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WF及其基因Thr789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vWF及其基因Thr789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高明东[1]2002年在《vWF及其基因Thr789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与方法 本研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分析中国天津市胸科医院共201例汉族入院病人vWF基因Thr789Ala多态性并探讨此多态性和血浆vWF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所有观测对象均以Judkin氏法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据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冠心病114例;非冠心病87例。用免疫浊度法测定血浆201例患者vWF水平,结合临床参数分析环境因素、血生化参数、基因因素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 结果 (1)冠心病vWF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CHD组182.49±44.74;非CHD组169.18±38.54,p=0.028;用配对资料比较排除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vWF的影响后,vWF水平在两组差异无显着性:CHD组174.44±35.09,非冠心病组174.174±42.47,P=0.979;(2)vWF基因多态性分析201例,其中Thr789纯合子型(野生型,密码子ACC)177例,Thr789Ala杂合子型(密码子ACC/GCC)24例,未见Ala789纯合子型(密码子GCC)。vWF血浆水平、凝血指标PT、APTF、INR与血酯TG、CHO及体重指数BMI在两型比较均无差异显着性。等位基因频率:病变组A:94.54%;G:5.46%;非病变组A:94.44%,G:5.56%,等位基因频率两组无显着性差异,X~2=0.001,p=0.95;基因型分布(Thr/Thr:Thr/Ala):CHD组为102(89.5%)/12(10.5%), 天津医科大学硕土学位论文 非CuD组为75(86.2O)/12(13.8o),x’二0.001,p二0.95,两组无显着性 差异。勺)以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与冠心病发生有关的独立危险 因素,结果显示高vWF血症及vWF基因hr89lAla多态性不是CHD发生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提示 ()在排除相关因素影响后 CHD组 V4rp水平与非冠心病 组无显着性差异;高VWF血症是CHD的危险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2)Thi789杂合子型在人群中发主比例很小,杂合子型与血浆 VWF水平 无关不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冠心病患者血浆 VWF水平升高 不是VWF-Thr789A18单位点变异的结果,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 高纤维蛋白血症、性别、吸烟及其他基因因素等综合作用有关。

高明东, 孙根义, 崔让庄, 毛用敏[2]2004年在《冠心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蛋白水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基因Thr789Ala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分析201例汉族患者vWF基因Thr789Ala多态性特征和用免疫浊度法测血浆vWF水平。结果 :(1)冠心病组vWF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 ,用配对资料比较排除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vWF的影响后 ,vWF水平在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vWF基因多态性分析201例 ,其中Thr789纯合子型177例 ,Thr789Ala杂合子型24例 ,未见Ala789纯合子型。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vWF水平升高不是vWF -Thr789Ala单位点变异的结果 ,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性别、吸烟及其他基因因素等综合作用有关。

崔亚斌[3]2008年在《Thr789Ala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成年子女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Thr789Ala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正常成年子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Thr789Ala基因型,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vWF水平,结合临床参数分析环境因素、血生化因素、基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发生中的作用。结果(1)血管并发症组、无血管并发症组vWF水平显着高于高龄对照组(P<0.01),血管并发症组vWF水平显着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1);正常子女组显着高于低龄对照组(P<0.01)。(2)vWF基因多态性分析121例,其中Thr789纯合子型89例,Thr789Ala杂合子型22例,Ala789纯合子10例;各组之间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hr789Ala基因型分布与vWF水平:高龄对照组中Ala/Ala组较Thr/Thr和Thr/Ala组vWF水平明显升高,P<0.05;低龄对照组中,Thr/Thr高于Ala/Ala,P<0.05。在血管并发症组、无血管并发症组及正常子女组Thr789Ala基因型对vWF水平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vWF水平与各因素关系:在糖尿病患者组,年龄与vWF呈显着独立正相关(回归系数0.365,P=0.007);在正常对照组,血型、年龄与vWF水平独立相关(P<0.01)。(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年龄、病程和舒张压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0.915、0.773、0.901)。结论(1)血浆vWF高水平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2)在2型糖尿病人群,Thr789Ala多态性位点变异与vWF血浆水平无相关性。(3)2型糖尿病正常一级亲属在血糖正常情况下,vWF水平明显升高,提示血管内皮损伤已经出现。(4)Thr789Ala基因多态性位点变异可能不是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依据本研究资料尚不能得出该多态性位点是糖尿病发病的遗传易感性基因。

