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实现“八五”计划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与全国、尤其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并经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把解决东西部差距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确定为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强调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西部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地区差距继续扩大的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作些探讨。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总结建国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实践的结果;也是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的、最具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成果。实践表明,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引导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但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一方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实行市场经济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创造的有利条件是多方面的。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它打破了千百年来一切自然的和人为的封闭落后状态,超越血缘、地域、民族的界限,沟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卷入全国的统一市场,并与国际市场相互接轨,相互促进,从而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其次,它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把社会的一切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都市场化、货币化,以市场为中心调节经济的运行。因此,民族地区要按照市场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把丰富的自然资源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企业、产品和劳务上去,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产生最佳效益。最后,市场经济的巨大功能归根到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摆脱贫穷和落后,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也使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商品生产经营者“不承认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民族地区经济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由于受历史和现实、自然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首先,社会分工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产品竞争力脆弱。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高寒山区,社会分工简单,生产条件差,生产农产品不是为了市场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而是为了使用价值,即“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种菜为了换点油盐钱。”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基本上以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体,饲养少量的家禽家畜,以解决自给性或半自给性需要为目的的自然经济。因此,解放前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或仅有一点手工业的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建国后,虽然国家在西部和民族地区建立了一大批中央或地方的现代工业企业,交通运输设施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条块分割、自我服务和封闭运行,致使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工业和农业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性差,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非常突出,对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积累资金、吸收地方劳动力以及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民族地区先进的国营大工业与分散落后的少数民族经济相分离,现代工业与原始农业并存,尚未形成能支持其经济发展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服务的强有力的产业体系。民族地区的大多数企业属于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其产业链条中的加工部分,一般都集中在东部地区。由于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低,产业结构单一,其转换应变能力和抗外部干扰能力都比较差,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缓慢,特别是工业产值增长迟缓。199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0.3%,而民族自治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5%,低于全国近20个百分点;而且,工业总产值的主体又来自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故对农业的依赖性极大。从云南省的情况看,1994年乡及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1.4%,比东部地区的江苏、浙江分别高17、18个百分点;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工业产值的28.5%,比江苏、浙江分别高10.1、13.9个百分点。这表明,云南省的原料产品生产企业加工层次低,产品增值少,经济效益差。就总体而言,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农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发展迟缓,第三产业十分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尚未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致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名优商品稀少,一般商品竞争乏力。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居民大多住在高寒山区、石山区、深山老林区、壁滩、沙漠地区、干旱的草滩地和边疆地区,生产方式落后,刀耕火种、轮歇游耕的原始技术仍占一定比重。由于以解决自身温饱为目的,多数处于对原料的浅层次开发和粗放式掠夺,使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同时,由于工业化程度低,经济技术基础薄弱,交通运输手段落后,运距长,吨公里运输成本高,与发达地区生产的同类商品相比,难于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民族地区的名优产品、龙头产品、拳头产品少,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也很低。有些农副产品因难于运出而“卖难、买难”,浪费严重。
最后,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西部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据有关方面对由46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的1994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看,东部为83.6分,西部为43.4分,东西部的比例为1∶0.68。西部拥有占全国24%的耕地和农村人口,但提供的农业总产值却只占全国的10%。人均农业总产值东部比西部高2.7倍;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东部比西部高4.5倍。云、贵、甘、青、宁、新6省区乡镇企业产值的总和只相当于仅有100万人口的无锡县(锡山市)的乡镇企业产值。全国有592个贫困县,西部占307个,云南有73个,占12%;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80%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比重大。1994年云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490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32.3%,比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低57%、59.5%、和61%;农民人均纯收入803元,比全国农民人均水平低34.2%,比上述三省分别低56.2%、63.9%和63.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110元,比全国人均水平低2.2%,比上述三省分别低10.1-41.7%。云南省的上述指标均排列在全国第26、27位。云南4000万人口中有66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24%,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75万,是既缺钱,又缺粮的特困人口。
