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特区如何再次起飞——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周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厦门论文,经济特区论文,写在论文,特区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经历了令世界难忘的经济“起飞” 20年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地方在哪里?答案是:经济特区。
以厦门为例,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3.8亿元,但到了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500亿 元,比1980年足足增长29.32倍。20年来,厦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增长率为18.3%,每年上缴中央财政均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 市10强。经济学界早已发现,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不仅超过日本等国经济高速增长时 的速度,还超过了亚洲“四小龙”昔日震惊世界的发展速度,被喻为是令世界难忘的特区经 济的“起飞”。
毫无疑问,“起飞”的强大支撑之一,就是特区的“特殊政策”。不过,当世界迈入21世 纪的时候,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将基本不复存在,特区与 其他地区的政策必将趋于一致。在此背景下,特区还能实现再次“起飞”吗?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厦门市市长朱亚衍笑答:“如果经济特区还是寄望于中央给 特殊政策,那就不能;如果立足特区的良好基础,发挥特区现有优势,厦门完全能够实现再 次起飞。厦门有这个信心!”
信心来自哪里?
良好基础是再次“起飞”的第一块有力“支撑”
信心来自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朱亚衍说,以厦门经济特区为例,从1981年破土动工以来,至2001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已 跨过20周年。20年来厦门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分别增长了18.3 %、24.0%和22.2%,预计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可达554.9亿元,工业总产值可达880亿元,全 市财政总收入达110亿元,比1981年增长了54倍。外贸进出口额从1981年的1.5亿美元猛增到 2001年的107亿美元以上。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518元增加到2001年的41622元,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0元,比1981年增长24.1倍。同时,信息、教育、科技、医疗、环保 、艺术等全面发展,生活质量空前提高。昔日的海岛小城厦门如今变成享誉海内外的港口风 景城市。
不仅如此,20年来,厦门社会全面进步,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 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
朱亚衍说,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已成为经济特区再次“起飞”的第一块有力“支 撑”。优惠政策是没有了,但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还在,经济特区的优势还在,经济特 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还将发挥排头兵的作用。
四大优势是再次“起飞”的第二块“支撑”
信心来自特区目前拥有的四大优势。朱亚衍分析:特区的优势在于体制、观念、信息和人 才。
经济特区的优势在于体制。特区的建立,本身就是适应打破旧经济体制束缚的产物。经济 特区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路尖兵”,在单项突破上,率先推行的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转让、建设工程招标、设立保税区、开辟证券市场、改革政府审批制度等;在综合配套改革 方面,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体系、国有资产运营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社 会保障体系等。而且建有高新技术园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等,中国内地 对外开放的各种政策都已在厦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截至目前,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厦门市已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300多 个,合同外资180多亿美元。柯达、戴尔、通用、波音等世界前500强中有30多家跨国公司在 这里投资建厂。相当一部分的外国金融机构也在厦设立了机构并取得了良好效益。
经济特区的优势在于观念。建立经济特区,本身就是我们党解放思想的产物。现在为人所 熟知和接受的一系列先进观念,如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时间观念、法制观念、 开放观念等,都映照着经济特区人思想变革的成果。而厦门20年来取得的每一项改革开放成 果,无不与思想解放有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迅速建起机场,厦门在全国首次利用外 国政府贷款;为了筹资建设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厦门毅然决定发行债券;1985年,厦门又 在金融创新方面迈出关键步伐,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90年代初, 厦门再一次冲破旧观念,首试“以地养地、以地养城”,通过土地有偿使用筹资改造老城区 ;此外,住房制度改革、社会保险综合改革……思想解放获得的新观念,使得厦门不断开创 出全新的发展局面。
经济特区的优势在于信息。厦门人常常听到许多外国朋友提问:资源十分有限的厦门,是 如何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呢?其实,厦门的资源主要来自海港、航空港、信息港的成功建设 ,这使厦门得以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改革开放以前,厦门作为海防前哨,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但如今邮电光缆传输网络已延伸到厦门全市农村,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厦大公共教育互 联网、商情国际互联网已建成。金桥工程开通了国家经济信息网络。金卡工程全市实现了银 行卡跨行使用,水、电、煤气、电话费缴费实现了一卡通。信息流促动了物流、人流,如今 的厦门已同8个国外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加强了和世界各国交流交往。
经济特区的优势在于人才。许多人想知道:厦门吸引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的魅力何在?松 下 音响(厦门)有限公司总经理须增孔秀说,松下在厦门从来不为缺乏人才而烦恼。ABB中国有 限公司总裁路义普分析自己留恋厦门的原因说:“除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主要是能在厦门找 到非常丰富的人才。”聚集大量非常优秀的人才,已经成为厦门吸引跨国企业的一大优势。 用朱亚衍的话来说就是“厦门拥有了一批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熟悉国际通行规则的比较成 熟和正在成熟的人才。”
三大创新推动再次“起飞”
朱亚衍充满自信地说,面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全新形势,厦门将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全面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为强大动力,以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争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此,必须大力推进三大创新,努力 增创三大优势。
——推进观念创新。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塑奋发向 上、开拓进取的特区精神风貌,以思想观念创新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推进体制创新。要努力突破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建立在主要环节上按国际通 行规则运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经济管理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
——推进技术创新。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的 积极性,鼓励社会风险资本进入科技开发领域,促进一批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结合型企业 的创立,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增创产业优势:主要是形成产业结构竞争优势、规模竞争优势、特色竞争优势、技术 竞争优势、素质竞争优势、品牌竞争优势和管理竞争优势。
——增创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对台交流、合作的领域和规模,逐步提高层次,努力将厦门 建 成为海峡两岸经贸、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基地和产业合作对接区,发挥新的“窗口”与 “试验田”作用。
——增创环境优势:以增强城市对资金、人才等的吸引力为目标,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和服 务设施建设,完善市场立法,参照国际惯例改善经济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按照 “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标准,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