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丽 山东省栖霞市观里中心小学 265314
“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枯燥无味”,这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数学是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遵循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走向生活中,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生产科技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用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一、趣味性可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
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这样可加速知识的接收、贮存、加工、组合及提取的进程,知识迅速得到巩固并转化为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达到全力以赴,努力探索进取,甚至创造奇迹的地步。
1.紧密配合教材,设置悬念,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有趣。
教师应恰当地引用与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知识烘托教材,引起学生的思索,使课堂所氛活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或者设置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2.用口诀,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的获得靠记忆,但遗忘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保持记忆十分必要。一般我们把记忆的东西编成口诀来记,这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用小故事来增添课堂趣味。
故事具有吸引人的情节,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学生听完故事后能产生很多联想,并生出许许多多疑问。恰当地使用会对课堂产生易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数学课本上的乘方一节,在上课前我们可以引用这个事例。即:古印度有一个人发明了一种游戏棋,棋盘共64格,他把这种棋献给了国王。国王玩得十分开心,便下令赏赐献棋人。臣下问献棋人想要什么。献棋人说:“他只需要粮食,要求大王给点粮食便心满意足了。”问他需要多少粮食,他说只要求在棋盘的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在第二个格子放两粒米,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米……总之,后面格子里的米都比它前一格增大一倍,把64格都放满了就行。
国王一听,满口答应。大臣们也都认为:这点米,算得了什么,便领献棋人去领米。岂料,到后来把所有仓库里的存米都付出了,还是不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
1.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和思维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践也证明,爱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把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矫正学生对数学恐惧心理的突破口。课内多启迪多提问;课外辅之适当的数学讲座,开辟“数学角”,成立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中遨游,让他们看到数学天地的无限宽广。
2.数学教师的情感要真挚。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感受到积极期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就会愉快地接受教师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或行动,变为努力学习和掌握数学的动力,便可有效地激发兴趣。
3.解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
教育家捷尔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他才能教育孩子。”
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蹲下身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且多去班级和学生谈谈心,了解学生身边的事,和学生拉拉家常,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朋友,学生一定会喜欢你!
三、成功是学习数学的帮手
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对激发自我发展和学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个学生由于自我获得了成功,就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成功的情感的体验,那么他随之而来产生主动学习内驱力,而个人内驱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外部条件无法比拟的。因此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就是不断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内因,因为只有内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依据。所以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总之,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及活动材料,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使他们成为快乐学习的主人。
论文作者:郝玉丽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5
标签:数学论文; 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是一种论文; 知识论文; 格子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19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