩篱,不管社会形态作何种变迁,它都以旺盛的活力彰显出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诸如政治的理念,社会的秩序,个体的存在原则,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规定等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能够数千年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就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化的重要问题。因为这种数千年的客观存在本身就已经充分说明了它的非常之处,在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进程中都是一个奇迹。所以,当我们处在新的历史转型期需要审视判断选择的时候,从已知的文化原点透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构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代内核,无疑是重要的参照和基石。

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苦难始终伴随着人类前行,因而先民对于生存的关注、思考表现得尤为强烈。中华民族的古代先贤在长期生产力低下、物质生产匮乏、生活艰难困苦的实践过程中,他们以自然形态的生活流程体验生命的意味,积淀生存的法则,形成了对自然社会的丰厚认识,特别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显示了独特的生命感悟和认知方式,表现为深刻的理性认知,于法天尊地参照万物中为人的社会存在建构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周易》所阐释的就是从法天崇地、周察万物始,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理,天地万物的活动象征折射着人生存活动的命运轨迹,人的活动应以天地万物的象征作为参照、借鉴。

《周易》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由先贤基于生活经验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教科书。它以承前启后的思想结晶连接着中华民族进步的链节,显示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对社会、自然、人生认知达到的精神文明高度。正因为如此,它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智慧之书与其他少数典籍一起,被世人代代传承、演绎,从而作为一个民族可征考的最早的文化内容——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阐释了作为人应有的生存理念、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的社会人生内容,并且浩浩荡荡绵延数千年,成为培育中华民族品质的精神之源、思想之源、价值之源,成为中华民族个性精神的规范和主导,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1](《系辞下》),“广大悉备”所蕴涵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承载。

一、人存在的社会规定性思考——天人合一的理念

《周易》对人存在的社会规定性思考,首先源于天地万物运行的启示,是从对天地万物存在形态的感悟开始的。中华民族的先贤们顽强地生存于广袤深厚的黄土地上,他们在生产实践中思考着人的生命存在与环境的关系。他们的真知灼见就在于发现了世间万物莫不是在天地的范围内运行变化,天地衍生万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1](卷一),人作为天地之间的存在物,自然与他者密切相关,所以万物的象征与人的生存症候息息相通。

第二,《周易》叙述了先贤效法天地万物象征作用于人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先贤们从天地万物切入探索,由天地万物的运动形态,认识到天地运动而生成的象征与人们生活中的内容是相通相融的——物人一理。于是,于自然之中借鉴各种形态并作用于人的存在,“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系辞下》)。在天地物象形态的基础上对人的存在作出了对应的审视、判断,形成了人在一定发展阶段从自在到自为的叙述,也完成了人的存在归乎天道的认识、理解和揭示。

第三,《周易》阐释了由天地万物象征导及人的具体社会规定。天地万物所表现出的种种征象,在人的身上同样得到体现,人应该从天地万物的征象中获得启示,遵从事物的理形成人生的理。孔子对《周易》包容的社会意义作出过深刻的概括:“《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1](《系辞上》) 参照天地万物的存在形态为肇始,根据天地万物的象征,引申到人的社会存在之中。以天地之方位为人之存在设定阶层、等级,“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以天地之运动形态测定人生存在应有的状态,“《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1](《系辞上》)。

至此,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形成了系统的建构。这里一方面叙述了人的客观性,揭示了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分子而存在。另一方面也包含着对人的存在与天地万物共性的阐释,形成了“天人合一”理念的展示。

二、人生存兴亡的思考——忧患守成的理念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1](《系辞下》) 先贤深刻地认知到人的生存是在艰难困苦中进行的,因而拥有浓厚的忧患意识,《周易》中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思考,无论从何种角度涉及,无一不是基于对生存兴亡存废的关注而进行阐释的。

