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亚太均势:美国能成为平衡国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均势论文,美国论文,亚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形势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而变化,新的力量平衡正在形成。美国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企图在新的地区均势中充当平衡国。然而,美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力量相互对比的变化,该地区现存力量结构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新的均势体系与传统的均势体系之间的差别,都对美国的这一企图构成了障碍。
关键词 均势 平衡国 力量结构 体系
在当今的亚太地区,谈论均势最多的是美国。约瑟夫·奈说,在国际关系中,“人们最常使用的最经久的概念之一就是力量均衡理论。……几个世纪以来,力量均衡已成为国际政治中讨论一切现实问题的出发点。”〔1 〕他又说:“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力量结构平衡的稳定中也有地缘政治上的利益并可发挥重要作用。今天,美国是该地区唯一一个拥有主要经济军事力量资源的国家。……美国留在该地区的联盟中并提供安全保障,最能保证亚洲的力量平衡稳定给其带来的利益。”〔2 〕可见美国追求的是对自己有利的均势政策,其出发点在于美国对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和地位的认识。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维持现状都是均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主要目标。那么美国在亚太所要维持的现状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前苏联的对抗力量不复存在之后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理查德·尼克松曾说:“由于没有象北约那样的安全联盟,俄罗斯、中国和日本将致力于建立一种脆弱的平衡,……美国是能对这三个国家以及它们的众多邻国发挥足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的唯一大国,引导它们之间的关系沿着建设性的方向发展。”〔3〕在美国看来, 亚太地区这些国家都对它有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需要,美国可以在该地区发挥“领导”作用,在新的均势体系中充当平衡国的角色。
所谓平衡国,就是在一个均势体系中处于操纵地位的国家。假设均势状态是一个天平,平衡国能够“此时将它的砝码放在这个秤盘里,彼时又将砝码放在那个秤盘里,指导它的只有一个考虑——两边秤盘的相对状况。”它们没有永久的朋友和敌人,“只有维持均势本身这一永久利益。”〔4〕冷战后亚太地区和世界范围内的情况表明, 现实当中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构成了美国成为新的亚太均势平衡国的障碍。
首先,美国在冷战后实力相对衰弱。
亚太地区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上令人瞩目的一个地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由此带动整个地区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其中,中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世界注意的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成功地保持了近20年的经济高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趋势目前依然强劲。各国对中国在若干年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力量普遍不持疑意。经济实力的增长无疑将使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亚太地区另外一支重要的力量是东盟。东盟国家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之后,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该组织目前已有七个成员国,预计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包括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十个国家。在地区政治和安全事务方面,东盟正积极谋求发挥重要作用。东盟地区论坛已成为建立地区安全体制的一个模式,由东盟倡议召开的欧亚各国领导人会议取得很大成功。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东盟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反观美国,虽然冷战的结果是它占了上风,然而美国确实也为冷战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今天,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比二战结束后下降了许多。除了中国和东盟的迅速崛起外,日本在经济上紧追美国,俄罗斯在军事方面仍旧可与美国并驾齐驱,美国在许多领域上优势并不明显。加之冷战后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有所抬头,要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国内,这些都使美国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下降,充当亚太地区均势的平衡国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美国深陷于亚太地区的利益纷争之中,回旋余地相对狭小。
由于亚太地区的各主要力量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各种力量在新的力量平衡中的地位没有固定,各方追求的利益和目标尚不明确,所以该地区的主要力量结构仍没有定型。
目前,各力量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冷战时期,亚太地区的力量均衡如世界其它地区一样,明显地带有美苏争霸的色彩,维护意识形态和军事的利益是各方主要追求的目标。然而国际形势的变化导致了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如今亚太地区各力量间的利益关系已不能再简单地划分。
就美国而言,从近期看,与日本之间虽有安全同盟关系,但经济利益的冲突加剧也是事实;中美意识形态严重对立,而经济联系以及国际事务上的合作又使两国不能最终反目;东盟国家一方面希望借助美国在本地区力量的存在,一方面又在地区事务中谋求排斥和摆脱美国。从长远看,日本对政治大国地位的追求以及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上升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美日经济矛盾是否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些都影响着美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俄罗斯今后的情况如何,一个拥有最强军力的国家在亚太地区将与美国形成何种关系,北约东扩是否导致俄美在亚太的强烈对抗,这些目前也还是未知数。因此,也有人认为美国应注意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以图在未来对付日本和俄国。然而一个意识形态与之截然对立,经济实力强大的中国,在美国未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又会处于什么位置呢?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对均势的判断和评估历来是一个难题,当今亚太地区的力量平衡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亚太地区的主要力量结构和各方稳定关系的形成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美国到底实行怎样的均势政策,应当如何进行力量组合,联合谁,制衡谁,追求什么利益,牺牲什么利益,这些问题都难以给出简单的答案。从各种利益纠纷中解脱出来,超然地充当均势平衡国,这对美国来说实属不易。
再次,地区均势的新特点也给美国扮演平衡国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具体地说,当今亚太地区新的均势是一个开放的地区体系,这是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均势体系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别。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均势可以认为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合纵联横的力量组合都在体系内进行,均势政策所追求的目标都能在体系内实现,体系外部的因素很少能对这一体系的运行产生任何影响。
然而历史发展到20世纪末,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全球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潮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任何地区的体系都是相对而言,很难想象还会存在不受外部影响的封闭的地区体系。就亚太均势体系来说,其中各力量间的相互关系已远不是它们对外关系的全部,各方可以在体系之外寻找到建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合作关系的对象,这些合作关系的建立导致均势体系内各力量间相互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的下降,对于均势平衡国来说,这意味着它在体系内可利用手段作用的降低。
就现实情况来看,这个因素使得美国难以象历史上欧洲的均势平衡国那样依自己的意愿把砝码在各方的称盘间拿来拿去。例如,当美国准备对中国施加经济制裁时,它却发现参与者寥寥,对此,美国政要无奈地指出:“一些国家倾向于把我们的制裁当成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而不是当成加入我们一方的机会。”〔5 〕而首次于去年召开的亚欧首脑会议也把美国拒于门外,使其成为纯粹的旁观者。这说明,在一个开放均势体系内,亚太国家甚至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制衡美国。地区均势和世界形势的密切相关,对于均势平衡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针对新的形势制定和推行均势政策是美国面临的一个难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以成为冷战后亚太地区均势中的平衡国作为追求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的实现对美国来说确实存在着许多困难。时代在变,形势在变,传统意义上的均势体系不会在今天的现实中重现,也很难有人再能承担起传统的均势平衡国的作用。
注释:
〔1〕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 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2〕同〔1〕,第199页。
〔3〕理查德·尼克松:《超越和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254页。
〔5〕法新社华盛顿1995年5月15日电,克里斯托弗在向众议院的一个小组委员会作证时的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