此外,西部和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够,也是与东部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云南为例,1994年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0.87%;进口总额占0.48%;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0多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占0.7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户数仅占0.45%。这说明西部和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还比较少,因而外向型经济不发达。
综上所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既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为了改变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任重而道远,必须寻求上方良策,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二、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首先,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我国民族地区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资源蕴藏量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尽相同而各具特色。因此,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必搞一个模式,开发同一个产业,搞同一个产品。要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选择重点开发项目,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抓住一、二个重点项目,形成优势产业,连带效益就十分可观,能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其次,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我国民族地区的土地面积约为6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4.4%。据有关方面统计,它拥有我国矿产资源60%以上的蕴藏量和品种;水能资源的70%以上和生物资源的90%。例如,处于珠江上、中游的云南、贵州的西南地区,被经济学家誉为当今世界三个未开发的处女地之一,资源十分丰富。据中科院和国家计委自然综合考察委员会考察结果表明,反映自然资源丰度的44项指标,西南地区有17项居全国第一,11项居全国第二。其中,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有煤、铁、锡、铝、硫、磷等28种,特别是云南的磷矿储量达223亿吨,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贵州的煤炭储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可以通过珠江水运的储量达192亿吨;石灰石等非金属矿的储量极丰富;林木储量近10亿立方米。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金属王国”、“能源王国”的美称。我国正在兴起的旅游业,已开发利用的40%左右的景点分布在民族地区,且有继续开发的巨大潜在优势。此外,我国有长达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95%的地段为少数民族居住区,与周边15个国家接壤,具有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的区位优势。中国21世纪经济的发展要受制于西部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可是,目前很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只有15%左右,甚至更低。西南地区煤炭资源采掘率仅达0.1%,磷矿资源采掘率不足0.03%。为此要结合各地情况,选择不同形式,把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1、选准开发项目,培育主导产业。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物、森林、矿产、水力等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综合开发,选择具有高增长率并能带动其它产业增长,市场前景好、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发展重点,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培育一个产业,造福一方人民是贫困地区走向富裕的成功之道。云南将在“九五”期间,以深度开发自然资源为重点,坚持科技含量大、产业关联度广、市场前景好的原则,着力培植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有云南特色的、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新格局。如,通过实施“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支柱产业;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各种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旅游业。民族地区绮丽多资的自然风光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从云南省看,首先有丰富多彩的天然奇观。有举世闻名的岩溶胜地——石林,世界上最险最窄的金沙江虎跳峡,世界最深的梅里雪山峡谷,最奇美的造形地貌——三江并流景观,集奇、绝、古于一体的滇中四洞——泸西阿庐古洞、宜良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弥勒白龙洞,其间山水相融,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中有瀑,洞外有景,美不胜举。其次有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与悠久历史文化浑为一体的特色。西双版纳是镶嵌在东半球北回归线热带的唯一绿洲,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绵延数百里的热带原始森林;与生活其间的500多种珍禽异兽组成一个神奇的世界。同时,它又是一座活的民族文化博物馆,生活在这里的傣、哈尼、布朗、拉祜、基诺等13种少数民族,有各自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和风土人情,尤其是传统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更为壮观。再次,云南的旅游景观,点多面广,构成了集山、水、林、园、洞于一体,与人文风景、旅游、度假、探险、考古、观光、疗养等多功能相结合的旅游网络。据此,云南省政府决定把云南建成旅游省,使旅游业成为年收入上百亿元的支柱产业。
3、发展边境贸易。我国的陆地边境线很长,民族地区就有2万多公里,与15个国家接壤。地缘优势和30个跨境民族的亲缘关系,为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边境贸易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云南有4000多公里的国境线,有众多的国家级、省级边境口岸和通道,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对周边国家和东南亚、南亚开放,发展经贸活动有良好的地缘优势。有13种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民族同宗”,“文化同流”,语言相通,宗教信仰相同,风俗习惯一致,相互通婚,自由往来。充分发挥上述优势,将传统的边民互市发展为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之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水平,必将取得显著效果。
4、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良好的经营机制。开发优势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应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把握市场运行规律,与开拓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事半功倍。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力度,才能使资源开发获得良好的效益。在经营规模上要着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因为,边疆民族地区科学文化落后,居住分散,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不仅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而且抗风险的能力也很脆弱,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逐步实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还要将土地适度集中,引进资金、技术、信息、管理,把资源开发同国内外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使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能按照市场的需求合理配置,获得最佳效益。这种城乡结合、贸工农结合、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机制,既有彻底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羁绊,又能降低经营风险。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牛洛河万亩茶园的建设就是成功的典型,每个劳动力的年均收入从170元提高到1500元,还建立了甘蔗、橡胶、咖啡、水果、用材林、香料等商品基地,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销售。