灾难的形成,不外乎客观形态和主观形态。作为拥有能动性的人,应该充分发展自身的能动性应对环境的变化。就主观形态而言,利害的生成是一个人与物互动的过程。没有两方面的接触融合,就不会产生矛盾。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如果保持个体的平安,远离利害的纠缠,避开利害的旋涡。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事物面前就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考虑到它的成败转化。许多不幸的生成,就在于人们缺乏警惕,忘却了谨慎和节制,逐渐避利成害。

《周易》倡导人们作为君子要终日不停地努力奋斗,时刻戒惕忧惧,即使遇到了危险也可以免遭灾祸,“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1](《乾·九三》)。从人的生存角度,告诫人只有时刻警惕忧惧,谨慎处世,就可以平安,倡导的是人自身的戒备,以守势应对外界的侵临,“履错然,敬之,无咎”[1](《离·初九》)。《履》卦对人的内在修养强调到重要的程度,认为只要内心警惕,时刻保持戒慎心态,就能生成强大的防御功能,即使遇到危险也会化解,“履虎尾,愬愬终吉”[1](《履·九四》)。

《大有》卦提醒人们不与有祸害的事和有害的人交往,就不会惹祸上身,自然平安无事,“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1](《大有·初九》)。财富观则表现为富有是人人追求的目标,首先富的来路要正,另外富后要保持正常的心态。要注意财富过盛后,避免意识膨胀,心血来潮,忘乎所以,超越原来的秩序,背离原来的关系,完全扭曲自己的个性而走向反面,而这种超越和背离其结果只能足灾难的深渊。只有富后保持正常的冷静,才会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匪其彭,无咎”[1](《大有·九四》)。在日常生活中,“素履往,无咎”[1](《履·初九》),要注意崇尚内敛,排斥张扬,张扬容易招引不幸;“节,亨,苦节不可贞”[1](《节》),凡事要适当节制,节制才能保持不偏不倚,避免趋向极端;“弗过防之,从或戕之,凶”[1](《小过·九四》),要有防范意识,防范才能避险,等等。

总之,《周易》让人们增强对生活艰辛和灾难的审视意识,加强对事物本体和自身、他人、社会的省察,提升个人认知危机的能力。在生存过程中小心慎行、持中、警惕、谨慎、节制,不要急于求成,“未济,征凶”[1](《未济·六三》),保持自身的平静理性而不去妄动乱为,“艮其身,无咎”[1](《艮·六四》),从而达到生活的顺畅吉利。其中既有生活的方法论,也有生活的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人生存意志的思考——刚柔相济的理念

就具体存在物而言,它有属于自身个性的规定,有属于自身运行的轨迹。但是,所有存在在貌似分离中实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或制约。正因为如此,天地因刚健运动和柔和守成而知晓事物的艰难险阻,“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1](《系辞下》)。所以,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生的人格构成和努力方式不应该只是一种形态,而应该是多元的整合共构。

《周易》以天地万物的象征为参照,由此引申出对人生存的解读、认识。它认为天地的变化生成芸芸众生物,“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1](《序卦》)。整个世界是在运动中孕育,变化中互动,互动中共存,共存中共生。运动是世间必然的存在,但不应失衡,应重视和谐的作用,必须使诸生物在和谐中生存,相克且相生,相消且相长。对人而言,怎样才能生存?人的行动执中守正是最好的选择,“直、方、大,不习,无不利”[1](《坤·六二》),任何极端、过度都会使事物走向反面。正是基于此,它在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同时又倡导慎行,“履,柔履刚也”[1](《履·彖》),在重视力的同时又强调德。天地之所以存在恒久,就在于它们分别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刚和柔,刚健和柔和孕育包容了万物,共构了天地存在的永恒,那么作为人的生命形态欲保持长久,就应该借鉴天地的存在形态,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直面生活,因而刚柔相济的二元结构——如天之刚健,同地之柔和,刚柔相济就被视为最佳的人生运行形式,并经过长期的深化、积淀作为中华民族生存的核心意志而存在。