林发全, 崔亚斌, 欧阳玲莉[4]2010年在《vWF-Thr789Ala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vWF-Thr789Ala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测定了57例2型糖尿病患者、24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子女和57例正常对照者的Thr789Ala基因多态性;同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了血浆vWF活性水平。结果高龄对照组和低龄对照组Thr/Thr、Thr/Ala、Ala/Al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67、0.167、0.066;0.815、0.111、0.074。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无血管并发症组及其正常子女组Thr789Ala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高龄、低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的vWF水平高于无血管并发症组(P<0.05);血管并发症组和无血管并发症组vWF水平显着高于高龄对照组(P<0.01);正常子女组vWF水平显着高于低龄对照组(P<0.01)。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无血管并发症组和正常子女组中,Thr789Ala基因型间血浆vW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龄、高龄对照组中Ala/Ala型vWF水平高于Thr/Thr型和Thr/Ala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WF-Thr789Al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2型糖尿病及其血浆vWF水平无关。

袁忠海, 朱平[5]2010年在《vW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关系》文中指出最近发现,不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减少会造成血管性血友病,而且vWF水平增加也会造成各种血栓性疾病。vWF水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不尽相同;不同血型的个体vWF表达水平也不同。环境因素也可影响血浆vWF水平。了解vWF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和内含子区域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临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本综述讨论vWF基因的启动子、外显子和内合子区域SNP与血栓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黄丽[6]2017年在《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vWF、AT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脑梗死是大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UKPDS和ADVANCE研究报告指出: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病率高,强化降糖治疗对于大血管病变没有显着疗效。提醒我们要重视对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早期筛查和治疗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致血管内壁狭窄,容易促进局部血栓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向脑部供应血液的颈部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内径狭窄或斑块坠落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通常会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系统、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变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目前公认的血管内皮受损和功能紊乱的血浆标志物,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及预后联系密切。多项临床研究均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vWF水平显着性升高,提示血浆vWF水平增高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状况相关。据相关文献报道,脑梗死尤其是在急性期,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抗凝血酶(AT)被大量消耗,造成血管内凝血功能亢进,同时AT合成减少,提示AT参与脑梗死凝血功能障碍这一病理生理过程。现阶段,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原理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掌握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将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的关键。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与血浆中vWF、AT的表达,分析其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变过程的关联性,探讨糖尿病脑梗死的相关机制,从而为临床上防治2型糖尿病脑血管事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到2016年5月间在承德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25例患者,将入选者分为叁组:(1)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DMCI组),n=44;(2)2型糖尿病组(DM组),n=51。(3)对照组(CN组),n=30:为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依据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一步将各组分为有动脉斑块组(EAP组)、无动脉斑块组(NAP组);再依据斑块的不同性质,将EAP组分为稳定斑块组(SP组)和不稳定斑块组(USP组)。全部收录对象近一个月内未服用过促凝、抗凝及溶栓类药物。叁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均衡性。详细询问所有入选对象的病史,测量并记录身高、体重、血压、糖尿病病程、吸烟史,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取空腹静脉血,采取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vWF水平;采取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AT水平;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取液相色谱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叁组颈动脉斑块情况。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叁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叁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1)叁组在年龄、BMI方面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522、P=0.1(P>0.05),叁组在性别、吸烟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6,P=0.169(P>0.05)、χ~2=2.688,P=0.1261(P>0.05);(2)DMCI组的DM病程长于DM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5)。2叁组间生化指标的比较叁组在vWF、AT、Hb A1c、TC、HDL-C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在TG、LDL-C的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DMCI组的vWF、Hb A1c、TC均高于DM组和CN组(P<0.05或P<0.01),且DM组高于CN组(P<0.05或P<0.01);DMCI组的AT、HDL-C均低于DM组和CN组(P<0.05或P<0.01),且DM组低于CN组(P<0.05)。3叁组间超声指标的比较(1)叁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比较叁组在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DMCI组与DM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高于CN组(χ~2=27.81,P<0.01、χ~2=4.67,P<0.05);DMCI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DM组(χ~2=13.44,P<0.01)。