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卡金融化的风险及防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员卡论文,风险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5月末,中纪委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了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按照《中纪委在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退活动》的要求,在6月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什么是会员卡?对会员卡如何认识?笔者结合审计实践重点阐述一下会员卡金融化的风险及防范。
会员卡的分类及金融化的主要表现
经济社会中的会员卡形式多样,按其功能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折扣卡,该类卡功能较为单一,主要用途为消费中获得积分或折扣。二是特殊用途卡,如高档会所的认证卡等,凭卡可以在高档或私人会所中免费消费。三是各种商业预付卡。商业预付卡以预付和非金融主体发行为典型特征,按发卡人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专营发卡机构发行,可跨地区、跨行业、跨法人使用的多用途预付卡;另一类是由商业企业发行,只在本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服务的单用途预付卡。
一般来说,以现金或银行转账形式得到购物卡的顾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费掉卡上的所有钱,这就为发行机构提供了一个时间差,相当于发行机构在拿到现金后不必在短时间内将手上的钱转出,从而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差快速聚敛现金,达到融通资金的目的。
会员卡金融化带来的风险
会员卡金融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会员卡的“预付卡”方式,其实是“类金融”角色的变异:无论是商场还是第三方发行机构,这些非金融机构正在从事着类似于银行的支付业务,即发行具有支付功能的购物卡。发卡机构售出预付会员卡,在账面上完成了一次销售,实际商品却仍然在卖家手中,发卡机构可以拿着获得的现金或者持续的沉淀资金再次进行流动。目前,购物卡已经成为了部分行业内“零利息”融资的工具,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投资冲动和利益诱惑下,一些商家、发卡机构可以将短期内获得的预付款资金用于购买证券、期货、股票或其他短期融资工具。而这些金融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商家在投资失败后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再向持卡人继续提供商品和服务。这一现象尤其表现在一些不具实力和规模的中小企业身上,甚至导致其因为资金问题倒闭关门。
会员卡金融化带来的道德风险。目前市场发售的预付会员卡大多不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因而具有一定的流通功能。即持卡人之间可以相互转让,购卡人和持卡人不一定是同一人。随着发行量的增大及消费者的认可,一部分比较成熟、流通量大的会员卡逐渐充当等价货币的作用,即充当现金使用。目前,在网络及商场中均会有收购和兜售会员卡的人员,他们以低价收购预付会员卡并以高价销售,来赚取其中的差价。如此一来,预付会员卡的功能就不仅限于帮助发行机构进行融资,还衍生出了寄生于会员卡倒卖的群体。这个群体充斥于全国诸多商场,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谋取“灰色利益”的集体。
为治理社会问题埋下了风险隐患。由于一些会员卡可等同于现金流通、消费,小量多次的购物卡已经成为部分人员收受贿赂的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购物卡相较于大量现金、储蓄卡而言更加隐蔽。在此情况下,倒卖会员卡的群体为其洗赃提供了便利,即将购物卡卖出兑换现金,方便快捷地实现不留痕迹的洗赃,为治理腐败、贪污等社会问题埋下了风险隐患。
审计应加大对会员卡金融化风险的关注力度
关注会员卡监管制度建设和落实。在会员卡金融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企业信用风险、消费纠纷、滋生腐败、引发社会不满等等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会员卡管理使用的独立文件规定,只是去年9月,商务部、人民银行先后出台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和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预付卡发行等行为。但目前相关的配套政策制度仍没有健全,如预付会员卡的发票开立方式、时间等都没有明确的界定。尽管相关制度对预收资金作出了禁止用于投资等限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资金使用问题。对于上述问题,审计人员应在相关审计项目中予以关注。
关注会员卡相关业务,加大审计力度。目前,中纪委及各级机关单位清退会员卡活动正在深入开展,但收受会员卡仍然是部分人员行贿受贿的主要手段之一,且其流转方式可能将更加隐蔽。因此,审计人员在日常审计中也应加大对公务消费及公务支出的审计,加大招待费、会议费、宣传费、交通费等费用类科目的核查和延伸力度,核实发票的真伪及费用的实际支出用途,为减少预付卡腐败的产生和蔓延作出积极贡献。
标签:预付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