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职业教育论文,竞争力论文,动力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国际标准衡量,双元制职业教育属于一种迄今只在少数几个国家达到较高发展水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形式。但近年来,很多国家对于引进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兴趣越来越高(Rauner, Smith,2010)。本文将阐释德国的企业、职业联盟、工会组织以及联邦和各州政府坚持这一职教模式并使其实现持续现代化发展的原因。
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普遍特征
职业教育所特有的特征是它以让受训者具备从业能力为目标。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紧接其后的都必须是一个熟悉工作岗位的阶段。这种实际情况反映了一种根本性的认识:各种职业,无论是泥瓦匠、银行职员、医生,还是大学教师,最终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掌握各自职业的特殊技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使得以培养从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都具有双元性的普遍原则。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有两种形式的双元制:一是继承学徒培训及师傅授徒传统的综合性一段式双元制;二是交替性两段式双元制,也就是在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或高等学校的中等或高等教育阶段之后衔接一个熟悉职业的实践阶段。
瑞士、德国、奥地利和丹麦等国拥有高度发达的一段式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则是根据交替性双元制原则开展职业教育。
过去的20年中,在德国产生了双元制专业学科这类形式,起初是在职业学院,之后是在高等专科学校。高等学校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培训形式的吸引力和高效率。学生们发现,在双元制专业学科中,可以在实践中掌握自己所追求职业的基本技能。
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德国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
在德国,2/3的专业人才经历了技术工人、技师或工匠师傅级别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项关于就业体系中高校毕业生和作为高水平人才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教育体制学术化在许多国家都被证明是一种错误的倾向。高校毕业生的高失业率及花费高昂的转职培训计划便是这种“全民上大学”政策的后果。见图1。
图1 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校毕业生及其就业情况
在发达国家中,拥有高校硕士和学士水平学位的人才在就业体系中占到约20%。教育学术化的后果是许多国家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和作为高水平人才就业的人数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拥有1050万从业人员。大学新生的比例高于80%。同时还有41.5万青少年作为“澳大利亚学徒”(Australian Apprentices)完成一种双元制的职业培训,仅占到从业人员的4.1%。
而在那些双元制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例如瑞士和德国,人们可以通过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来获得报考高校的资格并开始相关学业的学习。在一些学习方向中甚至可以将职业教育的某些学分算作是高等学校学业的学分。在瑞士约有3/4的高等学校学生参加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被视为进入高校学习的同等学历途径。这使瑞士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于中学毕业生和家长都具有非常高的吸引力。工业界对这条职业道路评价极高,因为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们还拥有双元制职业教育背景。
专业人才结构的发展表明,德国的高水平人才比例逐渐提高到17%~18%(2010年)。低水平人才的比例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明显降低,中间部分的合格专业人才的比例有所增加。根据劳动力市场研究的估计,这种情况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将不会改变。见图2。这种发展趋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图2 德国专业人才结构变化情况
来源:联邦劳动局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教育研究所(LAB)——预测,论文221,57;schüssler等1999以及联邦统计局2010
按照伯特霍尔德·胡贝尔(Berthold Huber)的观点,德国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与之交织在一起的相关服务产业。根据德国联邦议会技术发展后果评估办公室的一项研究,德国经济用于研究和发展的资源中有90%都用在制造产业中。对于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性产业来说,工业企业是其重要的动力来源和消费者。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占到德国经济界劳动力的近60%,而制造业的产值则达到德国总产值的近80%。就这方面而言,德国可以被称作是一个现代工业社会。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建立在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的基础上,这些人才使得建立现代企业结构成为可能。见图3。
以企业的业务过程为导向,在企业中引入有效率的组织结构,要求具有对相互关系的理解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参与性的企业组织发展方式。如果有了这些前提条件,便可以引进扁平的组织结构,并将能力重心转移到直接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上。而在这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特别有效的,其完全与那些基于传授抽象且脱离实际背景知识的资格培训体系相反。在培养拥有能组织及设计直接创造新价值的工作过程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显得出类拔萃。
图3 从功能性的组织结构变为业务过程导向的组织结构
对于职业教育和创新的国际性对比研究强调,德国工业的强大竞争力和创新力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拥有的能力支撑着,这些能力一方面是从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形成的工程师传统而来的,即德国的工程师们常常在接受学术性教育之前先完成技术工人的培训。这种教育和学习传统一方面为中级技能水平的专业人才(技术工人、技师和工匠师傅)和具备学术性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之间毫无障碍的相互理解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工程师和其他具备学术性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往往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实践性职业培训。