(2)叁组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比较叁组在颈动脉不同性质斑块检出率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DMCI组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高于DM组、CN组,(χ~2=5.77,P<0.05、χ~2=8.51,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DM组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高于CN组,但是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59,P>0.05)。4 DMCI组患者各指标的相关性(1)vWF水平与DMCI各亚组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DMCI组患者vWF水平显着高于DM组(P<0.05)。DMCI组内不稳定斑块患者vWF水平显着高于稳定斑块、无斑块患者的vW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5、P=0.016,P<0.01);稳定斑块患者vWF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但差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129,P>0.05)。(2)AT水平与DMCI各亚组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DMCI组患者AT水平显着低于DM组(P<0.05)。DMCI组不稳定斑块患者AT水平低于稳定斑块、无斑块患者的AT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5、P=0.02,P<0.05);稳定斑块患者AT水平与无斑块患者AT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03,P>0.05)。结论:1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变率明显增高。2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血浆vWF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斑块越不稳定vWF水平升高越显着。vWF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作为辅助临床诊疗和反映疾病进展的一项非损伤性指标。3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血浆AT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斑块越不稳定AT水平降低越明显。AT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4 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越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不稳定,降低vWF水平、增高AT水平,对于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戴克胜[7]2002年在《血栓性疾病及抗栓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多聚体糖蛋白,既可在高切状态下启动血小板粘附、聚集,又是携带凝血因子Ⅷ的载体,最近的许多体外实验证据显示,vWF在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vWF是一般人群中经常发生的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vWF基因启动子区域的-1051G/A、-1792C/G等多态性可通过调节血浆vWF水平而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vWF多肽序列中Thr789Ala多态性也是Ⅰ型糖尿病病人中冠心病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因而有理由将其作为血栓形成的候选因子进行研究。基因芯片技术已在基因测序,基因突变及多态性分析,基因表达及功能分析,文库筛查,新药开发以及病原体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应用和探讨,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变异方式,在人类基因组中其发生频率为每1000bp中0.5-10个。由于多基因与环境间具有十分复杂的相互作用,必须对人群中大量出现的SNP进行确定,才能对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释。本研究拟探讨vWF基因RsaⅠ、SmaⅠ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并对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 研究中,我们首先建立vWF基因RsaⅠ、Sma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Ⅰ、SmaⅠ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杂交鉴别条件,随机抽取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Ⅰ、SmaⅠ多态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 苏州大学傅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着意义(P>0.05)。因而本研究 成功建立 vWF基因 Rsa、Sma多态性寡核苦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 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同时也对遗传性疾病的高效诊断途径进行了成 功探索;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Sma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上述研究中,虽然50例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Sma多态性在基因频率与 基因型分布的差异上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然而 Sma阳性纯合子在血栓病人中的 出现频率为正常人的2.7倍。为弄清这一多态性对血栓发生的确切影响,我们扩 大样本例数,并使用价格低廉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RFLP)技术代替寡核苦酸阵列检测方法,对107例急性脑梗死(脑梗)、 49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病人和 113例正常对照,检测 vWF基因 Sma多态 性,并对其中来自同一医院的53例脑梗、22例心梗病人和47例正常对照进行 血浆 vWFkg测定。结果,vAF基因 Sma多态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 在脑梗病人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①.OD户0.om;O.05>户0.02人其 中 S。al阳性纯合子(CC)使患脑梗的危险度提高了 3.29倍(0R==3.29 95%CI:,1.5个7.01,0.m坝0.001人心梗病人与正常对照组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 差异无显着意义(0.50>p)0.30;0.30>p>0.20)。血浆 vWFhg测定结果为,正常 人及脑梗、心梗病人血浆 VWFkg水平分别为 0.468、0.584和 0.783U砌l。脑梗 病人与正常对照间无显着性差异(peo.195人而心梗病人与正常对照间有显着性 差异(p=0.00人 v呷基因 Sma多态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在脑梗、心梗病人和正 常人各组中与血浆VWF Ag水平均无相互关系(P=0.323,P=0.315,peo.96人表 明,vWF基因Sma多态性与脑梗发病相关,可能是脑梗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未发现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相关;该多态位点与血浆 vWFkg水平无关。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尤其是动脉血栓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当 抗体、蛇毒、合成肽等物质,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己成为研制新型抗血栓药 物的有效途径。其中以抗 GP 11b/Illa单克隆抗体 7E3为亲本制备的人-鼠嵌合抗 体hab片段C7E3,能显着降低急性冠脉综合症PTCA术后再梗塞和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已获FDA批准,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SZ《是我室制 备的一株针对 GPIb a的单克隆抗体,其抗原表位位于 GPIb a Try276-Gin282,不 仅具有抑制瑞斯托霉素、博托?