人的生存意志首先要刚健。生活之路是崎岖坎坷的,人的生命存在中面临着许多艰难困苦的问题,人要生存,就要具有战胜一系列艰难困苦的意志和能力。怎样才能做到呢?天的象征向人们作出了昭示。就要像天那样运行刚健,要以积极主动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以坚韧顽强的努力披荆斩棘,开拓出光明的前行之路。

人的生存意志要柔和。刚健固然是保障生存的锐利之器,但柔和也是生存的必需。生活中有许多事情的处理并非单凭刚健所能解决的,有时硬与硬的对立、碰撞只会导致事与愿违。一定环境中以柔和的方式对待处理,可以使对立与碰撞的激烈作用力弱化,减少矛盾的扩大,从而缓冲对立,消解紧张,避免激化,在平和冷静中理智地解决问题。

刚健是生命运动过程中应有的主流态势,没有刚健就缺少锐气,就不会勇于开拓进取;柔和是刚健前提下的生命运动过程中应有的另一种并存的主流态势,没有柔和就缺少包容,就不会兼收并蓄。实际上,刚健和柔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才是最完美的呈现,而任何一个方面的极端都会形成有害的结果。“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培育了中华民族生民的人生品格,养成了民族的进取包容精神,至今仍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四、个体生存养成的思考——诚信、守正、谦虚、节制、和同、通变的理念

在刚健与柔和二元形态的构架之下,《周易》关注人的生存,重视个体自身的修养,强调形成美德,以良好的德行与周围环境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对自身形成积极主动地保护,为自身的良好发展建设坚实的基础。文本对人的心性养成,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完全基于人的群体存在态势,以人为关注的核心,思考人生应循的生存原则,通过建设个体存在应该具有的素养和行为规范,旨在建构平安稳定的社会人生环境,这无疑是《周易》思想的重要所指。

倡导诚信——诚信是与外界和谐相处的基石,诚信源于自己而益于他人,拥有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要心怀诚心保持恒心,亲比他人,以礼相待,就会吉祥,“有孚,元吉,无咎”[1](《损》);胸存诚信之心,不用问就是极为吉祥的,他人也一定会以诚信之心回报我的恩德,“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1](《益·九五》);道德高尚的人的光辉在于胸存诚信之心,有此就会吉祥,“君子之光,有孚,吉”[1](《未济·六五》);胸怀诚信交接上下,威严自显,吉祥,“厥孚交如,威如,吉”[1](《大有·六五》);坚持诚信要持久,如果不能保持到最后,必然导致行为紊乱而与他人妄聚,“有孚不终,乃乱乃萃”[1](《萃·初六》)。

倡导守正——人的存在要遵守正直、正派的原则,为人处事不偏不倚,以正示人,拥有或保持公正不偏颇就会规避风险。“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1](《随·九四》) 心怀诚信而持守正道,而且又光明正大,还会有什么灾祸呢?一个人只要正直、端庄、宏大,有些不足也不会影响大局,也能保持无所不利,“直、方、大,不习,无不利”[1](《坤·六二》);始终不渝地守持正固,悔恨才会消亡,“元永贞,悔亡”[1](《萃·九五》);守正持固可以获得吉祥,悔恨就会消亡,无所不利,虽然起初困难不很顺利,但最终必能畅通,“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1](《巽·九五》);以敦厚的美德抑止邪欲恶念,必获吉祥,“敦艮,吉”[1](《艮·上九》);不能长期保持美德,有时就会蒙受耻辱,行事艰难,“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1](《恒·九三》)。

倡导谦虚——一个人的心性养成要谦虚,谦虚能够主导自身以谨慎的态度处理自身与身外事物的关系。因为谦虚的内核是自己对他人的承认、尊重,是以“我”主动地善待“他”为出发点。谦虚可以率先以低的姿态避免与对象产生对立冲突(其中也包含着回旋空间的预设),从而自觉能动地与外部环境生成和谐的对接。《谦》卦即围绕着谦虚申明它的价值和意义,对此有着深刻地揭示,如:“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1](《谦·初六》),君子都是谦而又谦,凭借这种美德可以涉越大河,获得吉祥;“无不利,撝谦”[1](《谦·六四》),发挥谦虚美德,行事便无所不利。