取消水平分工引发宽泛的(国际性)核心职业的发展
德国联邦政府和联邦议会通过的1969年《职业教育法》为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这是在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企业的专业人士和工会组织及各州的教育专家共同合作下取得的成功。根据这一法律,德国职业种类的数量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约900种减少到如今范围更为宽广的350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相互关系的理解并进而产生较高的认同感,从而增强职业责任心。
职业发展的参与者们意识到,职业认同感的发展,在先进的、宽泛的职业基础上,也能为青少年融入社会作出贡献。
如果工作者产生了职业认同感和以此为基础的职业伦理,那么就为其工作意愿和质量意识奠定了基础。反之,如果职业教育缩减成只是学习抽象的工作技能资格,那么工作意愿就必须通过职业道德来形成。而这种职业道德会受到分化的劳动市场、高失业率和由此产生的对失业和减薪的恐惧心理的影响(Jager,1989)。
关于职业教育与其在社会融合方面的潜力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从青少年研究的角度出发的研究结果,显示出职业社会化具有正面的影响。在国际对比中,以受到监禁的青少年比例衡量,有着不发达职业教育体系的“自由型市场经济模式”(LMEs)的国家与有着发达职业教育体系的“合作型市场经济模式”(CMEs)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前者的青少年犯罪率要高出数倍。
除此之外,社会化研究也充分证实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让青少年在职业工作以外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巨大潜力。
职业教育区别于学术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前者要使人具有完全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
学术教育通过与科学学科的融合传授抽象的学科知识,而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技能资格,使其能够解决工作世界中相应复杂程度的任务。无论这任务是建造房屋还是组织生产过程或设计并安装取暖设备,其中的关键总是在针对完全解决职业任务而提出的众多要求中进行权衡。
好的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它可以使专业人才具备在兼顾所有这些标准的前提下解决工作任务的能力。如果做到这一点,合格的职业人才也可以在企业中承担领导任务。这个“全盘解决任务的方案”使得职业教育从根本上区别于传授学科知识的学术教育。当然,两者各有其长处。因此对于发展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来说,重要的是要实现平行的教育途径,并且不能让高等教育变成单纯的学术教育。
在德国,成立和领导中型企业的人往往被要求拥有技师资格而不是一个大学学位。因为德国企业的经营理念是管理人员和企业家必须能够在组织和设计自己企业的业务和工作过程时,掌握完全解决任务的能力。
企业职业培训是一种能够自筹资金的培训
企业职业培训的核心是在拥有技能资格基础上,在创造新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企业培训中,受训者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企业运行任务的规划、执行和质量保证中,通过这种方式加速受训者熟悉职业、从新人变成熟练技术工人。在此过程中,工作任务的困难度和复杂度会一步步提高,从而刺激受训者的能力开发。
对于德国和瑞士的培训成本和培训收益的分析表明,在培训质量高的企业中培训收益能够超过培训成本。见图5。
图4 全盘(完全)解决职业任务的标准
图5 培训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这增强了企业对于培训投入的积极性。从一个合格的培训中获利的不仅是受训者,还有企业。如果比较一下不同教育形式的教育成本,可以发现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明显是成本最低的教育形式。
为了评估培训成本、培训收益和培训质量而采用一个自我评估工具是德国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质量的重要手段(Rauner,2007;Rauner,Heinemann,Piening,Bischoff,2010)。
我们在过去的数年中为企业开发出了一套自我评估工具,让企业可以对自己的培训成本和培训收益以及培训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这套工具还可以为企业指出培训质量方面的优点和缺点。见图6。
图6 企业培训时期的质量示意图
培训质量可以根据四个投入标准来掌握。一是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生产性的工作时间。二是专业教育水平:工作任务的质量。三是自我负责的学习:工作行为的完整性。四是业务过程中的学习:过程相关的培训。
在这四项标准的基础上还有两项产出标准进行补充,即受训者的培训积极性和职业能力的达到程度。
如果将这六项标准总结在一起,便可以得出质量指数。其中1.0表示非常好的培训质量,而5.0表示低劣的培训质量。评估工具以一个质量收益矩阵的形式向用户显示出在3年的职业培训中,收益和质量的关系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以及实现连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途径可以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没有衔接环节就没有毕业证书”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导思想。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一个从学徒培训直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连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途径。见图7。
图7 一个连续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途径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于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体现在,每年都有为数众多的高中毕业生是从双元制职业教育中毕业的,约占每届学生的17%。目前,受训者在其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期间,还可以获得高校报考资格。德国正在考虑为工匠师傅和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设立在职硕士课程,在内容上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课程。为工匠师傅和技师提供的在职——双元制——硕士课程有着能够发展职业能力的巨大好处(Rauner,2010)。
一个先进的教育体系是平行的教育途径,其实现的基础是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具有同等价值,并非属于同等类型的主导思想。几十年前,中国就曾提出过“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主导思想,其在中国关于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探讨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交替性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由此而为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传统建立了一种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