江艳[8]2009年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vWF和VEGF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依据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分轻、中、重组,同时依据梗死面积分大面积梗死组及非大面积梗死组。观察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2d、7d、14d血浆vWF和血清VEGF,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并分析它们与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另外选取30例既往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须除外脑卒中史及冠心病史,肾脏、肝脏、肿瘤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患者在近期内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溶栓及降压降糖类药物。vWF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VEGF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结果脑梗死组血浆vWF及血清VEGF含量在第2、7、14d均高于对照组(vWF:p<0.01 VEGF:p<0.01)。脑梗死组血浆vWF发病第2d明显高于第7、14d(p<0.01)。脑梗死组血清VEGF第7天明显高于第2、14d(p<0.01)。脑梗死组血浆vWF和血清VEGF含量在神经功能评分重度的患者含量高于轻度与中度(vWF:p<0.05 VEGF: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vWF和VEGF的含量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vWF:p<0.01 VEGF: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vWF和血清VEGF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脑梗死时相及梗死面积相关,内皮细胞损伤及修复新生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

祝怀平[9]2003年在《von Willebrand因子功能结构域研究及其A1区基因工程抗体制备》文中研究表明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是医学科学领域重大课题之一。von Willebrand因子(vWF)是由巨核细胞、内皮细胞合成的大分子量的具有粘附功能的糖蛋白,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Ⅴ、GPⅡb/Ⅲa结合,又可以和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粘附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内皮下组织,导致血栓形成。在此过程中胶原-vWF-GPⅠb间的相互作用是血小板活化的早期事件,vWF是血小板与血管壁胶原之间的桥梁分子,因此阻断vWF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血栓形成。 本文根据胶原-vWF-GPⅠb相互作用的关系,针对vWF分子进行研究。以脐静脉内皮细胞为实验材料,首先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了vWF主要功能结构域的基因片段,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观察重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再用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建立噬菌体抗体库,筛选有特异性阻断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的抗体,试图获得性能优越的抗栓制剂。 vWF-A1区是血小板GPⅠb、瑞斯脱霉素(ristocetin)、botrocetin、的结合部位,也有肝素、胶原的结合位点,是vWF发挥生物学功能的重要结构区域。vWF-A3区是胶原的主要结合部位。我们应用RT-PCR方法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vWF-A1、vWF-A3区基因片段以及vWF-A1/3嵌合体基因。测序证明克隆的基因序列完全正确,然后分别构建了表达载体pQE-31-vWF-A1、pET-20b-vWF-A3以及pET-22b-vWF-A1/3,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所表达的目的蛋白分别为菌体总蛋白的30%、46.7%、和12.6%。经次氮基叁乙酸镍琼脂糖(Ni-NTA agarose)柱纯化后,目的蛋白的纯度均在95%以上。将纯化的重组目的蛋白通过透析复性后进行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重组的vWF-A1(rvWF-A1)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证明rvWF-A1可与转染了GPⅠb的CHO-K1细胞和血小板结合,阳性率分别为96.90%与78.60%,表明rvWF-A1具有结合GPⅠb的功能。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结果显示:rvWF-A1不能直接引起血小板聚集,但可以抑制ristocetin诱导的人血浆vWF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其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IC_(50)的rvWF-A1浓度为0.56μmol/L,当浓度为1.4μmol/L时抑制率最高达84.70%。上述结果表明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v认下功能结构域研究及其Al区基因工程抗体制备中文摘要四认T一Al区蛋白可竞争性抑制血浆vWF与血小板GPIb的结合,抑制ristocetin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栓形成的应用前景。 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的重组v认下一A3蛋白(四认下一A3)复性后,应用胶原结合试验及竞争抑制实验分析抖认下一A3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四认下一A3与I、m、vi型胶原均有结合活性,但叁者间的结合能力有显着差异,卜12,198,p<0.001,其中与m型胶原的结合率最高,I型其次,vi型最低。且能竞争性抑制血浆vWF与胶原结合,抑制率为54%。这些结果表明四认下一A3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功能,可作为阻断剂用于干预v认T介导的血小板粘附过程。 重组v认T一Al从3(钾认T一Al从己),四认T一A3经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结果显示八认TAI/A3嵌合体与血小板的结合阳性率为70.4%,卿认下一A3不能与血小板结合,进一步表明v认T与血小板糖蛋白GPIb江X的结合部位位于Al区。四认T Al/A3嵌合体不能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但即认T Al/A3嵌合体与血小板孵育后可以阻断rist。。就in诱导人血浆v认T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而且呈剂量依赖性,ICS。的四认T一AI从3浓度为。.76 pmo比,当浓度为1 .17pm。比时抑制率最高达76.8%。ELISA胶原结合试验结果表明,四认T一AI/A3可以和I、m、vi型胶原结合,但叁者间的结合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F=n .259,p<0.001,其中与m型胶原的结合率最高,其次是I型,vi型最低;同时它可以竞争性地抑制v认下与m型胶原的结合,抑制率为76%。表明rvWF一AI从3具有W认T一Al和rvWF一A3双重功能,可同时阻断v从T与GPIb、胶原的结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自从抗GPD七江lla单克隆抗体7E3获得FDA批准应用于缺血性心脏患者的临床治疗、PTCA术后再梗塞的预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抗血栓抗体药物的研制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v认下与GPIb.L尺.V受体的结合是启动血小板粘附、聚集并进而导致血栓形成的首要环节,因此针对v认下与GPIb结合区域的抗体有可能具有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为了降低完整抗体的免疫原性和副作用,本研究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抗人v认T一Al的全套单链抗体噬菌体表面展示文库,从中筛选与v认下一Al高亲合力的单链抗体,该技术是将外源蛋白通过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表达在噬菌体颗粒表面,将特定分子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统一在一个噬菌体内,通过反复的“panning”过程,筛选出有高vw万.功能结构域研究及其Al区基因工程抗体制备中文摘要亲合力的单链抗体,这不仅扩大了筛选容量,同时也避免了传统的杂交瘤技术的细胞融合过程,还克服了杂交瘤细胞分泌抗体不稳定的缺点。因此,该技术很快便得到广泛应用,为研制基因工程抗体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技术手段