倡导节制——求安逸乃人之本性,但追求安逸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和拥有安逸后如何把握度,一定要有冷静的头脑。任何的过度、极端都会适得其反。《豫》卦中对安逸愉悦的辩证思考,告诫人们正确对待,以免过分酿出灾祸,其意义深刻。其中告诫人们沉溺于欢娱而自得,将有凶险,“鸣豫,凶”[1](《豫·初六》);媚上求受宠之乐,必致悔恨,迟疑悟迟,更是悔之又悔,“盱豫,悔;迟,有悔”[1](《豫·六三》);养成盲目纵情作乐的恶习,能及时改正,仍无灾祸,“冥豫,成有渝,无咎”[1](《豫·上六》)。

倡导和同——人是社会的人,是群体的一员。人只有融入群体之中,与群体形成合力,才会显示个体的价值和幸福。“和”是生存的一种形态,人融入群体,与他人形成和谐——和同、亲近,是生存的必需和必然,也是理想人生存在的关系构成。《同人》卦就集中阐释了这一认知理念。“同人于门,无咎”[1](《同人·初九》),走出大门就能与人亲近和同,无灾祸;“同人于郊,无悔”[1](《同人·上九》) 在城邑郊外与人亲善和睦,不会遭困厄;和颜欣悦待人接物,吉祥,“和兑,吉”[1](《兑·初九》);诚信欣悦以待人,吉祥,悔恨消亡,“孚兑,吉。悔亡”[1](《兑·九二》)。

倡导通变——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注意事物的转化。发展的事物如果超越了一定的度,就会发生相反的现象。“亢龙,有悔”[1](《乾·上九》),巨龙飞至极,必有悔恨;要采取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1](《泰·九三》),没有只平直而不倾斜之地,没有只出行而不返回的人,牢记艰难,守持固正,就没有灾祸。在认识变化的基础上,要善于见机行事,何机而动,充分利用变化的条件、时机,“君子几,不如舍,往吝”[1](《屯·六三》);选择最佳时机退避,守正持固必有吉祥,“嘉遁,贞吉”[1](《遁·九五》)。

另外,《周易》中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譬如如何治家,“有孚,威如,终吉”[1](《家人·上九》),心存诚信,威严持家,终获吉祥;要有包容的胸怀,“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1](《泰·九二》),有包容大川之胸怀,可以涉越长河,远方的贤者也无所遗忘,但不结党营私,能够辅助持中不偏的君主;处理问题要果敢决断,“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1](夬·九三》),君子决然前行,独自遇雨受淋,虽然愠怒却能制裁小人而不会有灾祸;要善于反省自身观察他人,“观我生,进退”[1](《观·六三》),观察自己的行为,谨慎抉择进退,“观我生,君子无咎”[1](《观·九五》),“观其生,君子无咎”[1](《观·上九》),观省自己的行为,观察他人的行为,君子可以免遭灾祸,等等,无不关乎人生的吉凶利弊和兴废存亡。所以从道德的层面审视,《系辞下》对《周易》的功能作了系统的梳理、概括:“《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由此观之,《周易》对人的存在,特别强调人自身的品质建设。人与人是一对矛盾体,两者的平衡是两者互为存在的基础,而平衡的存在不应以我为中心而片面强调他人的必须付出。恰恰相反,事实上却是应该从我出发,以我的诚信和善性感染影响对方,只要人人都具有诚信之意和善良之性,互相理解宽容,才会形成和谐的氛围,共构美好的生存环境。从我做起,育成诚信,以美德处世才是所向披靡的锐利武器,《周易》展示的这一先贤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益于人生存的指导法则之一。

