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启发式教学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发论文,式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上说,启发式教学是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领会知识,陶冶品德情感,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启发式教学有着深刻的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我国传统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精神实质。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推广的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返璞归真,继承与创新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让新课程改革充满着生命力。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要赋予“生命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就学校教育来说,这里讲的“人”指的是学生。“教育与人的关系”是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和正确处理好的一个基本问题,其本体价值是通过课程教学的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发展,继而促进社会发展。从“生命教育”的意义上说,这是促进人的生命发展的社会化过程。
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凸显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它体现基础性和普及性,着眼于发展性。《纲要》规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其中强调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例如,江苏省实验小学——大丰市刘庄镇中心小学树立的“课程新改革、人生新发展”的理念,让课程教学新改革既促进学生人生新发展,奠定学生德智体美劳素质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化的人生基础,又促进教师人生新发展,不断提高教师成长专业化和教学水平。[1]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实质问题。基于生命教育的意义来说,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双边和多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命关系。其中,“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对教师而言,这种活动价值的实现,部分地依赖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生命活动的价值就难以实现;没有学生的发展,这种活动价值就失去了重要的依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发展程度体现了教师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程度。”[2]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课堂教学对于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反思课堂教学,进而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运用启发式教学,应当赋予这种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生命教育”意义,让其昭示强大的生命力。
二、在课堂“师生积极互动”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纲要》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其中,关于“师生积极互动”(习惯简称“师生互动”),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对此,首先要明白“互动”一词的含义,它是指“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意思[4]。关于新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学者明确地解说为:“要正确理解师生互动。互动不能局限在语言和动作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互动、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学生聚精会神听讲也是与教师互动。学生动手是活动,动脑同样是活动。学生展示、表演、辩论、抢答是活动,思考、分析同样是活动。”同时,他指出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不等于“师生互教互学”,这是对教学相长的夸张。[5] 基于这种坚持教育辩证法的正确理解,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师生积极互动”是启发式教学的本质体现和基本要求,充分反映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客观规律。教师在课堂“师生积极互动”中运用好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策略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和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同时,要引导学生为了“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而努力学习的正确价值观,并逐步树立为了社会主义祖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高尚动机和远大志向,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使学生学会。这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接受启发的基础),就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善于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教师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的教学过程中,要耐心诱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教学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不能蜻蜓点水,否则“启而不发”;启发学生理解知识,并理解学习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启发引导学生,不仅要积极动脑,而且要勤于动手,正如陶行知所形象说的“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要做到“手脑联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中让学生“学会思维”和“学会实践”。普通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以“接受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情境下,正确倡导和引导学生的“发现学习”,包括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等,尤其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使学生逐步“学会创新”。同时,结合学科实际在“双基”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基本道德情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出创新人才,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愿学。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如“团结互助”),创造“以学生为本”的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在遵守课堂规则的前提下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探究等。这里有必要解说的是,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倡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国传统的“尊师爱生”这一师生关系的升华,并不等于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应该看到师生关系状况与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好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有人在对学生学习的个案研究中发现,某初中一年级的一个学生,有一次从数学老师的办公室回到教室时,当即撕碎了数学作业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因为我恨数学!”问:“为什么恨数学?”说:“我恨数学老师!”“她说我不是学数学的料!”类似这种不良师生关系的状况,由于学生与某位任课老师发生冲突,导致讨厌学习某门学科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一些教师在无形中还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这些现象都与忽视学生学业情绪有关。[6] 在师生关系中存在这种突出问题,与新课程理念是相左的,对此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在启发式教学中着力解决好。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要有效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必须明确“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7] 它不仅是运用于课堂教学法,而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具有广泛意义的指导思想。所以,它不仅适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而且也适用于课外辅导、课外作业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考试和测验的指导。实际上,在教学中启发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启发、问答启发、演示启发、练习启发、实验启发、讨论启发、情景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学导启发、探究启发、教学媒体启发,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多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新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整合化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应当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整合化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例如,有一项探索在构建针对目标,设疑激学;围绕目标,启发导学;紧扣目标,自测促学;依照目标,反馈补学四环节课堂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课外学习活动,如启发式课外阅读、学科兴趣小组、科技小制作。[8] 这既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学科知识,又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质与个性特长,尤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纲要》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基于上述这一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