三、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扶贫攻坚
本世纪最后几年,东部与西部和民族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收入水平等方面有明显的差距,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江苏一个无锡县的产值相当于西部一个省区的产值;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云南省思茅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多,差距之大十分惊人。特别是西部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已成为制约西部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物资等方面给予倾斜,是推动西部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并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牢固树立对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的观念和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政策倾斜,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因为,①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应从政策上、物质上给予扶持。解放后,我国各民族是从不同的社会形态同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同步进行改革和建设的。可是,许多少数民族原有的生产力水平低,和其它民族或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不同的起跑线上,执行同一政策,享受同种待遇,结果不尽公平合理。故实行特殊政策是公平合理的要求。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西部和民族地区一方面以低价调出大量原材料、燃料和初级产品满足东部地区加工工业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以高价从东部地区调入自身需要的最终产品,特别是日用工业品。这“一出一进”导致了民族地区利益的“双重流失”。今天,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对“双重流失”的补偿,也是贯彻价值规律,实行等价交换的合理要求。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特殊政策,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发挥了高起点、高效益的示范、先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也有可能调整宏观政策导向,更多地关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避免继续扩大“马太效应”,引起不良后果。④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的资助扶持政策,以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引导各族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要加大投入,打好扶贫攻坚仗,解决7千万人口的温饱问题,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这是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兴衰存亡的历史性任务。正如江泽民同志1995年岁末视察陕西、甘肃贫困地区时指出的,“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这样说,没有西部地区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持我们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地区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地区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成功。”
其次,对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国家要大力扶持。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资源最丰富、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对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也影响最大。因此,国家要充分考虑西部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给予扶持。比如,国家应集中部分财力,优先安排民族地区资源开发项目,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去投资建设。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项目,要优先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给予重点支持。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既要考虑到全局和整体利益,也要照顾到民族地区的特殊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不断提高资源开发的利用率,理顺资源产品的价格体系,调整原材料、初级产品与加工制成品的比价关系,实现互惠互利原则;要在建设项目的布局上,充分考虑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尽可能把加工业安排在资源产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对加工区和资源区的利益流失与环境保护,制定相应的补偿政策;要充分考虑边疆民族地区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设口岸,实行关税优惠,鼓励边贸,等等。
再次,实行财政优惠政策。这是国家对民族地区最直接、便捷和有效的支持。中央财政要根据事权分工和西部民族地区的重要地位,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尽快实施对西部和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财政困难,负担很重的地县应增加补贴数额;对历史欠帐过多,财政赤字累计超过财政收入总额的市县,可采取一次性补足亏空的办法,让其轻装上阵,进入正常的经济良性循环状态。
最后,加大扶贫力度,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必须坚持治穷与治愚相结合,治穷先治愚的方针。因为,民族地区经济的振兴归根到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解决经济上的贫困,必须先解决思想、文化、科技、教育上的贫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乡村集体企业有大专以上学历的664万人,分布在东部地区的占68.2%,西部和民族地区仅占3.6%,故人才稀缺很突出。要克服教育与经济建设相脱节的弊端,把经济发展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结合起来。根据生产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力争每个贫困户有一个劳动力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能学以致用。在扶贫方式上,要把农业作为起步产业,走以农田基本建设为基础,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为重点的扶贫开发路子。云南省福贡县是傈僳族、怒族聚居区,历史上是十分贫脊的山区。最近几年,把扶贫与开发结合起来,营建了一个10万亩的油桐生产基地,人均1亩多,年产桐子400多万斤,总收入达7,000多万元。该县架科底乡木果甫社有20户共110人,过去因生活无着,常年外出乞讨度日。现在种了200亩油桐,年收入3万多元,人均达300多元,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建盖了新房,结束了住“千只脚万滴水”的破屋历史。同时,要十分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建设,这是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并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先行官”;是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和销售产品的渠道。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是有道理的。昭通地区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的地区之一。过去,交通困难,通讯落后,封闭在山村里过穷日子。近年建成具有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通讯网络,改造了昭通至昆明的公路,“九五”期间将复工建设内昆铁路。这个昔日被遗忘的角落,不但将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经济带,而且将成为云南通往长江流域的门户。最近几年,云南省集中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机场、通讯和电力,先后投资200多亿元,建成投产的项目72个,新建、改造公路1万多公里,建设了安石、安楚、昆河、昆曲等高等级公路。昔日封闭落后的德宏、西双版纳,如今从昆明乘飞机前往,勿需1个小时就安全到达了。现在,交通通讯骨干网络的建成,为西部和民族地区发展商品经济与国外市场接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