五、运动变革的思考——“革故鼎新”的理念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1](《系辞上》)。《周易》中包含着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深刻认知,它的全部内容的建构就是基于变化的事物,而形成的关于人生存的哲学体系。《周易》认识到事物万般形态的动力之核是阳阴、刚柔的相互作用,于是运用“八卦”的形式,演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形迹,努力掌握现实并把握未来。作为它的核心价值,是它充分认识到“动”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必然,要尊重事物的这一本质规定性,顺应变化的形势,更应该适时地对事物的变革、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倡导,体现了“变则通,通则久”、“革故鼎新”的辩证观和发展观。如《革》卦的内容就是对变革观念的集中展示:“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在亟需转变的巳日,推行变革才能取信于民,前景至为亨通,利于守持正固,悔恨才能自行消亡。“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大人像老虎那样威猛地推行变革,毫无疑问必能昭显精诚信实的美德。“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君子像豹子般地助成变革,小人则时而改变旧日倾向。

《周易》中的“变”本着维护正义的原则,既讲究秩序,又讲究打破不合理的秩序,“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1](《革·彖》) 倡导顺天利民的适时变革,对打破不合理秩序且为民心所向的作为给予高度评价。“《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1](《系辞下》),这无疑是对《周易》所蕴涵“变”的本质的精辟阐释。

《共产党宣言》曾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对《周易》这一经典而言,它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也是历史的必然。诚然,一方面它对人们的生命存在确实明示了许多真知灼见,强调了主体意识、行为应有的自觉规定性,以合科学的理性而具有穿透时空的魅力和能量。另一方面,它的许多认识和观点也因时代的局限而显示出科学性的缺失。以法天崇地参照万物来说,生产力低下的客观存在,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主体能动性在自然不可支配的威力面前缺乏自信,人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遮蔽。于是,用纯客观的视角把人视为天地的依附物,人只是被动地服从于天地万物象征的指示,这里所说的“天人合一理念”,实为天道惟大,人道以天道为依的主从合一,实质是唯心主义的认知范畴,对后世“法天崇地”的极端性具有先导作用,与今天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认知理念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在此法则的基础上,更为严重的是形成了非科学的价值判断。“天地”、“刚柔”的二元结构,实质形成了二值判断的思维模式,凡事非此即彼,非是即非,或曰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别无其他的类型存在,正是这种简单化的二值判断,导致了许多的人生悲剧。另外,诸如对人行为方面的指示,“盈不可久也”[1](《乾·象》),“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1](《坤·彖》),“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1](《屯·象》) 等,更多地强调“谦柔”、“勿先”、“适度”,其内涵包容着某种程度的保守性,具有一定意义的克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容易使人们的行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自行中止,不再继续前进。事实上后人在对此类内容的解读过程中,就形成了许多不正确的片面认识——如“出头的椽子先烂”、“知足常乐”等,进而成为避世、厌世的消极思想,由真理成分的叙述转换为非真理形态显示,对人的进取精神生成了的极大遏制。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1](《系辞下》)。《周易》基于对人生存在的关注,积极探索、把握客观事物的存在象征,对天道、人道、地道进行了系统地阐释,其中既有宏观的统揽,也有微观的剖析;既有总体的把握,也有具体的规定,奠定了中华民族对社会人生认知框架的建构——形成了民族特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考和民族精神的建设,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后人无论是对天道还是对人道的思考,虽然表现为丰富多彩的表述形态,但其内核仍然源于《周易》所阐述内容的规定性,或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显示着《周易》拥有的真理性。同时,《周易》不仅仅作为文本具有文献的历史权威性,更重要的是它在关注生命存在基础上从“法天崇地”到仿效万物建构起的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具有巨大的启迪和引领作用。从以上所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到,特别是“天人合一”、“忧患意识”、“刚柔相济”、“变则通”、“和同”、“立人之道,曰仁曰义”等理念,合科学地把握了事物的存在规律,正确阐释了人的存在应该遵循的原则,这些思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认知的深化,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收稿日期:2008-03-20

标签:;  ;  ;  ;  

周易思想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_易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