叶静文[10]2012年在《妊娠糖尿病妇女分娩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分娩后3个月的GDM妇女作为模型,探讨短期和轻度血糖升高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妊娠24-28周对孕妇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按照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孕妇分为GDM-N组(n=19)和NGT组(n=19)。GDM-N组中有17名孕妇通过饮食治疗控制血糖,2名孕妇通过饮食结合胰岛素治疗等措施控制血糖,两组孕妇常规在我院产检随诊。分娩后采空腹静脉血测定FPG、FIns、TG、LDL、HbA_1C,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2hPG、2hIns,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高分辨率血管外超声测定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评估内皮功能。比较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的GDM妇女与正常孕妇的FMD。结果:1.两组间年龄、血压、妊娠前和分娩后BMI、糖尿病家族史、分娩后FPG、2hPG、FIns、2hIns、HbA1C、TG、LDL、HOMA-I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间FM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娩后血糖恢复正常的GDM妇女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下降,说明短期和轻度血糖升高对内皮功能无损伤或者损伤是可逆的。

参考文献:

[1]. vWF及其基因Thr789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D]. 高明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02

[2]. 冠心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及其血浆蛋白水平的研究[J]. 高明东, 孙根义, 崔让庄, 毛用敏. 天津医药. 2004

[3]. Thr789Ala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成年子女相关性研究[D]. 崔亚斌. 广西医科大学. 2008

[4]. vWF-Thr789Ala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 林发全, 崔亚斌, 欧阳玲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5]. vWF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关系[J]. 袁忠海,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

[6].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vWF、AT的关系[D]. 黄丽. 承德医学院. 2017

[7]. 血栓性疾病及抗栓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 戴克胜. 苏州大学. 2002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vWF和VEGF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D]. 江艳. 安徽医科大学. 2009

[9]. von Willebrand因子功能结构域研究及其A1区基因工程抗体制备[D]. 祝怀平. 苏州大学. 2003

[10]. 妊娠糖尿病妇女分娩后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研究[D]. 叶静文. 广州医学院. 2012

标签:;  ;  ;  ;  ;  ;  ;  ;  ;  ;  ;  

vWF及其基因Thr789Ala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